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丁酸梭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趋化因子RANTES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5%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5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模型对照组,丁酸梭菌108CFU/mL组。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病理组织学积分检测干预组的疗效;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趋化因子RANTES和MCP-1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RAN-TES、MCP-1基因的表达。结果丁酸梭菌可改善小鼠一般情况,降低DAI积分,与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RANTES和MCP-1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均减少(P<0.05);其效果与美沙拉嗪相当。结论丁酸梭菌对急性期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有治疗作用,其部分机制可能与通过减少结肠黏膜趋化因子RANTES和MC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嗜酸乳杆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黏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黏液细胞、黏蛋白MUC2的表达,了解其治疗UC的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嗜酸乳杆菌(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阴性对照(冻干赋形剂)组、模型对照组。健康对照组自由饮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7d造模,同时给予嗜酸乳杆菌、美沙拉嗪灌胃治疗。黏液组织化学(AB/PAS)法计数结肠黏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黏蛋白MUC2的表达量;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UC2的基因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小鼠结肠黏液细胞数、黏蛋白MUC2含量减少,MUC2的基因表达下降;嗜酸乳杆菌和美沙拉嗪不同程度增加结肠黏液细胞数量、黏蛋白含量,促进MUC2的基因表达,嗜酸乳杆菌高剂量组效果较显著。结论嗜酸乳杆菌对急性期UC小鼠有治疗作用,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嗜酸乳杆菌促使结肠黏膜MUC2的表达上调和结肠黏膜中黏液细胞数量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62例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观察组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即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21/STAT3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小鼠肠道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DSS模型组各10只。小鼠UC模型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odiumsulphate,DSS)诱导,观察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病变结肠常规病理切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21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结肠STAT3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DAI评分、血清IL-6和IL-21含量、结肠病理评分、黏膜STAT3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血清炎症介质及肠道STAT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推测IL-21/STAT3通路可能参与UC小鼠肠道炎症损伤,阻断病变肠道IL-21/STAT3通路,减少STAT3蛋白表达或许是治疗UC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脆弱拟杆菌多糖A(PSA)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DSS+PSA组,每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其余两组均采用2%DSS制作慢性UC小鼠模型。DSS组单纯建立模型,DSS+PSA组在模型基础上分别每天给予0.5 ml PSA(浓度为100μg/ml)灌胃。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组织病理学表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核因子(NF)-κB表达水平等比较脆弱拟杆菌PSA对UC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小鼠无死亡。DSS组、DSS+PSA组DAI评分、CMDI评分及血清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DSS组DAI评分、CMDI评分及血清NF-κ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DSS+PSA组(P 0.05)。DSS组、DSS+PSA组小鼠结肠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损伤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以DSS组损伤尤为明显。结论脆弱拟杆菌PSA能明显改善UC小鼠的精神状态及肠道损伤,抑制NF-κB的表达,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枫蓼提取物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小肠推进实验和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观察小肠推进率、稀便率及腹泻指数。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枫蓼提取物11.7,23.4和46.8 g·kg-1剂量组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测定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结果枫蓼提取物46.8 g·kg-1能抑制小鼠小肠推进率,显著减少番泻叶致腹泻小鼠腹泻次数,降低腹泻率和腹泻指数(P<0.05)。结肠炎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减轻,DAI评分增高(P<0.05),结肠组织中MPO活性、IL-1β、TNF-α、MDA和NO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枫蓼提取物46.8 g·kg-1组小鼠DAI评分降低29.1%(P<0.05);23.4和46.8 g·kg-1组结肠组织中MPO活性、TNF-α、MDA和NO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枫蓼提取物能改善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解痉、止泻、抗炎、抗氧化及减少炎性介质释放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药房》2017,(10):1329-1332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愈溃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阳性对照,0.3 g/kg)和化浊解毒愈溃方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复制UC模型。造模4 d后,各给药组大鼠ig相应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ig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周。给药结束后,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与黏膜损伤指数(CMDI);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结肠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和CMDI评分升高,血清中IL-8、TNF-α含量增加,结肠组织中COX-2表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DAI和CMDI评分降低,血清中IL-8、TNF-α含量减少,结肠组织中COX-2表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美沙拉嗪组比较,化浊解毒愈溃方中、高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明显(P<0.05),且化浊解毒愈溃方的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化浊解毒愈溃方可改善UC大鼠的疾病活动状态、减轻结肠黏膜损伤,且中、高剂量作用优于美沙拉嗪。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结肠组织中COX-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究黄芩素(baicalein)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n=7),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阳性药物对照组。采用4%的DSS创建小鼠UC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自由饮用蒸馏水,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ig)10,20,40 mg·kg-1黄芩素混悬液,阳性药物组给予美沙拉嗪600 mg·kg-1,ig,连续治疗14 d。计算并评价疾病活动指数(DAI);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脂多糖(LPS)、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 A)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黄芩素可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方法小鼠自由饮用3.5%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构建UC模型。