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3):238-241
目的:探讨中-低分化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明确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标准是否适用于该型胃癌。方法:收集268例中-低分化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中-低分化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4.6%;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P=0.002)、组织学类型(P=0.013)、浸润深度(P=0.000)及脉管浸润(P=0.000)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OR=5.193,95%CI:1.446~18.649)、低分化为主(OR=3.000,95%CI:1.317~6.836)和脉管浸润(OR=6.394,95%CI:2.444~16.728)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中分化为主、肿瘤≤3 cm,无溃疡和脉管浸润的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低。结论:中分化为主、肿瘤≤3 cm、无溃疡和脉管浸润的中-低分化型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风险小,可考虑行ESD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表浅胃食管交界腺癌(AEG)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评估表浅AEG的内镜分型对预测浸润深度的意义。方法 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57例表浅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8~76岁,平均(63.0±6.8)岁;男49例,女8例。肿瘤直径为3.0~40.0 mm,平均(16.6±10.1) mm。黏膜内癌28例,黏膜下癌29例。两组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Siewert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 P=0.02)和内镜分型(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镜分型为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41),凹陷型表浅AEG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风险是隆起型或平坦型的3.244倍(95%可信区间1.050~10.023)。结论 表浅AEG的内镜分型对浸润深度的判断有一定意义。对于内镜分型以凹陷为主型的表浅AEG,特别是0-Ⅲ型,多有黏膜下层的浸润,其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高,不建议行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了解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 21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手术及临床病理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3.5%(115/215),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性别、族别、体重变化、肿瘤长度、大体病理类型、淋巴管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了解上述三个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位置;(2)胸段食管鳞癌可向颈部、胸部、腹部淋巴引流区域转移,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是纵隔,其次为腹部及颈部.  相似文献   

4.
影响颊黏膜鳞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颊黏膜鳞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和Cox模型分析颊黏膜鳞癌50例,确定TNM分期、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微血管数、核分裂数等指标与其预后的关系。结果(1)随着肿瘤的增大、区域淋巴结的转移、临床分期的增大、分化程度的变差,颊黏膜鳞癌出现术后复发转移者明显增加。(2)随着肿瘤的增大、临床分期的增大、分化程度的变差,颊黏膜鳞癌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3)复发转移分析中,临床分期进入回归方程;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分析中,肿瘤浸润深度和年龄2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4)经Cox模型分析,证实复发转移是影响颊黏膜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5)复发转移组颊黏膜鳞癌的浸润深度为5.90mm,明显高于未复发转移者的4.82mm(t=2.369,P<0.05)。(6)N0期与N+期颊黏膜鳞癌的肿瘤浸润深度分别为4.24mm和6.36mm(t=5.778,P<0.01)。结论颊黏膜鳞癌的预后与TNM分类、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等因素有关。临床分期与复发转移有关;浸润深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颊黏膜鳞癌生存率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老年早期胃癌浸润深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0例中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10例患者中有54例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其中53例无淋巴结转移,1例有淋巴结转移,56例肿瘤侵及黏膜下层,其中44例无淋巴结转移,12例有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表明,浸润深度不同的2组性别(P=0.739)、年龄(P=0.336)、大体分型(P=0.815)、肿瘤位置(P=0.410)、分化程度(P=0.519)、脉管癌栓(P=0.057)及神经侵犯(P=0.2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2 cm(P=0.005)及有淋巴结转移(P=0.001)的患者肿瘤侵及黏膜下层的比例高于黏膜层。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6)为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浸润深度(P=0.044)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中老年早期胃癌浸润深度与肿瘤大小相关,肿瘤直径≥2 cm更容易出现肿瘤浸润黏膜下层,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大,建议临床上对于肿瘤直径≥2 cm且侵犯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患者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根治胃癌切除术时缩小手术清扫范围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并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的45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55例患者中47例出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3%;单因素分析示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术并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34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349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9.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和病理T分期是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和病理T分期是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和病理T分期是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常规对胸上段、分化程度差及侵犯程度深的食管鳞癌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胃食管结合部(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非治愈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的早期GEJ癌患者114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对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形态、病理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是否合并溃疡等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独立危险因素的数量与非治愈性切除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形态、病灶位置、深在性囊性胃炎、背景炎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肿瘤直径、黏膜下浸润、溃疡、病理类型和黏膜下纤维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黏膜下浸润、溃疡、未分化癌是早期GEJ癌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独立危险因素的数量与术后非治愈性切除发生率相关(rs=0.492,P<0.01),危险因素数量越多,非治愈性切除率越高。结论:肿瘤直径(>2 cm)、黏膜下浸润、溃疡、未分化癌是早期GEJ癌ESD治疗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因素的数量越多,非治愈性切除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D2-40在食管早期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早期食管鳞癌患者79例。基础和病理信息: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患者年龄(≤60岁、>60岁)、性别(男性、女性)。查阅患者病案信息,统计患者肿瘤分化(高、中、低)、肿瘤直径(≤36mm、>36mm)、淋巴结转移(有、无)、浸润深度(黏膜内癌、黏膜下癌)。