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和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3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定向分化成DC和CIK细胞,将收获的DC与CIK共培养3d,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IK 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MTT 法检测共培养后CIK细胞对HEP-3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 CIK与DC 共培养3d 后增殖活性开始显著提高,与DC共培养的CIK较单独培养的CIK具有更强的杀瘤活性.结论 共培养后DC能够促进CIK增殖,提高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为指导临床应用DC与CIK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体CIK细胞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集30例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经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McAb)等诱导成CIK细胞后回输给患者,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结果CIK细胞回输后,23例(77%)患者出现发热,持续时间2~8h,大部分自行消退,无其他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后CD3 、CD3 CD8 、CD3 CD56 和CD25 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且DC1和DC2细胞的比例也上升,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肝癌患者自体CIK细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采用负载抗原的DC疫苗联合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γδ受体的T细胞(γδT)和自然杀伤细胞(NK)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经机采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体外经相应的细胞因子诱导产生DC、γδT、CIK和NK细胞。所有患者接受一疗程治疗,即静脉输注或皮内注射4次DC疫苗,静脉输注γδT、CIK各3次,静脉输注NK细胞2次,共12次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评估疗效和免疫学反应。结果 22例有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9例部分缓解(PR),11例疾病稳定(SD),2例进展(PD);2例没有可评价病灶中1例PD,1例未见疾病进展。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个月后CD3+、CD4+、CD56+有较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负载抗原的DC疫苗联合多种T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的近期临床疗效,能诱导出特异的抗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联合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治疗肾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间60例肾癌术后患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生成DC细胞;T淋巴细胞体外诱导生成CIK细胞.患者在切除原发病灶后,接受DC+CIK细胞免疫治疗,并给予IL-2静滴21 d.免疫学反应和临床疗效分别通过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细胞毒T细胞、NK细胞、NKT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例Ⅰ~Ⅲ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2例失访,1例复发,余未见复发、转移,随访时间7~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8例Ⅳ期行姑息性肾切除患者中1例失访,随访的17例中1例CR,3例PR,8例SD,5例PD,随访时间6~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无显著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DC+CIK联合IL-2治疗能够增强肾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的复发率,并且对于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也显现一定的疗效,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联合细胞因子介导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为基础的免疫途径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临床确诊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手术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术及细胞因子治疗.采集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熟DC及CIK细胞,最后再回输给患者.观察疗效和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变化(CD3+、CD4+、CD8+、CD4+/CD8+、NK细胞)、外周血象、肝肾功能变化(白细胞、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43.33%,对照组有效率26.67%,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CD4+/CD8+免疫学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26,0.021),治疗组细胞免疫学指标(CD3+、CD4+、CD4+/CD8+)在治疗前后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23,0.012).两组患者外周血象及肝肾功能检测无异常,免疫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以DC、CIK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肾癌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是肾癌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DC-CIK作为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DC-CIK治疗卵巢癌的可行性.方法 无菌条件下抽取外周血100 mL,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C)和诱导性杀伤细胞(CIK),细胞培养10天后,第一天输注给患者2×10 7个DC细胞,第二天输注2×109个CIK细胞,第三天输注2×109个CIK细胞,每个月1次,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后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疗效,通过QLQ-C30量表对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1)患者生命质量:总体健康、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症状领域、失眠及食欲丧失在治疗后均得到改善;(2)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3+CD4+)、自然杀伤细胞(NK)均有所升高,抑制性T细胞(CD3+CD8+)下降;(3)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CA125和CA153水平降低.结论 DC-CIK生物疗法对于卵巢癌晚期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自体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变化及随访结果.方法 采集27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实验室体外培养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经无菌检测、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及细胞计数后回输给患者.于第7、9、11、13天皮下注射DC,第11、13天静脉回输CIK,每疗程间隔3个月,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27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经DC-CIK治疗后的客观反应率为37%,疾病控制率为85%,2年总生存率为81.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3+CD4-CD8+、CD3+CD19-、CD3-CD19+、CD3-CD16+CD56+、CD3+CD 16+CD56+、CD3+HLA-DR、CD3+HLA-DR+、CD3+CD28+CD8+细胞亚群及Th2细胞无显著变化(P>0.05),Th1细胞有升高趋势(P<0.05),多次治疗后CD3+CD4+CD25+T细胞(即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有降低的趋势(P<0.05).