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1(TK1)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ECLA)检测1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TK1的含量,同时检测130例子宫内膜良性疾病和121名健康人血清中的TK1含量。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TK1水平[3.14(1.87—3.95)pmol/L]显著高于子宫内膜良性疾病组[1.31(0.95—1.63)pmol/L]和正常对照组[1.24(0.62—1.49)pmol/L](P〈0.01);而子宫内膜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后血清TK1水平明显下降。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TK1阳性率(61.7%)远高于其他生殖道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15.6%)]、糖抗原[CA199(14.5%),CA125(17.9%)]。结论:血清TK1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断、预后判断、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5例原发性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60例良性卵巢囊肿患者(良性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 HE4、CA125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卵巢癌组血清 HE4水平(20121±6932 pmol·L -1)高于良性组(4519±1336 pmol·L -1)和对照组(2257±640 pmol·L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卵巢癌组血清 CAl25水平(19623±8075 u·mL -1)高于良性组(2661±974 u·mL -1)和对照组(1320±589 u·mL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联合检测 HE4和 CA125的敏感性为8667%,高于单独检测 HE4(6667%)和 CA125(6222%)(P 均<005)。联合检测 HE4和 CA125的特异性为6333%,与单独检测 HE4(7500%)和 CA125(68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 HE4、CAl25联合检测对于卵巢癌能够提高检测敏感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9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108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CEA、CA125及TK1水平.结果 肺癌组血清TK1、CA125、CEA水平分别为(30.87±14.62) pmol/L、(123.66±43.79)μg/L、(30.52±10.68) U/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P<0.05).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TK1 (79.2%)>CA125 (67.7%)>CEA(55.2%),其中血清TK1的阳性检出率最高.TK1+ CA125联合检测,其阳性率进一步提高至87.5%.结论 血清TK1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探讨其变化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检测法,分别监测21例非小细胞肺癌及12例肺良性病患者手术前、后1、7、14、21及28天血清VEGF的浓度,30例健康志愿者确定血清VEGF正常水平。结果:(1)NSCLC患者术前血清VEGF浓度(649.20ng/L)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术前(140.70ng/L)及健康人血清水平(94.40ng/L)( P =0.000);(2)手术切除肿瘤后,NSCLC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比术前水平升高,术后第14天出现峰值(1963.6ng/L),比术前血清水平(649.20ng/L)明显升高( P =0.000),此后开始下降,术后28天时NSCLC患者血清VEGF水平(958.4ng/L)仍显著高于术前血清水平( P =0.000),显著高于肺良性病患者此时的血清水平( P =0.000);(3)NSCLC患者术前血清VEGF水平与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相关( P <0.05),NSCLC患者围手术期血清VEGF动态变化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相关( 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VEGF的术前水平显著高于肺良性病患者及健康人。围手术期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NSCLC患者术前血清VEGF水平与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相关,NSCLC患者围手术期血清VEGF动态变化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15例NSCLC患者治疗前后、9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访1年,记录NSCL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计算NSCLC患者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73±0.26)mg/L,显著高于良性肺部疾病患者的(0.26±0.03)mg/L和健康对照者的(0.23±0.0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NSCLC患者D-二聚体水平为(2.31±0.34)mg/L,明显高于Ⅰ~Ⅱ期NSCLC患者的(0.87±0.3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例NSCLC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的阳性率为28.6%,明显低于术前的49.5%(P<0.05);而110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血浆D-二聚体阳性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率为28.8%,明显高于术前阴性患者的5.7%(P<0.05)。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7个月,显著低于阴性患者的12.8个月(P<0.05)。结论 NSCL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可能有助于评估手术疗效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前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水平在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发生脑转移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前血清NSE、癌胚抗原( CEA)、细胞角蛋白21?1片段( cyfra 21?1)、白蛋白( ALB)、白细胞( WBC)水平与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128例晚期NSCLC患者中,肺腺癌90例,肺鳞癌30例,大细胞未分化癌8例。血清NSE、CEA和cyfra 21?1的中位水平分别为13.6、7.8和6.1 ng/ml,ALB和WBC水平分别为(35.41±5.60)g/L和(8.16±2.53)×109/ml。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NSE水平与NSCLC患者脑转移有关( P=0.030)。