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SjAWMAg)免疫血清与吡喹酮合用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探讨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虫中的作用。 方法 提取 SjAWMAg,并用 SDS PAGE 对其进行鉴定,制备高滴度(1∶25 600)SjAWMAg抗血清,采用Western blot分析该血清与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成虫抗原的反应性;将 SjAWMAg抗血清与吡喹酮合用治疗血吸虫感染后第2 d、第14 d和第35 d的小鼠,在感染后第49 d剖杀小鼠收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jAWMAg抗血清与肺期及肝期童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 联合用药的 3 个治疗组(感染2、14、35 d)与单用吡喹酮组比较杀虫作用均有显著提高,减虫率分别提高了 38.79%、29.80%和 46.82%,其中以感染35 d治疗组提高最显著;减卵率分别提高了 62.04%,42.78%和 29.81%,以感染 2 d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抗SjAWMAg多克隆抗体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均可提高吡喹酮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灭效果,揭示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血吸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示这种联合用药可能解决单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早期感染效果不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AjAWMAg)免疫血清与吡喹酮合用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探讨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虫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SjAWMAg,并用SDS-PAGE对其进行鉴定,制备高滴度(1:25600)SjAWMAg抗血清,采用Western-blot分析该血清与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成虫抗原的反应性;将SjAWMAg抗血清与吡喹酮合用治疗血吸虫感染后第2d、第14d和第35d的小鼠,在感染后第49d剖杀小鼠收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Western-blot分析表明,SjAWMAg抗血清与肺期及肝期童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联合用药的3个治疗组(感染2、14、35d)与单用吡喹酮组比较杀虫作用均有显著提高,减虫率分别提高了38.79%、29.80%和46.82%,其中以感染35d治疗组提高最显著;减卵率分别提高了62.04%,42.78%和29.81%,以感染2d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 抗SjAWMAg多克隆抗体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均可提高吡喹酮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灭效果,揭示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血吸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示这种联合用药可能解决单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早期感染效果不佳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宿主因素在吡喹酮抗血吸虫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已知吡喹酮对血吸虫的杀虫过程包括两方面,即药物对虫体的直接作用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前者表现为虫体活动兴奋,肌肉挛缩和皮层严重受损,从而导致虫的肝移,影响虫的体表营养吸收、排泌和防御功能以及继发的代谢紊乱;后者因皮层的损害和剥落破坏了虫体在宿主体内存活的伴随免疫机制,其体表抗原的显露为宿主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攻击提供了靶部位,即吡喹酮的抗血吸虫作用是免疫依赖的。本文对可能影响到吡喹酮杀虫作用的宿主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青蒿琥酯与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血吸虫病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吡喹酮是目前日本血吸虫病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在临床治疗中部分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后出现病情再燃的现象,需进行双疗程治疗,究其原因可能与吡喹酮对血吸虫童虫的杀虫作用弱有关。青蒿琥酯能杀灭宿主体内尚未发育成熟的日本血吸虫童虫[1],有效弥补了吡喹酮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虽然迄今对血吸虫虫卵的孵化已作了大量研究,但有关孵化机制尚待阐明。最近,Matsuda等(1983)报道即吏将曼氏血吸虫虫卵置于高渗透压条件下,吡喹酮仍具有促进虫卵孵化的作用。据报道,吡喹酮对血吸虫最初作用于虫体的皮层表膜,导致钙离子进入虫体。吡喹酮的作用方式促使我们研究血吸虫虫卵孵化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钙离子与钙调蛋白。 用链霉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法,从实验感染曼氏血吸虫(肯尼亚株)的仓鼠肝内回收虫卵。  相似文献   