治疗过程中27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为转移性肾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是杀瘤活性强、抗瘤谱广的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本文旨在观察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的CIK细胞输注患者,观察CIK细胞培养前后细胞表型的表达情况、治疗前后患者PBMC杀伤活性变化、外周血淋巴细胞Ag-NORs的改变、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CIK细胞培养后可见CD3、CD8和CD3、CD56细胞较前显著增加;患者细胞治疗前后PBMC的细胞杀伤活性增加,Ⅱ、Ⅳ期患者的CIK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差异;CIK细胞治疗后Ag-NORs的IS值明显增高,表明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增高。80例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8例,轻度缓解(MR)25例,稳定(SD)34例,进展(PD)11例,有效率(CR PR MR)为43%。KPS评分提高50例,稳定18例,下降5例,有效率为62.5%。结论:用自身CIK细胞过继性回输治疗能明显提高癌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低剂量辐射对CIK细胞杀伤乳腺癌细胞MCF-7和SK-BR-3作用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健康人外周血浓缩白细胞,常规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培养7 d,诱导DC与CIK细胞,并将其按1 :5的比例共同培养7 d获得DC-CIK细胞。DC-CIK及CIK细胞分别给予40、80、120 mGy X射线照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变化,运用CCK-8的方法检测其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DC-CIK组对乳腺癌细胞SK-BR-3较CIK组在不同效靶比均有更强的杀伤活性(t=3.63、5.62、8.21、5.49,P<0.05)。与CIK 0 mGy组相比,CIK细胞联合40、80、120 mGy低剂量辐射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SK-BR-3的杀伤活性明显增高,而DC-CIK细胞联合低剂量辐射组与DC-CIK 0 mGy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剂量辐射对CIK细胞杀伤乳腺癌细胞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细胞免疫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方法。常用的细胞免疫治疗包括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等。近年来,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生物学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逐渐显现出较好的疗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体内免疫系统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抗原摄取、加工和提呈中起关键作用;抗原刺激后的DC在体内既可以诱发免疫记忆,还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是一种杀瘤活性高、广谱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限制性免疫效应细胞。两者的联合能有效地抑制和杀死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白体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based vaccine,tumor associated antigen,DCTAA)联合配型脐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免疫联合治疗48例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配型的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CD3McAb、IL-2、IFN-γ、IL-1α等)共同诱导成CIK和DC,经过12~15 d诱导扩增后获得CIK细胞,再经严格质控检测合格后,分6次回输患者体内,每疗程回输细胞总数为(5 ~8)×109个.培养的第5天用自体肿瘤抗原负载DC,第8天收获负载肿瘤抗原的DCTAA行淋巴结部位皮下注射,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瘤体的大小、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及免疫学指标、卡氏评分、体重、不良反应等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的生存期.结果 48例接受脐血DCTAA-CIK治疗的患者中,CR+ PR为37例,总缓解率为77.1%.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率为78.9%~84.7%;生存质量卡氏评分提高率为89.6%.1年生存期达到80.6%.不良反应轻微.DCTAA-CIK细胞治疗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和NK细胞比例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脐血来源的DCTAA-CIK细胞过继性免疫疗法不失为中晚期肺癌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自体CIK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启亮 《西南军医》2009,11(6):1091-1092
目的探讨自体CIK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结果26例部分缓解,近期有效率56.60%,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结论自体CIK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产生的DC-CIK细胞对原发性肝恶性淋巴瘤生长和术后复发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制备健康人和原发性肝淋巴瘤患者来源的DC和CIK细胞,共培养后获得DC-CIK细胞.取上述原发性肝淋巴瘤患者的恶性淋巴瘤组织,采用外科原位移植技术建立人原发性肝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LBL-0102.另外,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根治性切除术,建立术后肝淋巴瘤肝内复发转移裸鼠模型HLBL-0701.将以上2种模型裸鼠按照以下干预措施分为7组,分别给予CHOP方案化疗、健康人CIK细胞输注、健康人DC-CIK细胞输注、肝淋巴瘤自体CIK细胞输注、肝淋巴瘤自体DC-CIK细胞输注、肝淋巴瘤自体DC-CIK输注联合CHOP方案化疗,以及生理盐水对照.CHOP方案和生理盐水为0.3ml/(kg·d),CIK或DC-CIK细胞均以6×107/(kg·d)[约0.3ml(kg·d)]输注.连续干预21d,末次用药后72h,经心脏采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取死亡裸鼠,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和肝内复发转移率.分析DC-CIK细胞治疗与化疗的协同作用.结果 在HLBL-0102模型中进行的实验表明,与对照比较,化疗,健康人CIK、DC-CIK细胞,肝淋巴瘤自体CIK、DC-CIK细胞,以及肝淋巴瘤自体DC-CIK细胞+化疗干预后的抑瘤率分别为52.1%、40.2%、54.3%、41.7%、60.6%和84.3%,而在HLBL-0701模型中,上述干预措施对肝内肿瘤复发转移的抑制率分别为75.0%、75.0%、50.0%、62.5%、37.5%和25.0%;干预后裸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0.32±6.54d、68.25±5.37d、77.00±6.37d、75.25±5.80d、79.50±8.07d、84.75±8.26d,显著长于对照组(35.00±4.17d,P<0.01).在HLBL-0102模型中,瘤体积与LDH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9898,P<0.05),协同分析证实肝淋巴瘤自体DC-CIK细胞与化疗具有相加作用(q=1.038).结论 共培养DC-CIK细胞输注能抑制裸鼠原发性肝淋巴瘤生长和肝淋巴瘤根治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肝淋巴瘤患者来源的自体DC-CIK细胞疗效优于健康人来源的细胞,DC-CIK联合化疗的抑瘤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舒心  李幸 《武警医学》2013,24(6):526-528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治疗在提高手术、放化疗疗效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由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作为一类新型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可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继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后出现的一类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2]。目前,CIK细胞已应用于多种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天津肿瘤医院13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TACE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远处转移)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TACE联合CIK治疗67例为研究组,单纯TA...  相似文献   

17.