28例脑转移患者和98例无脑转移患者治疗前NSE水平分别为(34.18±28.48)ng/ml和(13.87±4.4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NSE水平升高组和NSE水平正常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个月和1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血清NSE水平与NSCLC患者脑转移和预后有关,可作为晚期NSCLC脑转移的预测因素,治疗前血清NSE高水平提示NSCLC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切除术后乳腺癌患者三氧治疗前后血清胸苷激酶 1(thymidine kinase-1,TK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点印记化学发光法检测104例切除术后乳腺癌患者三氧疗法前后血清TK1水平.比较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三氧疗法前后 TK1、CA15-3及CEA水平的差异,分析TK1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结果:三氧治疗前乳腺癌患者TK1平均值为(1.52±1.53) pmol/L,与健康体检组的(0.54±0.42) p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三氧治疗后TK1平均值为(0.73±0.82) pmol/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临床分期,Ⅰ-Ⅲ期患者治疗前TK1平均值为(1.05±1.17) pmol/L,治疗后平均值为(0.38±0.44)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Ⅳ期患者治疗前TK1平均值为(2.53±1.73) pmol/L,治疗后平均值为(1.47±0.94) p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CA15-3及CEA在三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Ⅰ-Ⅲ期患者CA15-3及CEA与TK1变化趋势有一致性.TK1与ER、PR有关联(r=0.455,P=0.000).结论:三氧治疗能有效降低切除术后乳腺癌患者的TK1水平,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控制疾病进展,且对Ⅰ-Ⅲ 期患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的血清微小RNA 30(miR 30)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108例胃癌患者的术前血清及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以上样本的miR 30水平,比较胃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miR 30水平差异,以miR 30水平的均值为界值分为低表达组(<均值)和高表达组(≥均值),分析miR 30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浸润深度、Lauren分型和分化程度)的关系,根据随访数据比较不同血清miR 30水平的预后情况。 结果胃癌患者的血清miR 30水平为0624±0075,低于对照组的1028±0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 30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02(95%CI:0742~0861,P<0001),诊断阈值取0798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9%和760%。胃癌患者的血清miR 30水平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和Lauren分型均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5 cm、TNM Ⅲ~Ⅳ期和低分化者的低表达率分别为632%(48/76)、726%(45/62)、923%(36/39)和681%(32/47),均高于淋巴结无转移、肿瘤大小<5 cm、TNM Ⅰ~Ⅱ期和中高分化者的375%(12/32)、326%(15/46)、348%(24/69)和459%(2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 30低表达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230个月,短于高表达组的3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iR 30在胃癌患者血清中低表达,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且低水平者的预后较差,具有作为胃癌筛查和预后预测标志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肠癌血清和组织中sIL-2R和sICAM-1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4例大肠癌手术前后、28例大肠息肉、30例对照组血清sIL-2R和sICAM-1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大肠癌及大肠息肉组织中两者水平。结果大肠癌组血清sIL-2R、sICAM-1水平分别为(209.27±127.42)pmol/L、(693.22±276.25)ng/ml,明显高于大肠息肉组和对照组。大肠癌组织中两者水平分别为(233.66±170.22)pmol/L、(706.92±286.09)ng/ml,明显高于大肠息肉组。大肠癌血清和组织中两者水平与Duke分期有关,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后1个月血清两者水平明显下降,而姑息性手术下降不明显。结论血清和肿瘤组织中sIL-2R、sICAM-1水平变化可作为大肠癌诊断、手术方法选择、预后监测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醛酮还原酶1 C3(AKR1C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88例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及83例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AKR1C3表达水平,分析AKR1C3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根据随访资料分析AKR1C3表达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KR1C3表达在NSCLC早期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NSCLC组AKR1C3表达水平为0.187±0.175,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079±0.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R1C3诊断NSCLC的曲线下面积为0.982(95%CI:0.966~0.998)。AKR1C3表达与NSCLC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有关。肿瘤大小>3 cm的AKR1C3表达量为0.095±0.055,低于肿瘤大小≤3 cm的0.340±0.201,而Ⅲ、Ⅳ期的AKR1C3表达量为0.094±0.058,低于Ⅰ、Ⅱ期的0.265±0.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NSCL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7.60个月。AKR1C3高表达者的中位OS为20.60个月,高于低表达者的11.9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患者的中位OS为21.65个月,高于Ⅲ+Ⅳ期的16.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3 cm者的中位OS为18.40个月,高于>3 cm者的15.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KR1C3在NSCLC组织中表达降低,且与TNM分期、肿瘤大小及预后有关,可能与NSCLC发生发展有关,在NSCLC诊断及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在细胞分裂期的细胞质中表达,是将脱氧胸苷转换为胸苷酸的催化酶,是嘧啶补救途径的关键酶。