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拔T管后胆漏的原因及处理2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对胆漏成因及防范的认识 ,减少术后胆漏并发症的发生 ,对 2 3例拔T管后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胆漏的发生率为 0 .78% ,部位多见于窦道腹壁交界处及窦道胆管交界处 ;其原因除与窦道形成薄弱及拔管时施力过大有关外 ,尚与术中胆总管壁缝合过紧及胆道远端存在潜在性梗阻有关。提示改善胆管引流患者的合并症 ,灵活掌握拔管时机及了解胆漏的成因和好发部位是减少术后胆漏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胆总管探查术后,均常规留置T管,但拔除T管后常见胆漏发生。现收集我院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间行胆总管探查,常规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的19例进行临床分析,分析引起胆漏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T型管引流后引起胆漏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拔T管致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65例行胆总管探查术后常规拔除T形引流管出现胆漏的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漏病人拔除T管的平均时间为19.1天,无胆漏病人T管拔除的平均天数是19.2天.结论 T型引流管拔除后胆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李永利  江奎  朱海林  王钢  王涛  朱立峰 《吉林医学》2010,31(21):3524-3525
目的:探讨远期拔除T管发生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5例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T管拔除时发生胆漏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开腹再次胆道探查、T管引流治疗治愈3例,经窦道置入引流管治愈1例,经窦道置入引流管联合鼻胆管引流治愈1例。结论:胆漏发生与患者体质、术中置管及拔管技巧等各种因素有关,预防胆漏应从术中做起,拔管时间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拔管操作应规范、轻柔,胆漏发生后应视具体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或急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管拔除后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2月~2012年11月胆总管手术术后拔T管发生胆漏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经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再引流,4~6周后逐日退管至拔管后痊愈.结论 T管拔除后胆漏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营养不良、创面粘连不佳、窦道未形成等.拔管后严密观察,如有腹痛症状首先考虑胆漏可能,经开腹或腹腔镜探查再引流延迟拔管方可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拔除T管后致胆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拔T管后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病人中4例直接经窦道插入尿管,1例在X线下沿漏道插管,1例再次开腹探查,重置T管,腹腔引流。结论:拔T管后胆漏是由综合因素引起的,如T管放置拔除不当、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因素所致低蛋白血症、恶液质等是引起胆漏的重要因素,同时要注意放置T管及拔管时的基本操作,发现胆漏及时处理,首先经窦道留置尿管,必要时,开腹探查重置T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总管术后T型管拔除致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82例行胆总管探查术后常规拔除T型管出现胆漏的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倒患者中手术治疗2例,非手术治疗4例,全部痊愈出院。结论重视对T管拔除致胆漏的认识,正确进行外科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总管术后T型管拔除致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10例行胆总管探查术后常规拔除T型管出现胆漏的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手术治疗2例,非手术治疗6例,全部痊愈出院.结论:重视对T管拔除致胆漏的认识,正确进行外科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发生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胆漏发生的手术单纯胆囊切除术后32例(5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2例,拔除T管后2例。采用烟卷和引流管继续引流30例,因引流不畅及时更换引流管成功4例,非手术治愈率94.4%。再手术2例:1例为拔T管后置管失败,1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肝总管损伤。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和T管拔除后,肝外胆管的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炎症、粘连重等是造成胆漏的常见原因。手术技巧及术中及时发现胆漏可有效预防术后胆漏。通畅的腹腔引流是关键,大部分患者可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带蒂大网膜人工窦道成形术在预防T管拔除后胆漏发生中的手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357例。按术中应用带蒂大网膜人工窦道成形术及常规手术病例分为两组,手术后2-3周拔出T管,同时观察有无胆漏发生。结果:两组在术后T管拔除致胆漏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施行带蒂大网膜人工窦道成形术组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在胆管探查,T管引流病人中应用带蒂大网膜人工窦道成形术可有效减少T管带管时间,降低术后拔管胆漏发生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胆漏发生率与T管留置时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漏发生率与T管留置时间的关系。方法:对行胆总管探查并留置T管的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留置14d~16d后拔除T管的101例患者中发生胆漏者11例,留置20d~25d后拔除的125例患者中发生胆漏者5例。结论:胆总管探查术后留置T管,适当延长留置时间可以降低胆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胆道术后安全拔除T管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东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0):1167-1168
