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复发风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8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40例)和ESRS 0~2分组(4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和程度。结果 ESRS≥3分组与ESRS 0~2分组相比,ESR≥3分组中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本次卒中之前有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比例明显较高(P<0.05)。ESRS≥3分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脂质性、钙化性斑块发生率,中、重度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ESRS 0~2分组(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总动脉IMT≥1.0 mm,脂质性、钙化性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ESRS≥3分组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密切相关。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卒中高危复发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于急诊神经内科以头晕为主诉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因头晕就诊的患者共260例,分别应用ABCD2量表及ESRS量表进行评分。ABCD2评分分组为低危组(138例,0~3分)、中危组(101例,4~5分)和高危组(21例,6~7分)。ESRS评分分组为低危组(158例,0~2分)、中危组(97例,3~6分)和高危组(5例,7~9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头CT和头颅MRI检查。结果共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5例,其中ABCD2评分低危组9例(6.52%),中危组40例(39.60%),高危组16例(76.1%);ESRS评分低危组3例(1.90%),中危组58例(59.79%),高危组4例(80%)。脑卒中组与未发生脑卒中组在年龄、ABCD2评分、ESRS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CD2评分、Essen评分、糖尿病史及卒中史是预测急诊神经内科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BCD2评分和ESRS评分均可以作为预测急诊神经内科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ABCD2评分优于ESRS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调查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确诊的连续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并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于2010年6月30日完成随访工作。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复发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复发模型及个体预后指数。结果随访结束共有79例患者复发。年龄(X1)、高血压史(X2)、家族卒中史(X3)、总胆固醇(X4)、病情进展(X5)、Essen卒中风险量表(ESRS)评分(X6)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复发模型的个体预后指数(PI)为:PI=0.025X1+0.681X2+0.973X3+0.395X4+0.636X5+0.283X6。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到以2.289为截断点,此时模型的灵敏度为0.731,特异度为0.795。结论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成功建立复发模型及个体预后指数方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信号(MES)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探讨MES与缺血性卒中早期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209例发病72 h内的前循环惠性脑梗死患者,均排除具有潜在心源性栓子.自动在线监测大脑中动脉内的MES,计算MES的发生率并评估其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前瞻性随访到卒中复发或6个月研究结束时,分析MES与脑梗死复发间的关系.结果 共有77例(36.8%)检测到MES.MES与年龄(每10岁OR 1.71,95% CI 1.22~2.40,P=0.002)和颈动脉斑块(OR 2.67,95% CI 1.39~5.13,P=0.003)相关.在6个月的随访中,有22例(10.5%)发生前循环再次卒中,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ES与脑梗死复发问存在显著相关(log rank 25.24,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MES与颈动脉斑块预测脑梗死复发,OR分别为9.42(95% CI 2.75~32.31,P=0.00)和3.39(95% CI1.36~8.48,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和年龄是MES的危险因素,脑梗死急性期检出MES和颈动脉斑块可以预测脑梗死早期复发.Embo-Dop自动微栓子检测适用于筛选脑梗死复发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ogistics模型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联合Essen评分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方法对122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进行Essen评分和新生血管分级,比较组间Essen评分、新生血管分级和不同新生血管分级者Essen评分差异,并分析新生血管分级与Essen评分、新生血管分级和Essen评分与脑梗死再发的关系,比较新生血管分级、Essen评分和二者联合预测脑梗死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预测效能。结果与未再发组相比,再发组Essen评分和新生血管分级明显增加,而随着新生血管分级增加,患者的Essen评分明显增加,二者呈正相关。新生血管分级和Essen评分均是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新生血管分级Ⅱ级、Essen评分4分和二者联合预测变量预测脑梗死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25%、75.68%、75.00%、85.84%、91.67%、83.78%。联合预测变量曲线下面积最大,新生血管分级曲线下面积最小,联合预测变量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新生血管分级和Essen评分曲线下面积。结论脑梗死患者的再发危险分层应联合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和Essen评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低密度脂蛋白(LDL)(简称ABCD2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按ABCD2和ABCD2L评分对绍兴市人民医院165例TIA患者分组、评分,观察各组2,7 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评分法的预测价值.进一步根据两种评分危险分层,分低、中、高危三组,比较各组间卒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IA患者脑卒中率:2 d时为13.33%;7 d时为20.0%.预测2 d卒中风险,ABCD2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和0.80;预测7 d卒中风险,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和0.79.按ABCD2评分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率:2 d时,1.9%,14.9%,30.8%;7 d时,3.8%,21.8%,46.2%(P<0.05).按ABCD2L评分危险分层,三组脑卒中率2 d分别为0%,7.8%,31.1%;7 d时脑卒中率分别为0%,12.6%,44.4%(P<0.05).结论 ABCD2L改良评分较ABCD2评分更具预测准确性.