本研究探讨TK1在乳腺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145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55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乳腺纤维腺瘤组),采用化学发光斑点杂交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TK1水平,并分析血清TK1水平与各个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血清TK1水平为(2.749±0.122)pmol/L,乳腺纤维腺瘤组为(1.319±0.126)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在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晚期(P=0.049)、有远处转移(P=0.003 1)、TNM分期晚期(P=0.01)的血清TK1水平明显升高。乳腺超声(P<0.001),乳腺磁共振(P=0.005),乳腺钼靶(P=0.032)BI-RADS分类为恶性(4C-6)的患者的TK1水平高于良性(0-4B)患者。雌激素受体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的TK1水平高于低表达的患者(P=0.034)。在不同的年龄、分化程度、肿块大小及其他激素受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后未发现TK1水平与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61)。结论:血清TK1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预测预后有重要价值,并可能成为新的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卵巢癌构域蛋白酶1(ovarian tumor domain-containing protease 1,OTUD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OTUD1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标本及4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OTUD1的表达水平;另取2015年3月至2015年4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NSCLC 25例,应用Real-time PCR检测OTUD1在NSCLC组织及邻近正常肺组织内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肺组织相比,NSCLC组织中OTUD1 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0.620±0.055 vs0.387±0.037,P<0.01);OTUD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与淋巴结转移(P<0.01)、分化程度(P<0.01)及TNM分期(P<0.05)显著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TUD1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结论:OTUD1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与NSCL的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NSCLC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22例NSCLC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HIF-1α和VEGF的含量。结果:本组患者化疗总有效率为27%。化疗后患者血清HIF-1α和VEGF与化疗前比均有升高趋势,化疗无效组血清VEGF由(562.03±279.10)pg/ml升高为(740.26±364.34)pg/ml,差异显著(P<0.05)。化疗前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之间,及与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CYFRA)21-1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化疗前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期、有无胸水、疗效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VEGF,可能有利于协助评估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GF)介导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 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将转染腺病毒(AAV)的NSCLC A549细胞注入10周龄的雄性NOD/SCID小鼠体内,构建小鼠肺癌动物模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瘤体内各种巨噬细胞(MΦ)亚型,RT-qPCR检测肿瘤细胞和TAM中PL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根据A549细胞和MΦ细胞的培养条件不同,分为单纯A549组,单纯MΦ组,A549+MΦ组,A549+MΦ+sFlt-1组(加入10 μg/L sFlt-1),PLGF+MΦ组(加入100 ng PLGF)和PLGF+MΦ+sFlt-1组(加入100 ng PLGF和10 μg/L sFlt-1)。Transwell、MTT法分别检测不同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根据HUVEC细胞的培养条件,分为对照组、条件培养基(CM)组、CM+SB431542组、TGF-β1组和TGF-β1+SB431542组,HUVEC细胞胶原凝胶测定法检测肿瘤血管异生情况。结果 与RFP-细胞相比,PLGF主要由肿瘤细胞表达(31.72±4.69 vs. 2.31±0.06,P<0.001),而Flt-1主要由CD163+的巨噬细胞表达(P<0.001)。A549+MΦ组A549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强于单纯A549组和A549+MΦ+sFlt-1组(OD值:3.62±0.23 vs. 4.53±0.34 vs. 3.71±0.37,P<0.05)。TAM/M2巨噬细胞中TGF-β1的表达量高于M1巨噬细胞(0.99±0.23 vs. 0.07±0.02,P<0.05)。CM组和TGF-β1组中HUVEC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最多(P<0.05),TGF-β1抑制剂SB431542可抑制这一现象。结论 TAM和NSCLC细胞间通过PLGF/Flt-1和TGF-β1信号通路间的交互作用,促进NSCLC的生长和血管异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影响ESCC患者对治疗的应答以及预后的相关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与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在ESCC同步放化疗前的表达及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1-30-2016-10-19淮北矿工总医院收治的96例ESCC患者和10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为ESCC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入组对象的血清TK1、SCCA的表达,比较2组血清TK1和SCCA表达差异,分析血清TK1和SCCA的表达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TK1、SCCA对诊断ESCC价值,分析其与同步放化疗后24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ESCC组血清TK1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65,P<0.05。血清TK1表达量与年龄(t=1.783)、性别(t=0.467)、肿瘤位置(t=1.263)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0.05。血清TK1水平病变长度≥5cm高于病变长度<5cm患者,t=3.481,P<0.05;Ⅲ期+Ⅳ期高于Ⅰ+Ⅱ患者,F=6.509,P<0.05;存在淋巴结转移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t=3.613,P<0.05。ESCC组血清SCCA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52,P<0.05。血清SCCA表达量与年龄(t=1.473)、性别(t=1.338)、肿瘤位置(t=1.280)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0.05。