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3D腹腔镜在临床的应用是工业与医学结合的产物,改变了外科医生对原有解剖结构的认识,使得曾今无法辨识的亚微结构真实而又立体地呈现在眼前。3D腹腔镜所具有的三维立体空间感,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在手术当中很容易地找寻到正确的解剖层面和筋膜间隙。3D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CME)过程中,利用3D腹腔镜视野的纵深感和对亚微结构的真实呈现,沿着右侧Toldt筋膜与泌尿生殖筋膜之间的筋膜间隙拓展升结肠后间隙及横结肠后间隙,辨识胰十二指肠前筋膜、Treitz筋膜及Fredet筋膜,确保右半结肠脏层系膜和背侧的泌尿生殖筋膜的完整性,最终实现整块移除右半结肠及其系膜,完成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此外,3D腹腔镜呈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可以清晰地显露外科干,并对血管根部淋巴结进行立体清扫,以实现D3根治术。完美的CME+D3根治术可以改善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并降低局部复发率。手术视野的良好显露和对筋膜层面的正确辨识,是实现右半结肠癌CME+D3根治术的关键,而3D腹腔镜在右半结肠癌CME+D3根治术中恰恰扮演了"导演"的角色,指引"一号主角"即主刀医生进入到神圣外科层面(surgical plane),保证了右半结肠癌CME+D3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成像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实验组术前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明确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分属支走行;常规组术前不行血管成像,均行腹腔镜辅助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术后3年生存率等。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理分期(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意外损伤血管数量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64.29%(18/28),常规组为57.14%(1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前行血管成像,利于指导手术操作,可避免血管意外损伤,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增加了手术效率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系统在胃肠肿瘤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收治的53例通过3D腹腔镜系统进行的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其中2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17例行腹腔镜经腹直肠前切除术(其中1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3例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3例行腹腔镜乙结肠癌根治术(其中1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1例行腹腔镜横结肠癌根治术,8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其中1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胃癌+乙结肠癌根治术和4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结果 全组53例患者均在3D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术中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患者.手术中位时间为180 (70~370) min,术中中位失血为40 (10~300) 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2(1~5)d,手术后平均住院天数8(2~46)d.术后1例直肠前切除术患者出现吻合口瘘;1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患者术后出现会阴切口感染;1例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出现十二指肠残端瘘.均以保守治疗方法治愈.结论 3D腹腔镜其手术操作与传统2D腹腔镜相似,能达到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当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将有助于对其更加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对于手助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不同手术入路,在肿瘤根治性、手术安全性和手术难度上的差别,目前尚无相关报道.本文对手助腹腔镜下中间入路法和外侧入路法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进行比较,并观察短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Ⅲ期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与D3根治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2例Ⅲ期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ME手术50例,D3根治手术52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淋巴结清除数及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术后排气排便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3D腹腔镜系统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手术操作技术、术后短期疗效、可行性、安全性及肿瘤根治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法,收入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74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D(高清)腹腔镜组及3D腹腔镜组。2D腹腔镜组共3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为60.5岁(46~83岁);3D腹腔镜组共3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中位年龄为62岁(37~84岁)。38例2D腹腔镜组病人中,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12例,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4例,腹腔镜横结肠癌根治术1例,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2例,腹腔镜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17例(其中3例行末端回肠造口术),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2例。36例3D腹腔镜病人中,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15例,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3例,腹腔镜横结肠癌根治术1例,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3例,腹腔镜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10例(其中5例行末端回肠造口术),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4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接受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发生,无中转开腹手术。2D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53.3±54.9)min,平均术中出血为(117.9±102.5)ml,平均排气时间为(2.3±0.9)d,平均住院天数为(9.6±7.8)d。3D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52.9±48.3)min,与2D腹腔镜组比较P=0.973;平均术中出血为(100.3±66.3)ml,与2D腹腔镜组比较P=0.386;平均排气时间为(2.1±0.8)d,与2D腹腔镜组比较P=0.228;平均住院天数为(8.1±3.2)d,与2D腹腔镜组比较P=0.289。术后2D腹腔镜组有1例腹腔镜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及1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出现吻合口漏;3D腹腔镜组有1例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出现会阴切口感染。以上病人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行二次手术病人。结论 2D腹腔镜系统与3D腹腔镜系统在手术操作上相似,两者手术后临床短期疗效、肿瘤根治程度相当。进一步研究尚需病例的积累与远期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标准的D3根治术对于结肠癌来说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5年存活率,故结肠癌手术D3根治术应该作为结肠癌常规的淋巴结清扫方式。右半结肠癌的D3根治术要求广泛的淋巴结清扫直至主淋巴结(第3站),但是由于右侧结肠血管的解剖较为复杂,该手术方式具有一定挑战性。腹腔镜为精细解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摄像镜可以对解剖结构放大3~5倍,良好稳定的视野更有利于在解剖血  相似文献   

8.