目的:总结探讨胆道术后安全拔除T管的处理措施。方法:对2004~2006年148例行胆总管探查术后常规拔除T形引流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安全拔除T管,2例出现胆漏,1例在局麻下沿原窦道插入导尿管,引流1~2d,1例再次手术探查,再行T管引流,带管2个月后拔除。结论:针对个体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是胆道术后安全拔除T管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拔除T管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来发生的9例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1例行ERCP经鼻胆总管引流(ENBD均治愈.结论:T管拔除后胆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确的手术方法及拔除T管的方法是预防损伤性胆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腔双套管治疗T管拔除后胆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患者中T管拔除后发生胆漏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胆漏发生的原因并探讨治疗方法。结果 12例患者中3例术后6 d意外拔除T管,9例术后30 d常规T管造影胆管下端无梗阻后拔除T管,12例患者均发生胆漏合并胆汁性腹膜炎,发生胆漏的时间为拔除T管后30 min至8 h。6例行自制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治愈,2例行双套管联合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愈,1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肝胆管穿刺引流联合肝周穿刺引流治愈,2例行单纯腹腔引流治愈,1例行双套管治疗无好转,剖腹探查,并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病情稳定后带管出院。结论胆道术后T管拔除后发生胆漏的原因较多,大部分患者合并局限性腹膜炎体征,自制双套管冲洗负压引流可有效缓解症状、体征,缩短住院时间,可作为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唐建会 《吉林医学》2012,33(3):555-556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对行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漏的12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因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而引起的胆漏7例,胆囊管残端结扎不牢固引起胆漏1例,术中胆总管撕裂引起胆漏1例,T管早期滑脱及拔T管后胆漏3倒。保守治疗10例(83.3%),再手术2例(16.7%),均全愈出院。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及拔除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部位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术中操作不正确、术前或术后炎性反应有关。发现胆漏后,根据腹膜炎的程度,是否合并胆道梗阻,是否有通畅的腹腔引流等是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T管拔除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是严重的并发症 ,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 1% [1 ] 。我院 1985~ 1997年共行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治疗各种胆管疾病 5 18例 ,拔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 7例 ,发生率为 1.35 % ,7例均为胆石症 ,4例并发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 (AOSC)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7例 ,一般资料见表 1表 1  7例拔 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患者资料编号性别年龄术后诊断术后情况 T管材料拔管天数 ( d)胆瘘部位处理1女 38胆石症良好硅胶 15窦道与腹壁交界处手术2女 5 5胆石症并发 AOSC 低蛋白硅胶 16窦道与腹壁交界处手术3女 6 6胆石…  相似文献   

17.
胆总管探查术后放置T管引流,可以排净胆道内的泥沙样结石,使胆道内的炎症消退,解除胆道内的阻塞等^[1]。但拔除T管后可以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笔者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8年收治的11例拔T管后胆漏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10例首选非手术治疗(其中9例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道T管引流术后,拔除T管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135例胆总管探查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其中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又分别随机分成术中使用普通T管组和双腔T管(专利号:ZL201520158397.7)组,术后2周起每周均行上腹CT检查,观察T管窦道壁的厚度,双腔T管组加做T管窦道造影,观察T管窦道形成的完整性。记录不同时间段T管窦道壁的厚度和T管窦道形成的完整与否,进行拔除T管,从而得出临床上最为适宜的T管拔除时间。结果:T管窦道完整形成后,窦道壁厚度小于4 mm时,拔除T管胆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在窦道壁厚度大于4 mm时拔除T管胆漏的发生率,χ2=4.446,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双腔T管联合腹部CT检查可以为临床适宜时间安全拔除T管提供客观依据。术后行T管窦道造影显示窦道形成完整,上腹CT显示T管窦道壁厚度大于4 mm,此时即为最佳的临床拔除T管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拔T管致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996-2006年204例行胆总管探查术后常规拔除T形引流管出现胆漏的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拔T管后胆漏病人的平均拔管时间为(28.7±7.3)天,血浆白蛋白(33.4±2.5)g/L,血红蛋白(116.5±17.3)g/L;无胆漏病人T管拔除的平均天数是(24.3±6.5)天,血浆白蛋白(37.9±1.7)g/L,血红蛋白(143.4±12.7)g/L。结论 T型引流管拔除后胆漏的主要原因是病人的营养状态差。  相似文献   

20.
杨海涛  何希军  马强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1):1066-1068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Ⅰ、期胆总管缝合的合理性,总结技术要点和适用范围。方法对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合并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的32例患者,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Ⅰ期胆总管缝合术,观察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30例行Ⅰ期胆总管缝合术,其中29例术后5-7 d拔除腹腔引流管,顺利恢复。1例出现胆漏,保持引流通畅,术后1个月胆漏停止后拔管。2例留置T管引流,30 d时经T管造影后拔除T管。随访1-2年均无不适。结论选择合适病例,对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的患者有选择地行探查后Ⅰ期胆总管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术中认真细致操作、术后必要的引流,可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