按照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与模型组腹腔注射高糖DMEM培养液;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100 mg·kg-1灌胃;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按照每只1×106,5×106和1×107腹腔注射HUC-MSCs, 1次/天,连续6 d。收集并评估小鼠体重和结肠长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组织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结果正常组、模型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的IFN-γ含量分别为(5.97±0.92),(12.05±0.63),(5.93±0.93),(9.52±0.54),(9.16±0.80)和(8.58±0.60)ng·mg-1;这5组的TNF-α含量分别为(3 764.80±568.59),(7 803.80±343.11),(3 535.70±429.73),(6 257.70±528.17),(5 926.60±430.47)和(5 284.00±481.41)pg·mg-1;这5组的IL-10含量分别为(466.04±37.11),(136.51±18.36),(423.56±30.58),(257.35±26.21),(288.14±24.31)和(329.95±27.73)pg·mg-1。上述这3个指标: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剂量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HUC-MSCs可明显改善UC病变,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布地奈德脂质体温敏凝胶剂(Bud-Lip-TSG)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致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昆明小鼠的药效作用。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Bud-Lip-TSG低、中、高剂量组。测定小鼠给药前后疾病活动指数(DAI)、肠黏膜损伤评分(CMDI)、脏器指数、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血清中IL-6、IL-10水平,结肠组织中的TNF-α、IL-10、髓过氧化酶(MPO)水平变化。结果:Bud-Lip-TSG各剂量组小鼠的DAI评分、CMDI、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脾脏指数降低;结肠长度、结肠湿质量、结肠指数增加;各给药组结肠组织中IL-10显著升高,TNF-α水平、MPO活力显著降低,;Bud-Lip-TSG高剂量组血液中IL-6显著降低、IL-10显著升高,Bud-Lip-TSG中、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显著增加。结论:Bud-Lip-TSG可改善模型小鼠UC症状,对结肠黏膜有修复作用,可改善炎症因子的表达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干预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BBR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阳性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复制UC小鼠模型后,灌胃给药7 d。每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末次给药后解剖取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肠道干细胞标志物LGR-5和TERT的含量;免疫组化SP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BR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和结肠组织病理表现明显改善,DAI评分下降;经中、高剂量BBR治疗后,UC小鼠结肠组织中LGR-5、TERT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BR能有效减轻UC小鼠的结肠炎症,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肠道干细胞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稳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肠必清栓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肠组织炎症及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采用2,4-二硝基氯苯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大鼠UC模型,选取造模后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A组,8只),肠必清栓低剂量组(B组,10只)、中剂量组(C组,10只)、高剂量组(D组,10只),柳氮磺吡啶药物对照组(E组,10只),另设健康对照组(F组,6只)。给药14d,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2周后处死,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指数(C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PS)。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DAI、HPS明显增高(P<0.01),CI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各组大鼠的DAI、HPS表达显著降低(P<0.01),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有不同程度的增高,C、D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D组的HPS呈剂量依赖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组与E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必清栓可显著减轻肠道炎症并促进组织修复,有效治疗实验大鼠UC。  相似文献   

15.
何小华  陈建勇 《江西医药》2013,48(2):117-120
目的探讨脂多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抑制剂KN62预处理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的影响。方法将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UC组)、脂多糖组(LPS组)、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组(KN62组)。LPS组、KN62组、UC组小鼠分别预先腹腔注射LPS溶液(5mg/kg)、KN62溶液(25ng/小鼠)、生理盐水,再予2,4,6-三硝基苯磺酸(100mg/kg)乙醇溶液(共100μl)灌肠;NC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肠。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损伤评估(HI),RT-PCR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中IL-6mRNA表达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固有层单个核细胞MHC-Ⅱ类分子活性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UC)的DAI、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S组DAI、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高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N62组的DAI、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低于UC组;UC组结肠黏膜的IL-6mRNA及MHC-Ⅱ类分子活性的表达都高于NC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项检测指标在LPS组高于UC组均P〈0.05;KN62组明显低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KN62)干预后,该组小鼠的临床症状减轻、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表现改善,IL-6mRNA、MHC-Ⅱ类分子活性的表达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KN62可减轻结肠炎症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在自由饮用和灌胃两种方式下诱导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成模情况和模型相关指标变异系数,优选UC造模方法。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DSS溶液自由饮用组、4%DSS溶液自由饮用组、30%DSS溶液灌胃组、40%DSS溶液灌胃组。灌胃组晚于自由饮用组1 d开始给予DSS,30%DSS灌胃组和40%DSS溶液灌胃组的灌胃剂量分别与3%DSS饮用组、4%DSS饮用组小鼠前1 d摄入DSS的平均剂量相等。观察记录小鼠体质量、食量、疾病活动指数(DAI)、主要脏器指数、结肠长度及组织病理学评分,比较不同造模方法上述各指标变异系数。结果4种造模方式均能成功诱导UC。其中,3%DSS自由饮用组在动物存活率、造模成本和操作方便程度方面优于其他造模方法,各指标变异系数未明显高于其他方法。结论3%DSS溶液自由饮用法是本实验中小鼠急性UC较合适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愈疡方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抗炎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C57BL/6小鼠除正常组外,采用口服DSS造模后,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治疗组动物给与中药灌肠,对照组给与柳氮磺胺吡啶灌肠共14d。进行结肠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测定及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NF-α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与模型组基本相同,治疗后治疗组的大便较成形、血便及体质量减轻较不明显,一般情况优于模型组及对照组(P<0.05)。SS小鼠结肠炎结肠组织中TNF-α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用中药治疗组则显著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NF—α表达主要见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主要集中在靠近糜烂或溃疡的周边,小血管扩张的周围,也相对增多,治疗组TNF-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愈疡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TNF-α含量。抑制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