随着微创理念的普及,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右半结肠癌根治切除的标准术式。传统的2D腹腔镜手术虽然仍是目前的主流,但随着技术进步,3D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同样迅猛。相比传统的2D腹腔镜,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三维立体视觉效果,使得手术的操作更精细,定位更准确。在右半结肠手术中无论是在解剖层面的拓展,Henle干的处理,淋巴结清扫还是消化道重建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由于3D腹腔镜良好的纵深感和距离感,使得初学者能更快的适应镜下的手眼配合,增加术中操作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减少错误操作,缩短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9.
根治性切除是使结直肠癌患者获得治愈的主要手段,近二十年,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手术理念的更新,腹腔镜成为了我国外科医生实施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主要方式。我国外科医生一直致力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新理念、新入路和新术式的探索和推广,对提升我国右半结肠癌的腹腔镜治疗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理念的提出推动了我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规范开展和质量控制;手术入路的探索是我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演变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从手助腹腔镜到手术机器人,我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微创化不断提升。未来我国外科医生还将携手国际同道,围绕进一步提升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质量、优化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策略、预后改善和快速康复等方面共同努力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血管解剖的经验。方法 2011年2月~2018年3月我科行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45例,采用中间入路由尾侧向头侧解剖肠系膜上血管,先定位肠系膜上静脉,解剖回结肠血管,然后自下而上解剖肠系膜上血管,显露右结肠动脉,最后于横结肠系膜根部下方的胰头前方找到胃结肠静脉干,并游离各分支。结果 45例均存在肠系膜上动、静脉和回结肠动脉及结肠中动脉。右结肠动脉出现率44. 4%(20/45),胃结肠静脉干出现率73. 3%(33/45)。因术中出血和腹腔广泛粘连中转开腹2例。手术时间115~215(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48~400ml,平均105 ml。淋巴结清扫13~24枚(平均18枚)。45例随访3~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无trocar处癌转移,6例死亡,其中4例Ⅲ期死于远处脏器转移,2例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 4例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需处理的血管复杂多变,熟悉和掌握右半结肠血管的正常解剖和变异,是进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基础和保障。采用合理的手术入路和运用娴熟的手术技巧,是顺利完成其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同时行右半结肠癌与直肠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13例右半结肠癌与直肠癌并存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同时手术。13例患者中3例进行腹腔镜下全大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10例行Ⅰ期行右半结肠根治术联合直肠癌根治术(CME)。CME原则均行D3手术,直肠手术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原则。行直肠前切除9例,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1例。中转开腹1例。结果术前肠镜探查符合率69.23%(9/13),腹腔镜手术探查发现4例。12例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吻合口瘘,无肠黏连肠梗阻。手术后中位进流食时间1~3天,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6~9天,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7±0.8)天。9例完成3年随访,7例无瘤存活。结论对于同时伴有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患者,腹腔镜是一种比较好的探查和手术根治方式,Ⅰ期切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全3D腹腔镜下采用以血管为导向的中间入路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施行的38例完全3D腹腔镜下以血管为导向的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由中间入路解剖出肠系膜上静脉各属支,根部结扎离断,由内向外、自下而上分离右侧Toldt间隙及横结肠后间隙,切开胰颈部横结肠系膜前叶,离断横结肠,再由上向下、由内到外完整切除右半结肠系膜,最后采用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行回结肠侧侧吻合。结果:38例均顺利完成完全3D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完整切除右半结肠系膜,根部结扎血管,彻底清扫淋巴结,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40.7±11.4)min,术中出血量19(13.75,30)mL。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包括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3例,取标本切口感染1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0±3.1)个月,无吻合口狭窄,2例复发,其中1例出现腹膜转移。结论:完全腹腔镜下采用以血管为导向的中间入路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3D高清腹腔镜由于具有立体成像、空间定位和纵深知觉,为膜解剖时代结直肠癌精准手术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3D腹腔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膜解剖的立体辨识、淋巴结清扫、对血管解剖的空间定位、腔镜缝合等精细操作方面。尤其适合于肥胖患者的高难度手术。3D腹腔镜可能有助于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膜解剖的辨识,包括:上界为横结肠后胰颈前间隙、胃与横结肠系膜间隙;下界为小肠升结肠间隙;内侧界为肠系膜上动脉(SMA)左缘;后界(膜床)为升结肠后间隙、横结肠后胰十二指肠前间隙。