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延续性护理模式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228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病人,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病人118例设为对照组,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0例病人设为观察组。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病人的血压与心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舒张压(93.14±2.09) mm Hg与收缩压(139.54±3.07) mm Hg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62.93±7.17)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160.03±36.97)%、B型利钠肽(BNP)为(46.27±7.84) pg/m L、心输出量(CO)为(5.28±1.29) L/min、每搏输出量(SV)为(57.89±4.13) m L、心脏指数(CI)为(3.98±0.37) min/m2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模式可优化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血压控制情况与心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3例心脏淀粉样变病人,进一步讨论其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表现。 例1 男,54岁,因胸闷、气急、腹胀一年余,加重10天于1984年5月19日入院。心肌活检示淀粉样变性。M型超声心动图(M-UCG):左房(LA)内径38mm,左室(LV)内径正常。二尖瓣前叶活动曲线呈双峰,E峰>A峰,A峰明显降低。室间隔(IVS)、左室后壁(LVPW)厚度分别为13,15mm。喷血分数(EF)0.41,短轴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梗死区心肌存活性对左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2月20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的患者接受静息状态下18氟-脱氧葡萄正电子断层显像进行心肌代谢显像检查,根据基线梗死区心肌有无存活分为两组,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室壁运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及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血运重建术后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梗死区心肌存活状态对于左室重构以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PCI术后12个月,有存活心肌组左室射血分数(46.7±6.98)%高于无存活心肌组(45.1±7.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存活心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17±3.89)mm小于无存活心肌组(55.46±4.7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及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两组随访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后的患者,在有存活心肌的情况下,心功能改善明显;而梗死区无心肌存活的患者,12个月后,心功能减低,左室重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病人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急性心肌梗死后护理,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干预。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病人心理状况,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病人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前后心理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跟踪随访1年,观察两组病人1年后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观察组病人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情感指数、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病人LVEF高于对照组(P0.05),LVDd、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病人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消除病人负性情绪,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治疗的远期疗效,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文  周丽  钟远慎 《全科护理》2021,19(29):4104-4106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程序护理对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术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6月于医院行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82例冠心病病人,按电脑分层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心脏康复程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病人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病人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入路PCI术病人实施早期心脏康复程序护理可明显改善病人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超声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并心室憩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8岁.20年前曾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超声所见:左房增大,内径43 mm,左室上限,内径50 mm,室间隔增厚20 mm,与左室后壁之比>1.3,"SAM"征阳性,左室流出道狭窄18.4 mm,彩色血流于左室流出道狭窄处混叠,连续波多普勒测得收缩期峰值流速达2.9 m/s,平均压差达16.6 mmHg;于不典型四腔心探查:心尖部室壁见22 mm×19 mm圆形囊性回声,局限性呈瘤样向外膨出,与左室腔相通,瘤壁厚约5 mm与心室壁相延续,运动明显减低,瘤内见8 mm×5 mm块状强回声,附着于瘤壁上(图1),瘤颈部内径较瘤腔内径窄,约9.2 mm,彩色血流穿梭于瘤体与左室心腔之间(图2),于瘤颈处取样频谱呈低速双向血流(图3),为收缩期和舒张期进出瘤体血流形成.超声诊断: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②先天性左室憩室并血栓形成.后MRI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 (UCG)与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 (ERVI)测定心力衰竭病人左心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UCG测量 2 9例心力衰竭病人左室内径 (LVDd) ,并将其分为两组 ,A组 :左室轻度扩大 ,LVDd≤ 60mm ;B组 :左室重度扩大 ,LVDd >60mm。用UCG与核素心室显像测 2 9例心力衰竭病人及 15例正常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正常对照组两种检测方法LVEF有相关性 (r =0 .79,P <0 .0 5 )。A组两种检测方法LVEF有相关性 (r =0 .66,P <0 .0 5 )。B组两种检测方法LVEF无相关性 (r =0 .42 ,P >0 .0 5 )。结论 左室内径正常或轻度扩大者可选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功能。左室内径重度扩大的心力衰竭患者宜采用核素心室显像测定左心功能 ,以获得准确数据。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 ,2 5岁 ,产后 1周 ,从产前 1个月开始有活动后胸闷、气促 ,产后 1周出现呼吸困难入院。彩超检查 :右房、右室扩大 (右房横径 5 9mm ,右室前后径 38mm) ,左房、左室腔小(左房前后径 2 4 .9mm ,左室前后径 2 6 .9mm) ,主肺动脉及左右支均扩张 (主肺动脉内径 39.3mm ,右肺动脉内径 2 7.5mm ,左肺动脉内径 2 1mm) ,房室间隔连续完好 ,大动脉短轴切面于右肺动脉内可探及大小约 4 8.1mm× 2 3mm的中低回声团块 (图 1) ,不随心脏收缩而移动。心包腔可探及少量积液。CDFI :右肺动脉内的中低回声处于收缩期出现充盈缺损(图 2 ) ,肺动脉瓣下…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56岁。主诉"活动后心慌、胸闷一年加重10余d"入院,高血压病史6年,无外伤史。听诊剑突下可闻及2/VI级收缩期杂音。超声所见:左心房内径(LA)33 mm,左心室内径(LV)42mm,右心房内径(RA)68 mm,右心室内径(RV)56mm,三尖瓣环径44mm。