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短期内(一周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的脑梗死的预后影响.方法 观察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的患者,按病前一周内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分组,随访期间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病前1周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脑梗死一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好于无TIA发作的脑梗死的患者.结论 病前1周内的TIA发作可能对后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大部分病人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李璇  吴江 《磁共振成像》2019,10(4):288-29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部分患者会在TIA后进展为脑梗死,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害。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可以无创性地评估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为TIA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现针对ASL在TIA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脑梗死,早期对TIA患者进行转归预测显得尤为重要。ABCD^2评分法被认为是对TIA患者进行脑梗死危险性预测较为全面和科学的方法。本次研究使用ABCD。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176例TIA患者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从而评估该方法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实施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4%-8%的完全性卒中发生于TIA之后。提高TIA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对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鉴此,2000年1月~2004年5月,我们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住院的TIA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min组,TIA20—60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lt;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r=6.75,P&;lt;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r=5.07,P&;lt;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χ^2=5.48,P&;lt;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126例脑梗死后TIA及135例单纯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后TIA组“有短暂性神经体征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CITs)的发生率较TIA组明显增高(P<0.01),而平均持续时间较短(P<0.01),发作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脑梗死后TIA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 脑梗死后TIA较单纯TIA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长期随访,脑梗死后TIA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和他汀类药物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分为三组: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组和他汀药物治疗组.应用欧洲卒中评分(ES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利用CT片测脑卒中病灶体积,采用ELISA法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在梗死后相同时间点,TIA后脑梗死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脑梗死组,治疗后脑卒中病灶体积小于脑梗死组,IL-6水平有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他汀药物治疗组较TIA后脑梗死组各项指标又有进一步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TIA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作用,与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有关,预防性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对严重缺血脑损伤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任丽娟  高蕾  余凤莲  汪琳 《临床荟萃》2011,26(14):1249-125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并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TIA的反复发作容易进展为脑梗死,故及时治疗TIA是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作为新一代的哌嗪类钙离子拮抗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及保护脑细胞的作用.我科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TIA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2000~2004年142例脑梗死病人.脑梗死前有TIA病史者分为3组,A组30例,TIA持续时间10 min;B组30例,TIA持续时间10~20min;C组30例,TIA持续时间20 min;52例无TIA病史者列为D组.采用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ESS),对各组患者入院后24 h、21 d及发病后3个月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Pullicino等公式对各组病人发病21 d时进行脑梗死体积计算;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病人发病12、24、48、72、96 h时血清MMP-9的水平.结果 A、B、C 3组病人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D组,B组病人明显高于A、C两组;发病21 d时,A、B、C 3组病人梗死体积明显小于D组,B组最明显;每组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呈动态变化即发病12 h开始增高,48 h达到高峰,96 h时恢复到正常水平.B组病人在不同时间点血清MMP-9的含量明显低于A、C两组,且明显低于D组.结论 缺血耐受在脑梗死前合并TIA的患者可能发挥作用.其作用可以与MMP-9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实施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4%~8%的完全性卒中发生于TIA之后[1]。提高TIA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对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鉴此,2000年1月~2004年5月,我们应用临床护理路径[2]对住院的TIA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4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TIA病人72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52例,女20例,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迅速上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目前已有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是脑梗死等疾病的危险因素[1,2].本文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的观察,探讨SUA与TIA发生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ESR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816例,随访1年内卒中的复发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在总体人群及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中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结果:完成1年期随访757例,完成随方的总体人群及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1年期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2.95%、15.04%、10.21%、13.88%,ESRS评分预测卒中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01、0.596、0.582、0.611。结论:ESRS评分预测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率的效度最高,TIA其次,小卒中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神经功能缺损.频发TIA是指72 h内TIA发作3次或3次以上的特殊状态.TIA频繁发作后近期卒中的风险较高[1-2].因此明确TIA的病因,对其防治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多普勒超声对34例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其血小板活化功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是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传统观念认为TIA是由于大脑局灶性暂时性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相应神经定位体征,症状多在24)h内消失而不遗留后遗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早期即能够发现颅内缺血性改变,敏感性好且特异性高。随着其在临床和研究中推广应用,发现传统关于TIA的定义存在一些缺陷,如对符合传统TIA定义的患者进行头颅磁共振DWI发现,约28%的患者能够检出与神经症状符合的梗死灶,且症状持续时间越长,梗死灶检出率越高,TIA发作后再发卒中风险越高。ABCD2评分是临床中常用TIA后早期卒中风险评估工具,本次研究联合应用ABCD2评分和DWI,对TIA患者发作后发生早期脑梗死进行风险评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TIA是脑梗死的第一警钟,有资料显示,每年新发TIA患者约300万例,临床上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有1/3进展为脑梗死[2-4],7d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可高达10%[5],1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约达50%。因此,早期干预TIA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及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意义重大。阿司匹林治疗TIA虽然效果显著,但仍不能减慢部分患者进展为脑卒中的进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 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 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x2=6.75,P<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x2=5.07,P<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x2=5.48,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文苑  黄经纬  吴裕臣 《临床荟萃》2006,21(21):1555-155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反复发作的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局灶的神经功能缺损,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体征在24小时之内完全消失。TIA是卒中的特级预报,1/3患者会发展成脑梗死,而有关TIA短期预后鲜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初次发病后1个月内发展成脑梗死的TI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旨在探讨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对TIA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1].2002年美国TIA工作组起草新定义,并于11月由Albers等[2]撰文发表:局限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的神经功能异常,典型的临床症状持续不足1 h,且没有急性梗死的明确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连续的受检者分为正常对照组、TIA组和急性脑梗死组,实验室检测血清IMA和NSE浓度;根据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扩散加权序列(DWI),把有急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者分为TIA组和急性脑梗死组。结果正常对照组22例,TIA组45例,急性脑梗死组31例。TIA组IMA浓度(19.34±8.67u/m L)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急性脑梗死组NSE浓度(13.09±5.23ng/ml)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有急性神经功能功能障碍症状的前提下,联合检测血清IMA和NSE,有助于区别TIA和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