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病变类型分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组(30例)和伴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MED治疗并对比疗效。疗效评定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结果术后两组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腿痛缓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DI及下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Modic改变与患者术后下腰痛恢复情况密切相关,提示腰椎Modic改变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对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临床疗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青壮年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6-12采用PELD治疗的1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年龄45岁57例(青壮年组),年龄≥45岁64例(中老年组),比较2组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情况,术后3个月、1年、2年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1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87(23~28)个月。中老年组出现2例残留下肢疼痛,影像学复查显示无明显压迫现象,对症处理后缓解。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情况及术后3个月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年青壮年组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中老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ELD具有创伤小、康复快、麻醉风险小等优点,是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优先选择,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推拿结合化瘀消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分型气滞血瘀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推拿、西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化瘀消痛汤治疗,连续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ODI指数、VAS评分和血清疼痛介质、炎性因子水平,并评价综合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ODI指数、腰与下肢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两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IL-6、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7.5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结合化瘀消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改善腰腿疼痛及功能受限,有助于降低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波治疗、悬吊治疗以及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0例患者,年龄28~45岁,男性与女性患者各15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将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人。分别为超声波治疗组、悬吊治疗组、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组。每组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 w,治疗前后进行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4~8 w。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82,P<0.001)。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9,P=0.043)。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降低最明显(t=12.676,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67,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最低(t=12.737,P<0.001)。 结论超声波及悬吊治疗均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能更有效的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35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结果 35例均获随访,VAS及ODI评定结果显示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效果好等优点,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运用网状Meta分析,对比不同针刺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PubMen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关于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研究,截止日期为2020年5月30日。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针刀、电针、浮针、火针、腹针及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VAS评分、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共有20篇文章纳入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好转、降低VAS评分、降低JOA评分方面,其优势度均为针刀>电针>浮针>火针>腹针>普通针刺。结论 各种不同针刺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不同,针刀及电针可在更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规范化手法,同时为推拿手法治疗本病引入量化的疗效评价标准。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已有的五年文献进行整理,结合全国中医推拿重点专科的临床分析,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推拿手法方案。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年龄分为二组,每组30例,应用该方案进行前瞻性研究,选用VAS评分、ODI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对疗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推拿治疗后二组患者VAS评分改善和ODI指数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二者之间密切相关。二组治疗均有效,治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推拿治疗不同年龄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存在差异。可以量化评估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技术与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8-05诊治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采用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75例采用椎间盘镜技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结果 1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椎间孔镜治疗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用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以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12个月为观察点,采用下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来评估2组疗效.[结果]36例患者均获12 ~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较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5),Wallis组术后12个月的下腰痛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 <0.05),而腿痛的VA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74 >0.05).[结论]Wallis系统置入简单,创伤小,结合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腰椎旁神经阻滞配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单独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腰部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1年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复发率,改善腰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Delta内窥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L5/S1单节段LDH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用Delta内窥镜技术治疗(Delta组),另50例采用FD治疗(FD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6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Delt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F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F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6个月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且Delta组改善优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2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Delta内窥镜技术治疗LDH疗效与FD相当,且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疼痛感更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与经皮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10—2019-03间于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行PTED治疗的125例LDH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经椎间孔入路组(椎间孔组)和经椎板间入路组(椎板间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天、3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共纳入125例患者,椎间孔组68例,椎板间组57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低于椎间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板间入路和经皮椎间孔入路PTED治疗LDH,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需更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APP的放松治疗(relaxation therapy based on APP,RTBOA)对慢性下腰痛患者(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情绪、疼痛和腰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84例C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单侧双通道内窥镜(UBE)技术与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7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UBE技术治疗30例(UBE组),采用PELD治疗47例(PELD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12个月。UBE组手术时间长于PELD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PE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术后1、3、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高于PE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腿痛VAS评分、OD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UBE组疗效优良率为90.0%,PELD组为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发生术中硬膜撕裂2例,术后复发2例;PELD术后复发1例。 结论 UBE和PELD治疗单节段LDH均可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各有优势,UBE适应证更广泛,学习曲线平缓;PELD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早期腰痛程度更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温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9例脑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联合运动疗法及常规服药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结合常规服药治疗,对两组患者骨密度水平,骨代谢相关指标、躯体疼痛程度和治疗总有效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骨密度水平和骨代谢相关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疼痛VAS评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采用温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骨质疏松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改善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联合治疗比单一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的不同治疗方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疼痛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38例(165椎)胸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治疗组和综合组),每组46例, 均采用PKP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钙剂配合骨化三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 加用鲑鱼降钙素肌注治疗;综合组在治疗组方案基础上, 督促患者渐进性腰背肌功能锻炼。分别在术前, 术后3 d、2周, 1、6、12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BMD检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其中对照组38例(45椎)、治疗组36例(44椎)、综合组40例(49椎)获得完整随访, 各组患者的随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 各组术后不同时期的VAS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和综合组在术后3 d 、2周、1个月的VAS评分均降低(P<0.05),而各组间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12个月, 对照组与治疗组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综合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综合组的ODI评分呈持续下降(P<0.01);术后12个月, 各组患者的BMD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P<0.01),其中综合组的BMD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结论:PKP是治疗胸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术后系统使用降钙素联合钙剂、活性维生素D有助于提高PKP术后的短期疗效, 而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能提高PKP的长期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肖清明  吴昔钧  尹恒  邱峰  李超  张贤 《中国骨伤》2020,33(10):928-932
目的:探讨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推拿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7例退变性腰椎失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其中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手法治疗组(肌筋膜链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40~69(51.76±5.07)岁;病程(3.4±1.6)年。基于中医经络理论手法治疗组(中医经络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2~70(52.48±4.31)岁;病程(3.3±1.7)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和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腰痛程度,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及改良的Oswe 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腰部肌肉肌张力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JOA评分、改良ODI评分及腰部肌肉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肌筋膜链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JOA评分、改良ODI评分及腰部肌肉肌张力与中医经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筋膜链组治疗结束后1和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改良ODI评分及腰部肌肉肌张力较中医经络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打印快速成型聚苯乙烯模型在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78例LDH切除术后翻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翻修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术前3D打印聚苯乙烯模型辅助手术设计和手术模拟.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hree different percutaneous intradiscal therapi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CLBP) due to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Medical files of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ho received percutaneous intradiscal 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L: diode laser (n?=?40), group R: radiofrequency (RF) (n?=?40), and group P: 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 (n?=?40).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scores were calculated at 1, 3, 6, and 12 months for all patients. One-year follow-up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group L: pre-treatment (PreT) VAS 5.6?±??1, ODI 37.6?±??4.7, post-treatment 12th month (PT12) VAS 2.8?±??1.4, ODI 14.1?±??7.1; group P: PreT VAS 6.0?±?1, ODI 37.5?±?5.9, PT12 VAS 3.1?±?1.3, ODI 20.3?±?17.0; and group R: PreT VAS 5.6?±?1.0, ODI 37.9?±?4.7, PT12 VAS 3.3?±?1.4, ODI 27.2?±?14.1. In each of the three group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VAS and ODI scores at 1, 3, 6, and 12 months,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values (p?<?0.05). The highest reduction in the VAS and ODI scores was observed in group L, whereas the lowest reduction was in group R. We consider that in groups with patient selection criteria at our study; diode laser, RF, and PRF, which are administered using the percutaneous intradiscal route for CLBP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LDH, may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o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