6.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法(IFA)检测不同发育期血吸虫体表抗原的显露情况表明,吡喹酮对小鼠体内2小时虫有90%出现明显的体表抗原显露;对3~14天虫的作用不明显;对从21~42天虫出现体表抗原显露的虫数逐渐增多,荧光强度亦有所增加。认为不同发育期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差异,与虫体体表抗原的显露有关。在小鼠体内的7天虫经蒿甲醚作用后,体表抗原显露不明显,但虫体实质组织和肠管均有明显的变化。28天虫出现体表抗原的虫数明显增多。认为蒿甲醚对童虫和成虫有着不同的杀虫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3种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童虫的体内作用效果。方法以经11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筛选的日本血吸虫为吡喹酮抗性株,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作为吡喹酮敏感株,收集2虫株尾蚴感染小鼠,以300mg/kg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感染后7~8 d童虫分别进行2次灌服用药(总剂量600 mg/kg),所有小鼠于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并计数,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 300 mg/kg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2日疗法(总剂量600 mg/kg)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9.8%~71.0%,减雌率为75.4%~79.8%;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4.6%~66.1%,减雌率为69.3%~7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依然敏感,青蒿素衍生物与吡喹酮在日本血吸虫中不存在交叉抗药性。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体表具有γ-GTP,体外试验雄虫体表的γ-GTP活力受吡喹酮抑制23%。应用整体雄虫试验时其酶活力比虫体表的强。吡喹酮抑制体外血吸虫雌虫γ-GTP的活力比雄虫的强.体内试验吡喹酮明显抑制血吸虫雄虫的γ-GTP活力,但不抑制宿主兔肾组织γ-GTP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 5个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 5个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了解用不同方法配制吡喹酮对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虫株尾蚴分别感染 CD1 小鼠 ,在感染后第 5 8— 6 0天以 3× 2 0 0 m g/ kg微粒化吡喹酮作灌胃治疗 ,化疗后第 2 1天剖杀小鼠收集成虫 ,比较减虫率。用同一虫株的尾蚴感染 CD1 小鼠 ,感染后第 5 8— 6 2天以 5× 10 0 mg/ kg微粒化、未微粒化及加甘油未微粒化吡喹酮治疗感染小鼠 ,化疗后第 2 1天剖杀小鼠收集成虫 ,比较减虫率。结果  5个吡喹酮敏感株的减虫率为 91.8%一 10 0 % ;5个吡喹酮抗性株的减虫率为 5 9.6 %一 74 .4 %。 5× 10 0 m g/ kg微粒化吡喹酮组减虫率为 73.0 % ,而未微粒化组和加甘油组为 4 7.9%和 5 0 .0 %。结论 5个曼氏血吸虫抗性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显著低于 5个敏感株 ;吡喹酮配制方法影响化疗结果 ,微粒化吡喹酮化疗效果优于另 2种未微粒化吡喹酮。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已广泛用于各种血吸虫感染的治疗。实验研究显示,血吸虫经数代重复暴露于亚治疗量的吡喹酮可产生耐药性。在埃及大规模重复使用吡喹酮已逾10年,因此有产生耐药性的可能。影响吡喹酮疗效的除血吸虫自身因素外,还有宿主因素。首先,宿主免疫系统在杀死被吡喹酮损伤的血吸虫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常规剂量的吡喹酮不能杀死寄生于免疫缺陷动物体内的血吸虫;其次,吡喹酮对血吸虫童虫的敏感性较低。此外,宿主对吡喹酮代谢的差异导致疗效的不同。因此,要证明血吸虫对吡喹酮的耐药性必须排除宿主  相似文献   

11.
体外实验观察了左旋吡喹酮(L-PZQ)对日本血吸虫毛蚴和尾蚴的作用,并用消旋吡喹酮(dL-PZQ)作比较。结果:左旋毗喹酮(0.2μg/ml)与倍量消旋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的毛蚴和尾蚴均有明显的杀虫作用,毛蚴对该药更为敏感,但L-PZQ与dL-PZQ在所用剂量下两药作用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对该药的杀虫机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硝硫氰胺与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的杀虫效果均十分显著,但硝硫氰胺对肝脏及神经精神方面有一定毒性,吡喹酮则在大剂量时也可引起心律失常。若减少两药用量进行合并治疗,或可达到减轻毒性、提高疗效、降低成本的目的。为此,本实验比较了硝硫氰胺合并吡喹酮对动物血吸虫病的预防和  相似文献   

13.
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1次口服75mg/kg左旋吡喹酮或150mg/kg的混旋吡喹酮后,间隔10min~7d不同时间取虫,以IFA分别检测整体虫和成虫切片的体表抗原。结果显示,给药后10~30min有半数虫体体表有点状弱荧光;1~6h后虫体吸盘处和尾端有较明壳荧光;6h后,几乎整个虫体均有较强荧光。至第3d,虫体荧光强度较前减弱。且两治疗组虫体体表抗原暴露情况无明显差异。提示,左旋吡喹酮与混旋吡喹酮一样亦可干扰血吸虫成虫皮层代谢过程,使皮层损害,体表抗原暴露。  相似文献   

14.