血清SCCA水平病变长度≥5cm高于病变长度<5cm患者,t=3.229,P<0.05;Ⅲ期+Ⅳ期高于Ⅰ+Ⅱ期患者,F=8.513,P<0.05;存在淋巴结转移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t=3.029,P<0.05。血清TK1诊断的临界值为1.97,其对应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85.4%,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95%CI为0.750~0.89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TK1≥1.97pmol/L为9.3个月,<1.97pmol/L为13.6个月,P=0.004;SCCA诊断的临界值为3.54,其对应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66.7%,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95%CI为0.728~0.869。SCCA≥3.54ng/mL PFS为9.1个月,SCCA<3.54ng/mL为13.6个月,P=0.001。血清TK1、SCCA与患者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HR=5.836,95%CI为1.585~21.486)、血清TK1(HR=1.024,95%CI为1.000~1.049)及SCCA(HR=1.879,95%CI为1.183~2.985)水平为影响ESCC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HR=1.060,95%CI为1.021~1.100)为影响ESCC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K1与SCCA在ESCC中的表达受分期、肿瘤病变长度和淋巴结转移影响,二者联合检测对于ESCC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血清TK1与SCCA高表达可以作为评估ESCC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RNA CRNDE (colorectal neoplasia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成都军区总医院行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术的NSCLC患者137例,以相应癌旁组织和29例肺外伤非肺癌患者的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ncRNACRNDE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lncRNA CRNDE在肺癌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为5.283±0.245,与非肿瘤组织(1.098±0.0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9,P<0.01).lncRNA CRNDE 在肺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增高.lncRNA CRNDE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无关(均P>0.05);与疾病分期、远处转移、病理类型及生存状态明显相关(均P<0.05).lncRNA CRNDE高表达水平与NSCLC中的病理类型相关(P<0.05),在腺癌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鳞癌及其他类型组的表达水平;此外,高表达lncRNACRNDE的患者的PFS为(20.00±1.72)个月,较低表达者(34.07±1.97)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40,P<0.01);低表达lncRNA CRNDE的患者的OS为(47.50±2.31)个月,较高表达者(32.15±2.19)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0,P<0.01).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ncRNA CRNDE的表达、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是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lncRNA CRNDE参与调节NSCLC的发生发展,可作为潜在的NSCLC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TGF-β1、MMP2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选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的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清,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化疗前后外周血TGF-β1、MMP2表达水平,比较其动态变化;1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健康者及肺癌患者外周血TGF-β1浓度分别为(9.62±2.70)μg/L、(41.56±7.54)μg/L,MMP2浓度分别为(44.47±11.47)μg/L、(101.60±16.43)μg/L(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TGF-β1、MMP2水平高于正常人。疾病控制组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GF-β1浓度分别为(41.16±7.15)μg/L、(24.99±8.13)μg/L,MMP2浓度分别为(101.39±16.82)μg/L、(70.61±17.77)μg/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疾病进展组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GF-β1浓度分别为(42.57±8.68)μg/L、(60.14±11.31)μg/L,MMP2浓度分别为(102.14±15.99)μg/L、(130.71±17.38)μg/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TGF-β1、MMP2的表达升高,疾病得到控制后TGF-β1、MMP2表达下降,而进展后升高。TGF-β1、MMP2可能是评价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近期疗效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同期放化疗前后血清VEGF(sVEGF)水平,探讨其变化规律与病理生理特征、疗效及预后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50例不能手术NSCLC患者同期放化疗前后sVEGF表达水平,同时检测75例健康人群sVEGF水平.治疗前患者与健康对照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患者治疗前s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1.09±52.45)ng/L和(103.72±39.22)ng/L(t=2.50,P<0.05).治疗前sVEGF表达水平与原发灶大小、远处转移、细胞分化及临床分期有关(t=9.61~14.94,P值均<0.05),与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年龄及吸烟史均无关(t=0.58~1.84,P值均>0.05).治疗前VEG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水平,分别为(241.09±52.45)ng/L和(133.64±33.62)ng/L(t=12.20,P<0.01).治疗后sVEGF平均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完全缓解组均显著降低(92.35 ±37.48)ng/L(t=3.79,P<0.01),进展组降低不明显(276.32±47.98)ng/L(t=1.32,P>0.05),而部分缓解组和无变化组介于两者之间(113.10±39.20)ng/L(t=13.58,P<0.01)和(198.10±42.68)ng/L(t=4.78,P<0.05).结论 同期放化疗前后sVEGF表达水平与不能手术NSCLC的发生发展、远处转移、细胞分化和临床分期等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的变化是预测不能手术NSCLC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可为疗效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