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80~400 U孵育消化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点远端2~4 cm段。造模后1周行静脉血管造影,测量颈总动脉梭形膨大的宽度;取梭形扩张血管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病理学变化。对照组取4只新西兰大白兔,使用等渗盐水孵育颈总动脉,1周后采用同样方法观察颈总动脉管腔及内膜变化。结果实验组12只新西兰大白兔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后,血管造影显示10只模型兔颈总动脉管腔呈梭形扩大,梭形动脉最宽处直径为(3.70±0.32)mm,2只出现颈总动脉闭塞,较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血管直径[(1.80±0.16)mm]明显增粗(P0.01);HE染色显示实验组兔右侧颈总动脉消化段管腔增宽,外膜及中膜减少;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兔颈动脉内膜炎性损伤及血栓附着。结论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消化颈总动脉外膜可以使兔颈总动脉呈梭形扩张,并造成颈动脉内膜损伤。使用此方法能够有效制作出梭形动脉瘤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不同夹闭时间对兔颈总动脉管壁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60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分别夹闭颈总动脉30 min和60 min,每组各30只,分别取动脉瘤夹夹持部位颈总动脉标本30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血管壁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的比较。结果一次性使用动脉瘤夹夹闭30 min和60 min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均可见中层弹力板形变和内皮细胞脱落,夹闭时间60 min组血管壁出现局部坏死伴发炎性反应,甚至管壁破裂。夹闭30 min组和夹闭60 min组血管壁总体损伤程度(U=324.00,P=0.045)和重度损伤率[0%(0/30)比20.0%(6/30),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夹闭时间60 min比30 min对血管壁的损伤更重,术中应注意缩短夹闭颈动脉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颅内动脉瘤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3组,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术造模基底动脉瘤后,分为造模后2 d组3只、造模后7 d组6只[其中3只用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假手术组6只(其中3只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获取动物基底动脉尖组织,观察血管壁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及定量分析炎性细胞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造模后2、7 d组兔基底动脉尖部,即内弹力层损害部位均发现凋亡细胞,造模后2 d组凋亡细胞数量[(4.02±0.21)个]明显高于基底动脉主干[(0.40±0.13)个]、左侧大脑后动脉[(0.41±0.22)个]和右侧大脑后动脉[(0.29±0.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7 d组基底动脉尖部凋亡细胞数量[(5.01±0.29)个]明显高于基底动脉主干[(0.49±0.21)个]、左侧大脑后动脉[(0.31±0.12)个]和右侧大脑后动脉[(0.41±0.19)个](均 P <0.05)。而在假手术组兔未观察到内弹力层损害及凋亡细胞。(2)造模后7 d组兔基底动脉尖部半胱天冬氨酸酶9(caspase-9)mRNA表达(1.97±0.23)及caspase-3 mRNA表达(2.31±0.40)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单纯血流动力学诱导的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的早期生成,其分子发生机制是通过caspase-9激活由BCL-2介导的线粒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市方法。方法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35只: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左侧颈总动脉+术后2%盐水喂养;B组15只: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术后2%盐水喂养;C组10只:正常大鼠,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术后12周处死大鼠,观察颅内动脉瘤形成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A组35只大鼠共出现13个颅内动脉瘤,包括12个睫状和1个梭形脑动脉瘤,成功诱导率为37.14%。光镜下病理学可见动脉瘤壁内膜垫消失,内弹性膜断裂,中膜平滑肌层变薄;电镜下可见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胞核染色质边聚,胞质和胞核浓缩等典型细胞凋广改变。大鼠颅内动脉瘤的组织结构变化与人类脑动脉瘤的超微结构变化极其类似。B组和C组未能诱导出颅内动脉瘤。结论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花侧坝总动脉+高盐饮食喂养诱导的颅内动脉瘤,是研究人类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较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次与反复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对血管壁损伤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动脉瘤夹首次使用组及反复使用组,每组15只。两组均夹闭颈总动脉30 min,分别取各组颈总动脉标本15段进行血管壁组织病理学损伤的比较。结果首次使用和反复使用组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均可见中层弹力板形变和内皮细胞脱落,反复使用组血管壁出现局部坏死伴发炎性反应。首次使用组及反复使用组血管壁总体损伤程度(U=87.00)和重度损伤率[6.7%(1/15)比26.7%(4/1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次使用与反复使用的永久动脉瘤夹均可引起血管壁急性损伤,动脉瘤夹反复使用可致血管壁局部坏死,术中应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孔率球囊扩张支架对犬颈总动脉瘤腔压力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中央部分网孔加密而两端与普通类型支架相同(正常孔率区)的低孔率支架,据中央网孔密度高低分为A、B、C三型。取10只犬,于每只犬的双侧颈总动脉建立3个侧壁宽颈动脉瘤模型。将24个成功的动脉瘤按平衡不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置入A型支架组、B型支架组、C型支架组和空白对照组(仅测压,不置人支架)。