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动脉狭窄、消除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流动力学性、血栓性和栓塞性卒中的发生。但围手术期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卒中和死亡患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究其原因,脑血管重建术后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状态(hemodynamic instablity,HI)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高达10%~17%,而无症状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也可达2%。提示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治对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0%~25%的卒中是颅外颈动脉疾病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临床适用范围广等持点一多中心随访结果证实,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远期疗效确切,有逐步取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atherosclemsis,CAS)是最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15%-20%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与其有关…。传统的影像学评估多注重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稳定性,对狭窄下游的血流动力学,尤其是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reserve,CVR)关注不足。而脑组织缺血或者有梗死灶形成,是脑循环灌注不足的直接结果。因此,在评价血管狭窄形态学改变的基础上,系统观察狭窄导致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CVR功能,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治疗和有效预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603例首诊患者分为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对患者的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病与CAS程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CAS>50%者占17.3%(277/1603例)。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37.20%(103/277)和21.6%(287/1326),P<0.001。B组中CAS 51%-69%的患者卒中发生率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卒中发生率为42.8%(65/152例)。斑块的发生率为64.4%(1032/1603),其中卒中及TIA患者的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率高于非卒中患者,P<0.001。结论 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形成与卒中的发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已被证实能够预防卒中发生,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尽管CAS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但仍然有许多潜在的并发症,如血流动力学异常、过度灌注综合征、脑梗死和再狭窄等。文章对CAS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MES)与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超声回声、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52例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进行MES监测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症状侧MES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症状侧(28.8%对4.5%,P<0.05).MES阳性率与狭窄程度、斑块超声回声、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卒中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ES主要发生在症状侧,与斑块不稳定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早期干预有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减轻症状,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颈动脉狭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措施和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远端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术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2-2005年住院的58例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在置入远端保护伞装置后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行心脑血管专科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随访。结果58例患者中57例成功置入远端保护伞装置,远端保护伞装置置入的成功率为98%;59处颈动脉狭窄病变共置入61枚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1.3±19.6)%减少到术后的(6.2±1.3)%。颈动脉狭窄处直径由术前(1.3±0.9)mm增加到(5.2±1.1)mm;平均住院2.5天;1例患者术中发生小卒中。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例发生心肌梗死;1例发生小卒中;无大卒中及无死亡发生。结论远端保护伞装置置入及在其下进行的经皮颈动脉支架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能够有效减少近、远期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目前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的一种疾病,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卒中,75%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20%~30%是因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和脑梗死的重原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目前,在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  相似文献   

11.
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颅内脑血流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重度颈动脉狭窄可引起颅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2002~2004年,我们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检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旨在探讨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调控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血压超过160/100mmHg且一个月以内血压控制欠理想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8例,随机分A、B组,A组血压控制在140~160/90~100mmHg,B组控制在110~140/75~90mmHg,随访两年,观察两组缺血性卒中的例数、卒中类型及狭窄部位。结果:A组82例,B组86例,A组前3个月发生梗死的例数比B组少且有统计学意义,随访2年后,两组无差异;导致缺血性卒中相关侧狭窄的好发部位,依次是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在缺血性卒中类型中,A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梗死多见,B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分水岭梗死多见,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狭窄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短期内可以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但长期随访并无获益;卒中类型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发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近年来,随着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病变外科治疗方法的发展旧圳,治疗前后应用血管超声综合评估狭窄血管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 其机制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头颈部放射治疗可能会加速斑块形成, 进而造成颈动脉狭窄。另外, 放射治疗也会造成血管内膜和外膜损伤, 加重颈动脉狭窄程度。这种由放射治疗所致的颈动脉狭窄在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面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有所不同。因此, 充分了解致病机制, 对于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 0 % 2 5 %的卒中是颅外颈动脉疾病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临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多中心随访结果证实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远期疗效确切 ,有逐步取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微栓子是指血流中通过的除正常红细胞以外的成分,是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动脉栓塞的原因,其存在说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1])。对微栓子进行监测,可为预防卒中提供治疗决策。笔者对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监测与分水岭梗死、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价值等综述如下。1微栓子概述栓塞和低灌注被认为是颈内动脉狭窄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之友》2013,(2):49-49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颅外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多于70%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高达26%。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早期干预有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减轻症状。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颈动脉狭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措施和进展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 Carotid stenosis,CS)被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多数CS的病因,CS和闭塞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随着动脉狭窄的加重,可随时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甚至死亡.由于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质量,80%以上脑梗死的病因在于CS.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是单发的,而且90%的病变位于颈内动脉(ICA)起始处2 cm内,CS的严重程度与脑卒中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针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改善患者颅内动脉血液的供应,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因此,CAS后血流的通畅性是评价CAS后近、远期疗效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