右心房、右心室明显扩大,左室长轴及心尖四腔心切面显示心脏左旋转位,右室位于左室正前方,心尖部声窗移至腋窝部;室间隔运动异常(收缩期向前运动);三尖瓣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在鉴别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急诊重症病房中的100例双肺显示有渗出性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将接受机械通气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左室射血分数<50%的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下腔静脉直径,记录两组患者的左房高压、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最后比较在这两种疾病中应用超声心动图的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对照组患者左室舒张期末内径为(42.12±4.04)mm,下腔静脉直径为(16.54±3.27)mm,肺动脉压增高20例(40.00%),左房压增高10例(20.00%);观察组患者左室舒张期末内径为(55.95±7.01)mm,下腔静脉直径为(21.44±2.81)mm,肺动脉压增高15例(30.00%),左房压增高20例(40.00%);两组患者肺动脉压增高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中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吴云  吴凡 《临床医学》2001,21(8):35-36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常因起因不清,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被误诊。现就本院近6年来20例DCM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病人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56.8岁,最高79岁,最小34岁。全组病人胸部X线均见心影增大,未见升主动脉明显纡曲、增宽、延长。心电图(EKG)表现:房颤7例,室早6例,ST段压低9例,病理性Q波及R波降低各4例,传导阻滞5例。超声心动图(UCG)表现,均有左室扩张(舒张未内径男>55mm,女>50mm),左室流出道扩大(男>38mm,女>32mm)及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并右室扩张者(内径>20mm)与右室流出道扩大者(>30mm)14例,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8岁,因“精神发育迟滞”入院,家属诉患者自幼患先天性心脏病(具体不详)。超声心动图检查:各房室内径均在正常范围内。左室壁对称性增厚,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均厚约14 mm。主动脉瓣为三瓣,启闭正常,窦部呈“蒜头样”扩张,内径45 mm,升主动脉未见异常,无名动脉呈瘤样扩张,最宽处内径约31 mm,扩张长度约55 mm,以远走行扭曲。主动脉弓自无名动脉起始部以远局限性缩窄,长度约6 mm,缩窄处内径约6 mm(图1);胸主动脉扩张,内径约31 mm,走行于右侧;CDFI示缩窄处呈花彩血流信号。连续多普勒示缩窄处峰值血流速度505 cm/s(图2),最大压差102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室射血分数72%,左室短轴缩短率41%。腹主动脉血流频谱呈低速低搏动小慢波样改变(图3)。  相似文献   

13.
自1989年8月至1991年2月我们应用SSH65A彩色多普勒仪诊断7例马凡综合征。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男5例、女2例,年龄22~45岁(平均35.3岁)。结果:7例均有特征性改变,显示左室内径不同程度增大(55~87mm),主动脉壁变薄,主动脉环及升主动脉显著扩张,主动脉根部内径与左心房内径比值增大(1.83~3.0)。3例M型超声显示二尖瓣前叶呈“毛刷样”扑动波,彩色多普勒于舒张期7例均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比伐卢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住某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均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其中术中采用普通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者43例为对照组,采用比伐卢定进行抗凝治疗43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功能、B型脑钠肽(BNP)、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8.6±3.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52.6±3.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为(40.9±4.2)mm;而术后3 d时上述指标分别为(59.7±5.2)%、(42.3±3.9)mm和(33.5±4.1)mm。对照组术前LVEF、LVEDD和LVESD分别为(48.3±3.6)%、(53.1±3.7)mm和(40.9±4.0)mm;而术后3 d分别为(53.4±4.6)%、(47.6±3.7)mm和(37.0±3.4)mm。两组患者术前左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试验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和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中采用比伐卢定抗凝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正## 孕妇,30岁。孕26周,以"外院发现胎儿室间隔缺损"为主诉来我院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超声所见:胎儿心胸比例略大,大动脉关系正常,升主动脉内径约2.6 mm,主肺动脉内径约5.5 mm,动脉导管内径约4.9 mm。升主动脉自左室发出后向上方走行,可见其发出两分支,未见确切主动脉弓及其第3分支(图1)。室间隔上部可见约2.8 mm回声中断。超声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膜周部),主动脉缩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超声诊断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左心室舒张和收缩末期内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左心室舒张和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也有明显变化,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Vmax与PAPs分别为2.58±0.32m/s和35.69±5.00mm Hg,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6±0.44m/s和33.03±4.12mm Hg(P0.05)。结论: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能通过测定左心室舒张和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情况进行临床判断,从而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某院的90例慢性心衰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浆NT-pro 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血浆NT-pro 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心衰可取得确切临床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其LVEDD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分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观察组采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指数(CI)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LVEDD为(56.27±4.97)mm,LVESD为(44.89±4.18)mm,LVEF为(49.85±6.86)mm,CI为(2.60±0.50)L/m~2,对照组患者的LVEDD为(65.81±6.96)mm,LVESD为(56.10±5.51)mm,LVEF为(40.83±7.19)mm,CI为(2.19±0.31)L/m~2,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SD等心脏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LVEDD、LVESD等心脏功能指标,提高患者满意度,未来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从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用M型及二维二种测量方法对1150例(男550名,女600名)20~50岁的门诊及住院病人作了左房、左室内径的测量。现对这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作一探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型大于二维,二者差值的均数为3.17mm、±0.26mm,二种测量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5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盐酸胺碘酮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心电图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小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R间期较治疗前延长,QT离散度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PR间期长于对照组,QT离散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