采用微导管尾端连接的生物信号分析仪记录瘤腔内和载瘤动脉内的压力变化。结果①18个动脉瘤成功置入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中央低孔率区完全覆盖动脉瘤瘤颈,支架贴壁良好,载瘤动脉血流通畅。所有动脉瘤内血流减慢,其中12个(66.7%)瘤体减小。置入支架组均无血栓形成及支架移位。②3个支架组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动脉瘤内的压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在支架置人过程中,3个支架组动脉瘤内压力均比对照组及自身置入前、置入后升高(P〈0.05,P〈0.01);而3个支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支架置入后载瘤动脉内压力,3个支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后,各组自身比较,动脉瘤内压力与载瘤动脉内压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孔率支架置入后,可使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流空时间延长。不影响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内压力的变化,仅在支架释放的过程中可引起动脉瘤腔内压力的短暂性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研究虚拟血流导向装置(FD)与基于微型CT机重建真实FD对兔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14只,利用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右侧颈总动脉瘤模型14个.于造模后3周,行DSA检查重建三维动脉瘤模型,并在载瘤动脉内置入FD.置入FD后3个月处死动物,切取包含FD在内的整段载瘤动脉.用微型CT机扫描所有标本,计算出瘤颈处FD的金属覆盖率(MC).根据微型CT扫描FD数据,重建真实FD三维模型,运用 Solid Works 软件绘制虚拟三维FD模型.运用计算机软件将真实FD模型和虚拟FD模型分别置入兔动脉瘤三维DSA模型中,并将FD模型与动脉瘤融合.运用CFD的方法,比较虚拟释放FD与真实释放FD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结果 ①14个真实FD模型中,MC≥35%组8个,MC〈35%组6个.14个虚拟FD模型的MC为29.4%~31.1%.②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的入射血流量、入射血流速度及归一化的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虚拟FD模型,相对滞留时间长于虚拟FD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壁面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与虚拟FD模型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在真实FD模型中,MC≥35%组的归一化的平均WSS低于MC〈3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虚拟FD模型中,MC≥35%组与MC〈35%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微型CT重建的真实FD模型,在MC≥35%时,与虚拟FD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差异.在两种模型的MC接近时,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差异,提示采用虚拟FD释放技术可用于评估FD置入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能否参与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早期愈合过程.方法 选择清洁级大白兔5只,采用胰弹性酶制备右侧颈动脉动脉瘤模型.自体培养EPCs后,用Hoechst 33342和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进行双标记.利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兔的动脉瘤,将标记的EPCs经静脉自体回输,2周后利用细胞示踪技术观察EPCs参与动脉瘤内膜的修复情况,结合扫描电镜、病理、免疫组化等方法分析EPCs参与内膜修复的过程.结果 ①单纯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后2周复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5/5),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口覆盖新生内膜;②在2只实验动物(2/5)的动脉瘤切片中发现Hoechst 33342和CFSE双标记的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位于新生的内膜内;③扫描电镜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内膜面仅有少量内皮细胞修复内膜.结论 EPCs参与了动脉瘤的早期内膜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计算机模拟不全夹闭并分析不全夹闭前后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手术中动脉瘤夹闭方向的选择.方法 利用静脉移植法制作兔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动脉瘤进行不全夹闭的模拟并对不全夹闭前后瘤内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不全夹闭对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方向不全夹闭对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动物模型制作成功11例.经过CFD软件运算分析及统计学检验,动脉瘤不全夹闭前后最大剪切力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瘤内湍流明显改变.结论 ①采用静脉移植法制做动脉瘤模型是一种操控性及重复性强的实验方法,可以建立形态、大小稳定的兔动脉瘤模型.动物存活率高,周期短.②动脉瘤不全夹闭减小了湍流对动脉瘤发展的不利影响,减小了动脉瘤颈所受的最大剪切力.在动脉瘤夹闭手术中应尽可能逆血流方向平行夹闭动脉瘤颈,加强动脉瘤颈受力最大方向,防止动脉瘤颈继续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术式对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建立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3组。传统方法组20只,结扎左侧颈总动脉 切断两侧肾动脉后支(各1支)。改良术式组20只,结扎并切断左侧颈总动脉 电凝并切断两侧肾动脉(每侧各2支或肾动脉分支中粗的1支)。阴性对照组15只,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术后当天开始投喂等渗盐水 质量分数为0.12%的β-氨基丙腈饲料。4周后处死大鼠。在显微镜下脑底部分离脑动脉,取双侧大脑前动脉和嗅动脉(ACA/OA)的分叉处或动脉瘤发生处的脑动脉,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在术前、术后第3周处死大鼠的当天,通过尾套测压法测量收缩压。结果传统方法组大鼠ACA/OA分叉处均未见有进展期动脉瘤。