未来3D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可能需要通过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建立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相信随着技术的革新,结合特殊示踪成像、增强现实进行手术规划和导航,3D腹腔镜必将继续推动膜解剖理念的发展和微创外科的技术进步,使广大患者真正获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右半结肠癌发病率的升高,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虽然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同,但也部分增加了手术操作的难度。笔者通过本文分享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经验,包括如何正确进入Toldt间隙、回结肠血管和中结肠血管的处理以及 D3淋巴结清扫所遇到的问题,探讨手术中的几个难点及其处理技巧,望对初学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前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对指导手术难点操作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佛山市顺德区新容奇医院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31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检查情况分为观察组16例(增强CT及结肠造影CT、MSCT三维重建)及对照组15例(增强CT及结肠造影CT),比较两组术中探查肿瘤定位与术前影像学显示定位的符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血管意外损伤数目、中转开腹率等指标。 结果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副损伤或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血管意外损伤数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前实施MSCT三维重建,对术中操作难点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可有效避免血管意外损伤,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胃肠肿瘤外科完整结肠系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患者4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开腹手术20例,腹腔镜手术22例.结果 4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6.43±30.73)min(90~24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2.86±38.97)ml(100~3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5±2.45)d(6~16d),无严重并发症,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中位淋巴结清扫数17.5枚(12~50枚),淋巴结阳性率11.43%,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1~28个月),肿瘤复发率为2.38%.结论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开腹的右半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定型、而且普及范围广的手术方式,不同级别或普外科不同专业的医师,常常以此作为结直肠手术的入门术式.对于右半结肠癌,根据清扫淋巴结范围的不同,将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分为D1、D2和D3根治术,分别指清扫至肠周边缘淋巴结,系膜中饲养血管旁的中间淋巴结,以及各饲养血管根部的主淋巴结.传统的右半结肠切除术一般仅要求D2根治术,即清扫淋巴结至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结肠中动脉右支即可.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ection,TME)原则在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普及,以及腹腔镜技术的推广,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这一传统的手术方式也包含了崭新的内容,如完全腹腔镜手术、全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ection,CME)、D3根治术等.  相似文献   

18.
历经30年的发展,中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已趋于成熟和普及。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治疗理念的更新,推动了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进入精准治疗阶段。由于右半结肠癌血管变异多、淋巴引流途径复杂,对于不同部位肿瘤、不同分期的右半结肠癌患者,淋巴结清扫范围、血管处理方式及手术入路的选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结合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笔者经验,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需要规范的几个问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手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结肠癌的手术治疗,其中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是难度较大的术式,术中需结扎处理的血管较多,且相关血管存在较多变异。完成规范化的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还需对淋巴结清扫范围及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有充分认识。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我科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多年经验,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所需掌握的相关外科解剖做简要综述,探讨淋巴结清扫范围,并介绍我科规范化的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操作流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行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比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施行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观察组,n=30)与以肠系膜上静脉为导向(对照组,n=28)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送检肠系膜上动脉前方及左侧淋巴结(No.D3),检出淋巴结数量(2.33±2.25)枚,发现淋巴结转移1例(3.3%)。无中转开腹,围手术期无输尿管损伤、十二指肠损伤、肠系膜上血管出血、吻合口漏、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21.6±6.3)个月,58例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D3根治性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