其危险分层可用来筛选TIA后早期卒中的危险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量表预测脑梗死复发是一直以来临床医师关注的课题,ESSEN评分是国际公认的预测量表,但其中未包括影像学等重要因素,预测效度有限。方法本研究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至2007年住院的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电话随访结合电子病例查询调查方法,确定为单发组或复发组,并对其进行各个临床和影像特点的电子表格录入。应用Cox regression筛选脑梗死5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B值对其进行赋分;结合ESSEN评分制订新的评分量表ESSENI,应用ROC分析比较两种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应用生存分析计算5年复发率。结果 Cox regression得出,糖尿病、MRI上脑白质病、脑梗死灶多于1个和不同系统梗死灶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B值对其分别赋分1、2、6和1.5分,建立ESSENI评分系统,即在ESSEN的9分基础上加上3项影像学因素,共18.5分。并得出≥10分为高危人群,其5年复发率为(68±0.05)%;应用ROC分析,其ESSENI的AUC为0.789;>ESSEN的AUC为0.65。结论新的评分系统ESSENI结合影像学和临床特点,能够更好地提高其长期的脑梗死复发预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的构成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164例ACI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TOAST标准分为5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 本组TOAST各亚型构成比:小动脉闭塞型42.68%、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7.07%、心源性栓塞型10.37%、其他病因型3.66%和不明原因型26.22%;TOAST五个亚型中,心源性栓塞型NIHSS评分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而小动脉闭塞型最低;与小动脉闭塞型比较,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I患者NIHSS评分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评分联合磁敏感加权血管造影(SWAN)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无失访病例,将31例脑卒中复发的患者设为观察组,57例脑卒中未复发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和SWAN检查,评估CSVD总负荷评分与SWAN检查的不对称性皮质静脉征(ACVS)情况,并收集两组相关临床资料,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分析CSVD总负荷评分、SWAN检查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表量(NIHSS)评分高、CSVD总负荷评分≥3分、ACVS阳性是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OR分别=1.24、1.87、2.12,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SWAN检查两者单项与两者联合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AUC分别为0.71、0.79、0.85,灵敏度分别为71.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ABCD3-V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IA患者212例,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3-V评分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ABCD3-V评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2例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27例(12.7%)。ABCD2、ABCD3与ABCD3-V评分法预测TIA后7 d内脑梗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671、0.729、0.808。高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0.01,P0.05),中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P0.01)。ABCD 3-V评分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ABCD3-V评分法能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二级预防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住院部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用ESSEN卒中评分量表(ESRS评分)进行脑卒中再发风险评估。共筛查800例脑卒中复发风险高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0例,观察组根据脑卒中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和个体化的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复诊的依从性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和复诊率于出院后3个月,6个月均高于对照组,出院后6个月时卒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规范化二级预防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Essen卒中风险评分,利用高分辨MR黑血序列及CE-T1WI比较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及成分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一周内行颈动脉3D-TOF成像、高分辨MRI黑血序列及CE-T1WI成像,其中低风险组25例,高风险组16例,并对脑梗死的责任颈动脉进行影像分析,比较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及成分的差异。结果 (1)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患者再发脑梗死、年龄、糖尿病、吸烟及周围血管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患者的标准化管壁指数、管腔直径、管壁厚度及管腔狭窄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风险组斑块内纤维帽破裂发生率、出血发生率、脂质坏死核心(lipid-rich necrotic core,LRNC)发生率及管腔狭窄率50%发生率、LRNC面积、LRNC指数及出血面积、出血指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存在差异,利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结合高分辨MRI可以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度进行分层,对具有再发风险的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脑卒中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重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366例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基线资料和发病后3个月的临床结局资料(主要结局为发病后3个月内卒中复发,次要结局为发病后3个月内卒中复发或死亡复合结局、血管事件和3个月生活质量)。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计结局发生率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超重与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3个月临床结局的关系。计算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和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评估在传统模型基础上增加体质量指数(BMI,是否超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3个月,28例患者卒中复发,1例患者死亡,31例患者发生血管事件。