改良术式组6只大鼠死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其余14只中,发现10个进展期动脉瘤;处死前,3组大鼠的血压平均值分别为(164.3±3.0)、(195.3±1.9)和(116.2±2.6)mmHg。传统方法组中发现2只有早期动脉瘤样改变,表现为内弹性层不连续,但无明显动脉壁膨出。改良术式组中16个动脉瘤均为进展期动脉瘤,在高倍光镜下,均可见内弹性层断裂、肌层变薄及动脉壁膨出;还发现3只大鼠有早期动脉瘤性改变。阴性对照组未发现动脉瘤。结论改良术式不仅可缩短动脉瘤形成时间,而且可提高动脉瘤形成率,这可能与短时间内血压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效果,为合理选择脑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后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脑动脉瘤患者行3D-CTA、3D-DSA复查,分别对有无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狭窄、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5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赋值和计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后3D-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3D-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动脉瘤颈残留/成角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两种检查方法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总体评价效果与3D-DSA具有可比性,但其对动脉瘤夹闭不全和动脉瘤颈残留/成角的显示不及3D-DS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DSA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7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9例,均行开颅夹闭术。夹闭后即刻行DSA并利用VRT处理相关图像,对夹闭效果欠佳者调整动脉瘤夹后,直至造影证实夹闭满意。将动脉瘤无复发且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4~5分评价为治疗效果良好。结果 19例患者共计26个动脉瘤,显微镜下观察均完全夹闭。经造影证实,18个动脉瘤首次完全夹闭,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对侧大脑后动脉夹闭并伴有瘤颈残留,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将对侧A2夹闭,1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将脉络膜前动脉完全夹闭,3个瘤颈部残留,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夹闭后上干血管狭窄,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前交通动脉及对侧A2起始处狭窄。2个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未能调整外,其余经调整后夹闭理想。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中,1例经导管缓慢注射罂粟碱后好转,1例应用罂粟碱脑棉片局部湿敷后好转。术中DSA及VRT图像处理时间30~100 min,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CT血管成像示均无动脉瘤再生长及狭窄血管闭塞,1例偏瘫,18例恢复良好。结论术中DSA结合VRT有助于术中实时观察夹闭效果、调整动脉瘤夹,可减少瘤颈残留、载瘤动脉和瘤周血管闭塞,从而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的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规律和使用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颅手术夹闭的46例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动脉瘤进行分型,分析瘤颈的位置、术中动脉瘤夹的型号及放置方式等。术后对患者以门诊、电话、DSA进行随访4个月至4年。结果①将46例PCoAA分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型3种类型。其中分叉型22例、颈内动脉型19例、后交通动脉型5例。动脉瘤的位置(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位于1个钟点的2例,跨2个钟点的34例,跨3个钟点的10例。②对37个动脉瘤选用弯型动脉瘤夹、6个选用直型、2个选用成角度跨血管型(90°)、1个选用枪型。瘤夹长度54.3%(25/46)的为6~7 mm,另有21.7%(10/46)的长度为5~7 mm。对后交通动脉型及分叉型动脉瘤夹放置均采用平行于血管方向,而对颈内动脉型动脉瘤,垂直血管放置瘤夹13例,平行于血管放置瘤夹6例。③术后随访显示,患者均无动脉瘤复发及破裂的临床表现。对12例行DSA随访,显示动脉瘤颈均夹闭完全,无动脉瘤残留。结论 PCoAA夹闭术中,确认动脉瘤颈的位置,辨别瘤周血管的解剖关系,对动脉瘤夹的选择和放置至关重要。首选弯型动脉瘤夹,能提高完全夹闭PCoAA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顶端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动脉瘤生长、破裂的机制.方法选取5只兔颈动脉顶端动脉瘤模型,结合医学影像学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兔颈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行数值模拟,并对瘤颈、瘤壁等部位切应力大小随时间变化情况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顶端动脉瘤在整个心动周期里切应力几乎都在迅速变化,变化时程与血流速度的变化时程一致,切应力主要存在于瘤颈,动脉瘤颈入口边界切应力0.21 T达峰值,为0.83 Pa;出口边界切应力0.32 T达峰值,为0.38 Pa;动脉瘤壁切应力接近于0.结论顶端动脉瘤瘤壁切应力是促进动脉瘤生长、扩大的可能原因之一.CFD数值模拟是一种反映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三维计算机数值模拟观察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例,女,69岁,头部CTA检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利用临床头部3D-CTA血管造影图像建立动脉瘤数值模型,使用CATIA软件对患者的动脉瘤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将三维模型转换成IGS格式,导入到Gambit中进行进一步修改,处理后生成动脉瘤的三维网格定义边界条件及提取血流速度波后,应用Fluent软件进行动脉瘤数值模拟.结果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同其他部位动脉瘤相似.其流场表现为动脉瘤的流入动脉的小部分血流流入瘤内,而大部分血流因受到瘤颈部扰流的干扰,直接流入流出动脉.血流流入动脉瘤内后,经过复杂的血流运动后由瘤颈处流出,最后进入流出动脉.动脉瘤瘤顶部的血流速度较缓慢,压力较小,切应力儿乎为0.瘤颈部的血流速度较快,压力及切应力相对较大.