作者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吡喹酮(消旋吡喹酮,译者注)、左旋吡喹酮和右旋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雌雄虫的皮层及生殖器官超微结构的损害。取5周龄的雄性ICR小鼠,每鼠经皮肤感染30条日本株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或通过浸尾法每鼠感染100条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动物于感染后35天,分别一次口服左旋吡喹酮、右旋吡喹酮或吡喹酮,剂量为500mg/kg,并于服药后1、3和7天处死,从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吡喹酮的问世开启了血吸虫病化疗的新篇章[1,2].吡喹酮不仅对感染人体的5种血吸虫,即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均有效,而且疗程短(1~2d)、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3].尽管吡喹酮用于治疗血吸虫病长达30余年,但其确切杀虫机制迄今尚未阐明14,5].随着吡喹酮在世界许多国家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长期大量反复使用,虫体是否会在药物选择压力下下产生抗药性引发了广泛关注[6-10].本文从吡喹酮的理化性质、测定方法、抗寄生虫作用、抗血吸虫作用机制、抗药性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对2010年吡喹酮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鼠于感染安徽贵池日本血吸虫尾蚴后5周,1次口服吡喹酮300mg/kg治疗,未治愈的病鼠于重复感染血吸虫尾蚴后6周,再重复用吡喹酮400mg/kg×1治疗,仍获很高的疗效。感染小鼠体内14~18d虫龄血吸虫童虫,与吡喹酮50mg/kg/d×5(亚治疗剂量)作用后,或小鼠体内5周龄血吸虫成虫1次口服吡喹酮300mg/kg治疗后,其子1代和子2代虫对吡喹酮仍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实验诱导产生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实验室保种传代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混合感染后产生的子代成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 取实验室诱导产生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吡喹酮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为277.4 mg/kg]尾蚴与实验室传代保种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吡喹酮ED50值为99.6 mg/kg)尾蚴,分别按1∶1和2∶1混合后感染小鼠。后在实验室经小鼠⁃钉螺循环8代后,取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及5个给药组。5个给药组分别按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剂量一次性灌胃给予吡喹酮,对照组给予2.5%聚氧乙烯蓖麻油。给药14 d后解剖鼠并以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及吡喹酮对虫株的ED50值。取经12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诱导筛选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置实验室经小鼠⁃钉螺循环常规传代,取子8代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鼠,测定吡喹酮对此子代成虫的ED50值。结果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按1∶1混合感染小鼠后,吡喹酮对子8代成虫ED50值为135.2 mg/kg;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按2∶1混合感染小鼠后,吡喹酮对子8代成虫ED50值为129.2 mg/kg;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未予吡喹酮压力传代,吡喹酮对子8代后成虫ED50值为208.4 mg/kg。 结论 与实验室诱导的抗性株相比,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混合感染同一宿主后所获的子代成虫对吡喹酮抗性有所降低。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不经药物压力传代,其子代成虫仍可能够维持对吡喹酮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不同透皮剂量和次数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透皮剂对发育成熟前后日本血吸虫的治疗效果,为日本血吸虫病提供更加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 试验中每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21d、28d和35d采用不同透皮剂量的吡喹酮透皮剂和不同透皮次数治疗昆明小鼠,各试验组均设对照组,感染后42d解剖冲虫,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和减毛蚴孵化率,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35d后吡喹酮透皮剂透皮高剂量减虫率为56.92%,低剂量透皮3次减虫率为56.15%,效果较好,减肝卵率都在70%以下;对21d、28d透皮三次的减虫率都在65%以上,减肝卵率基本接近100%。结论PZQ透皮制剂对日本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杀灭效果具有剂量和次数依赖性,少量多次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别采用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吡喹酮对血吸虫作用的靶分子及其作用部位的研究进展。吡喹酮对血吸虫最明显的作用是使虫体皮层破坏和引起虫肌麻痹性收缩,还引起虫体隐蔽性抗原的显露或释放以及改变虫的代谢,所有这些作用归结于吡喹酮改变了虫体的Ca~(?+)内平衡,这是吡喹酮与虫体的,包括Ca~(2+)内平衡在内的一种独特性的特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