Kaplan-Meier累计结局发生率曲线显示,超重患者发病后3个月卒中复发、卒中复发或死亡、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均低于未超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超重患者比较,超重患者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根据启动他汀类药物的时间点分为A组50例(发病24 h内启动)和B组44例(发病后24~72 h启动)。收集2组的基线资料并随访出院后3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卒中复发、预后不良及死亡、不良反应等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月后,A组的mRS评分、NIHS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终点事件发生率(预后不良、卒中复发)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的24 h内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有益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系统TIA预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颈内动脉系统TIA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5 3例TIA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 ,并随访 12个月 ,比较TIA复发、发展为脑梗死与无复发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 :5 3例TIA患者在随访期间有TIA复发 18例 ,发展为脑梗死 19例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颈动脉狭窄 12例TIA复发 3例 ,发展为脑梗死 9例 ;斑块 14例 ,TIA复发 6例 ,发展为脑梗死 6例 ;内膜增厚 13例 ,TIA复发 6例 ,发展为脑梗死 3例 ,其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经Radit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与TIA的预后成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系统TIA的预后密切相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颈动脉系统TIA的危险因素 ,可作为颈动脉系统TIA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对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70例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随访6个月,于3个月时复测MoCA评分,6个月时评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3个月时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早期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组和早期卒中后认知正常(Non-PSCI)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PSCI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25(OH)D_3水平对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PSCI的预测价值;根据血清25(OH)D_3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VD组与正常VD组,比较2组间早期PSCI发病率、MoCA评分差异。结果 270例患者中,早期PSCI发病率高达60.37%(163/270)。血清25(OH)D_3水平(OR=0.834, 95%CI为0.766~0.907,P0.001)是老年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PSCI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与脑梗死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关联强度大于男性患者。血清25(OH)D_3预测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PS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P0.05),最佳截断值为23.17 ng/mL。低VD组早期PSCI发病率高于正常VD组,MoCA评分低于正常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水平血清25(OH)D_3是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PSCI的独立保护性因素。血清25(OH)D_3水平会影响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认知功能,且对老年女性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要大于老年男性。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传统观点认为TIA是"良性、可逆性脑缺血综合征",复发风险低于脑梗死。但最近研究发现,TIA患者90天内出现卒中的风险、卒中复发的风险、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的风险均较高。目前我国TIA的诊治领域"低估、误诊"现象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8天为一疗程,随访1年,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欧洲脑卒中评分)、心脑缺血事件的复发率及病死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1个中心共纳入患者360人,通心络治疗组182人,脱失率为6.0%;对照组178人,脱失率为5.1%.治疗14天,28天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9例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复发,占治疗组患者4.9%;对照组13例患者出现复发,占对照组患者7.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安全,治疗1月后可获得较常规缺血性卒中治疗更佳的效果,远期能够降低脑血管事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100例住院ACI患者LPA水平,并按照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病因分型标准分为5个亚型,分析TOAST各亚型LPA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TOAST各亚型构成比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8%,小动脉闭塞型33%,不明病因型12%,心源性栓塞型11%,其他病因明确型6%.心源性栓塞型LPA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其他病因明确型、不明病因型,而小动脉闭塞型最低.LPA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5).结论 ACI患者LPA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LP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因素联合预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精准用药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模型预测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本院神经内科进行病例招募,在出院后第90天进行随访。根据90 d随访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的标志物;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采用Delong检验评价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共招募240例患者,221例随访,预后良好组168例,预后不良组5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联合预测值高于单一变量预测效果。结论:血清IL-6和入院NIHSS评分可作为预测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的因素,并且通过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AIS患者90 d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