赵花  刘征丽  许霞 《武警医学》2017,28(4):358-360
 目的 观察鳞癌、腺癌、腺鳞癌3种类型宫颈癌根治术后使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免疫指标的变化,为临床使用CIK治疗宫颈癌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4-01至2016-05肿瘤科和妇产科行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98例(其中鳞癌56例,腺癌25例,腺鳞癌17例)CIK治疗前1 d和治疗1个周期后的外周血各5 ml,收集的外周血按CIK细胞治疗流程进行血清分离,分离后的血清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对血清中CD3+、CD4+、CD8+、CD4/CD8、NK细胞的比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1)98例宫颈癌根治术后使用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免疫指标的对比显示CD3+、NK细胞的比例均升高,CD4+、CD4/CD8比例仅在鳞癌和腺癌中升高,CD8+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2)以CD3+和NK细胞为例可以看出使用CIK细胞治疗后腺癌免疫指标较鳞癌、腺鳞癌有显著提升(P<0.05),鳞癌治疗前后,CD3+:(60.71±5.84)/(67.27±3.04),NK细胞:(8.92±3.64)/(12.93±6.25);腺癌治疗前后,CD3+:(59.91±2.49)/(68.32±8.24),NK细胞:(9.04±5.31)/(17.87±6.46);腺鳞癌治疗前后,CD3+:(59.01±5.90)/(65.23±7.07),NK细胞:(8.59±3.97)/(15.07±2.71)。结论 CIK 细胞治疗可以显著提升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对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选取30例D期后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为研究对象,15例行化疗(对照组),15例行CIK细胞输注联合化疗(联合组)。在化疗前取联合组患儿自体外周血10~35 ml,体外扩增培养约10 d,隔天1次,分3次回输。观察患儿细胞回输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监测细胞回输前及回输后4周左右外周血血常规、生化指标、细胞免疫指标变化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结果 (1)安全性良好,联合组患儿共接受46个周期的CIK细胞治疗,所有患儿在CIK细胞回输过程中及回输后生命体征稳定。在46个疗程138次的CIK细胞回输过程中,仅有3例次出现发热,24 h后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肝肾功能、心肌酶结果在细胞回输后未出现显著性变化。(2)在随访期间联合组患儿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73.3%,93.3%)均较对照组(67.7%,80%)提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联合组患儿均出现体力增加,食欲改善(P<0.05),联合组细胞免疫指标改善,CD4+CD25+比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进行自体CIK细胞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近期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晶 《西南军医》2011,13(1):136-137
目的探讨DC+CIK在胃癌患者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DC+CIK组)和B组(化疗组)各30例,并配合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中位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及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率均高于B组,中位生存期长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而生存质量评分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DC+CIK在胃癌患者中的效果较化疗好,配合相应的护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胃恶性淋巴瘤生长及其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标本,采用外科原位移植技术移植到裸小鼠胃壁黏膜下层,建立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应用采血机分离出健康人、胃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加入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和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 McAb)刺激,分别制备出CIK细胞和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用CIK和LAK细胞实验治疗胃恶性淋巴瘤,对比观察不同来源的两种免疫效应细胞抑制其生长及肝转移的疗效.结果 成功建立了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在连续给药20天(0.3ml/d)后,健康人LAK细胞组(2×1010/ml)、健康人CIK细胞组(2×1010/ml)、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1×1010/ml)和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2×1010/ml)的抑瘤率分别为39.28%、53.57%、40.38%、56.42%.生理盐水对照组、健康人LAK细胞组、健康人CIK细胞组、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1×1010/ml)和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2×1010/ml)的肝转移率分别为100.0%、62.5%、50.0%、62.5%、37.5%.结论 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可用于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的研究.健康人LAK细胞、健康人CIK细胞和胃恶性淋巴瘤患者CIK细胞均具有抑制胃恶性淋巴瘤生长和抗肝转移的作用,且患者来源的CIK细胞抗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