结论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瘤顶部的血流速度较缓慢,压力较小,切应力儿乎为0,为动脉瘤破裂的好发部位;瘤颈部的血流速度较快,压力及切应力相对较大,为动脉瘤的生长及扩大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相关三维几何参数与破裂风险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8至2014年8月该院有完整临床资料和三维脑血管造影资料的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2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动脉瘤有无破裂分为破裂组240例和未破裂组4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及三维几何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非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后交通动脉、后循环、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颈斜角、瘤高与瘤颈比值(AR)、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瘤颈宽度、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几何参数可以预测患者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风险,提早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形态椎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4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10例、动脉瘤及近端载瘤动脉闭塞23例、单纯支架植入5例、未治疗1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16个,近全栓塞8个,部分栓塞20个。结论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载瘤动脉闭塞术及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对椎动脉梭形、夹层及宽颈巨大囊状动脉瘤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治疗19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例。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情况以及载瘤动脉的血供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必要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复查3D—CTA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19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ICG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残留1例,误夹穿通血管1例,经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均再次行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通畅,余17例ICG造影示夹闭满意。术后3D-CTA检查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与术中ICG造影显像一致。结论术中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具有可重复、安全性高等特点,对术中判断动脉瘤颈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是否狭窄,远端分支是否通畅有重要参考价值,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移植物炎症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环加氧酶-2(cycloxygenase-2,COX-2)在颅内破裂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12例颅内破裂囊状动脉瘤瘤体和颞浅动脉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动脉瘤和颞浅动脉AIF-1、MMP-9和COX-2表达.结果 动脉瘤瘤壁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AIF-1、MMp-9和COX-2表达主要见于破裂动脉瘤瘤壁组织的内膜层和中膜层,并且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细胞质内,而在颞浅动脉不表达或极少量表达.半定量分析显示,动脉瘤瘤壁AIF-1破裂IAAIF-1[0.006 7(0.004 2 ~0.014 6)对0.0000(0.0000~0.0010);Z=-4.236,P< 0.001]、MMP-9[0.002 2 (0.000 7~0.004 3)对0.000 0 (0.000 0 ~0.000 0);Z=-4.442,P<0.001]和COX-2[0.002 8(0.002 2 ~ 0.004 3)对0.000 0(0.0000~0.000 0);Z=-4.442,P<0.00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颞浅动脉组.男性患者破裂动脉瘤瘤壁AIF-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0.016±0.013对0.009±0.006;t=1.440,P=0.043).结论 颅内破裂囊状动脉瘤瘤壁AIF-1、MMP-9和COX-2表达显著上调,提示存在炎性反应,并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和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与颅内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流相关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栓塞20个动脉瘤的同时,栓塞全部或部分畸形血管团,对残余部分畸形血管团,按计划分期进行再次栓塞治疗(9例)或进行放射治疗(3例)。分析DSA结果及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效果。结果20例与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患者中,有18例Spetzler分级在Ⅲ级以上。共发现与颅内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22个,其中位于畸形血管团内11个,基底动脉末端2个,病灶同侧颈内动脉C1段2个,后交通动脉起始部3个,供血动脉段4个。共栓塞了20个动脉瘤,其中使用弹簧圈栓塞5个动脉瘤,11个畸形血管团内动脉瘤及供血动脉上的4个动脉瘤,均以Onyx及Glubran胶进行栓塞。颈内动脉C1段及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的2个小宽颈动脉瘤未予处理,现尚在随访中。脑血管造影随访9例,随访时间为1.5—13.0个月,9例再次进行残余畸形血管团栓塞时,见动脉瘤栓塞致密,症状较术前改善。3例残留较少的病例术后进行了伽玛刀放射治疗。结论与颅内动静脉畸形血流相关的动脉瘤多见于中、大型血管畸形,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