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陆军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83+1586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肩手综合征(SHSA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针刺及康复训练。观察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SHSAS发生率。结果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HSAS发病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6%和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SHSAS发病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方案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Post-Stroke Shoulder Pain,PSS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东莞康华医院住院诊断为PSSP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RS评分、WMFT评分及MBI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经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NRS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缓解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的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96%,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小效率81. 81%(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仅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肢运动功能、治疗不同时间生活质量。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结束后2、6周,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可更明显改善肢体功能,更大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传统针刺疗法中的头皮针结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现代康复运动疗法与单纯采用现代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入选90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常规用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皮针和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的联合治疗,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将两组的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和对照分析;观察指标:(1)手功能试验(Carroll评分法);(2)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评分);(3)手掌围度(使用软尺测量)。结果对照组45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疗程结束后总有效28例,无效17例;治疗组45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疗程结束后总有效39例,无效6例。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中有效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手功能试验Carroll评分(57.71±34.34比较46.56±24.08)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8.09±3.56vs.17.31±6.08)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手掌围度有效改善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联合空气压力波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缓解肢体肿胀程度上较常规康复疗法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11.79±4.67)分低于对照组(17.45±5.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87%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参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予以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医推拿、现代康复训练联合运用于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2015至2016年间就诊于本院的12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在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推拿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67%(52/6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1.67%(4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推拿联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引发的偏瘫痉挛状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150例纳入研究对象,以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75例,以康复训练联合中医按摩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按摩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病情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83例,按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41例予以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42例予以电针拮抗肌腧穴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0d,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2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腧穴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可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体针缪刺法,均连续治疗4w。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积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病变上肢的活动、疼痛、协调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关节松动术配合中药熏洗与传统康复方法对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中风后致肩-手综合征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取关节松动术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4周及8周后评价2组减轻疼痛与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与功能恢复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止痛与恢复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配合中频电疗,疗程均4周。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FMA)法和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疼痛及水肿程度。结果共有80例完成了试验(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疼痛、水肿、FMA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关节松动术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合并肩痛的作用.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合并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浮针疗法和关节松动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康复治疗共14天. 2组患者均在康复前和康复14天后进行评定.疗效评定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简式FMA上肢功能评定,改良巴氏指数,并进行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和外旋被动活动度的测量.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的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浮针结合关节松动术在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治疗中更加有效,能够明显缩短病程,促使患者更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73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3),观察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39/4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79%(26/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56±0.13)、(4.30±0.28),均低于治疗前的(8.01±1.87)、(7.99±1.8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为(2.56±0.13)分低于对照组的(4.30±0.2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对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 治疗组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缓解肩部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雷火灸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104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给予雷火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休息2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肩痛、关节活动度、水肿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配合综合康复手段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手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以及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镇痛效果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VA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两组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7%,明显优于对照组(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1.234,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配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偏瘫肩痛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容易被脑卒中偏瘫的症状所掩盖而忽视。国内外多数研究报道针对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调节与适应,但鲜见提及疼痛时患者的功能性活动状态。目的 探讨活动性疼痛评估在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合肥市滨湖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76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8例。对照组于每日7:00和16:00,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静止时偏瘫侧肩关节疼痛,并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疼痛指导和康复锻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VAS评估时进行Bobath握手,采用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对活动的限制等级进行评定,并进行疼痛指导和康复锻炼。分别于入组时(干预前)、出院时(干预后),采用VAS、简明疼痛程度量表(BPI)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与他人关系、睡眠、生活兴趣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睡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与他人关系、生活兴趣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后伸被动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后伸被动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动性疼痛评估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骆莉  王淑秀 《现代医学》2014,(8):895-89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训练及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实验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酸刺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时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结果:治疗4周时,实验组患者Burk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ALB、TG、TC、BMI、TSF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升高(均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血ALB、TG、TC、BMI、TS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酸刺激能更有效地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增加营养摄入,从而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