检查D2-40表达情况。结果 D2-40阳性例数有32例,阴性47例,阳性率为40.51%。D2-40阳性表达在肿瘤分化、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上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D2-40高阳性率主要在低分化、肿瘤直径>36mm、淋巴结转移、浸润至黏膜下癌。Logistic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是D2-40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D2-40表达情况能够预测食管早期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建议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4年8月行食管癌切除术的111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CRP升高组(>=5 mg/L)40例,CRP正常组(<5 mg/L)71例,分析CRP升高组和正常组间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2组间TNM分期、肿瘤长度、淋巴结转移分布有统计学差异,CRP升高组较CRP正常组TNM分期更晚(P=0.001),肿瘤长度更长(P=0.037),更高淋巴结转移率(P=0.001)。单因素生存分析示TNM分期(P=0.004)、肿瘤长度(P=0.045)、是否淋巴结转移(P=0.000)及CRP水平(P=0.000)是预后的危险因素。CRP升高组和CRP正常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7.5%和45.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生存分析示TNM分期(P=0.040)、淋巴结转移(P=0.000)和CRP水平升高(P=0.000)均是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管鳞癌患者术前CRP水平与肿瘤的病理分期,长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前CRP水平可作为食管鳞癌患者独立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的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3日至2017年12月31日ESD术后的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病例187例。对每例标本的肿瘤分化程度、侵犯深度、浸润生长方式、肿瘤是否出芽、脉管是否侵犯、切缘状态进行判读。查询所有患者术后内镜活检记录及手术根治记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年龄42~83岁,男性147例,女性40例。9.1%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的癌/上皮内瘤变,以胃腺癌最常见。高、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分别占0.5%、41.7%、15.0%,其余42.8%的病例仅有微灶浸润,难以分级。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浸润者,分别占39.6%、32.6%、27.8%。黏膜下层浸润<200 μm(SM1)占9.1%,黏膜下层浸润≥200 μm(SM2)占18.7%。淋巴管侵犯与肿瘤侵犯深度、肿瘤出芽、浸润生长方式有关。淋巴管侵犯率随着浸润深度增加及出芽级别增加而增高。浸润方式为混合型和弥漫型的淋巴管侵犯率高于膨胀型。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之间淋巴管侵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出芽是淋巴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完整切除130例(占69.5%)。非完整切除者(57例,30.5%)切缘多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9例再次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无复发46例(66.67%),复发19例(27.54%),其他部位新发4例(5.80%)。完整切除者与非完整切除者之间病理活检复发率〔28.3%(13/46) vs. 31.6%(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出芽、淋巴管侵犯均应作为ESD标本病理报告的必要指标,其中肿瘤出芽是淋巴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is the most difficult gastric and esophageal dissection procedure.No report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Siewert type ii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have compared the outcome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all three Siewert types of adenocarcinoma.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Methods From October 2008 to June 2013,73 patients underwent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The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regarding the executability of the technique,short-term results of the procedure,en bloc resection rate,curative resection rate,complications and additional treatment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and follow-up outcomes.Results Sixty-eight of the 73 patients (93.2%) underwent en bloc resection; the mean maximum specimen diameter was 33.7 mm.Fifty-seven of 61 patients (93.4%) who underwent curative resection were successfully followed-up for 1.0 to 56.0 months (average,24.1 months).Local recurrence developed in one patient with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Twelve patients underwent noncurative resection,including lateral resection margin residues in three,vertical resection margin residues in one,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or un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in four,lymphatic or vessel invasion in one,vertical residual margin residues combined with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in one,and un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with lymphatic or vessel invasion in two.In the noncurative resection group,one patient was lost to follow-up,seven underwent additional surgery,and the remaining four were periodically followed up; none had local recurrence or distant metastases.The only complication was delayed bleeding in three patients,which was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by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r endoscopic therapy.Conclusions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R0 en bloc resection is possible and can avoid the risk of local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胃不同部位内镜粘膜下剥离(ESD)中胃食管连接部手术技术难度最大。Siewert将胃食管连接部腺癌依据起源分为三种类型。目前仅有日本学者报道了胃食管连接部Siewert’s二型病变ESD研究,尚未见将三种类型病变ESD治疗效果统一分析的报道。Objective:评价应用ESD切除胃食管连接部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1月期间,73例患者应用ESD技术切除胃食管连接部病上皮内瘤变。本研究前瞻性的评估ESD技术的可行性,短期结果,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以及ESD术后的补充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73例患者中,68例 (93.2%) 完整切除。切除粘膜最大径平均33.7mm。达到治愈性切除标准的61例患者中,成功随访57例(93.4%)。随访时间为1-56个月,平均24.1个月。1例患者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再发。12例患者未达到治愈性切除。其中有3例水平切缘残留,1例垂直切缘有残留,4例存在印戒细胞癌或未分化的腺癌,1例病人存在脉管或淋巴管浸润,垂直切除残留印戒细胞癌的有1例,未分化腺癌且合并脉管或淋巴管浸润的有2例。在非治愈性切除患者中,1例失访,7例病人补充外科手术,4例病人定期随访未发现复发及远端转移。3例出现并发症仅为延迟出血,经过保守治疗或内镜下止血后治愈。结论:ESD是治疗胃食管连接部上皮内瘤变的安全有效方法,完整切除以及治愈性切除是完全可行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TAT3mRNA及STAT3蛋白在食管上皮内瘤变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食管癌高发区的食管上皮内瘤变病例150例(Ⅰ、Ⅱ、Ⅲ级各50例)及食管癌100例进行研究,将其中60例接受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食管上、下残端的正常黏膜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食管黏膜、食管上皮内瘤变及食管癌组织中STAT3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STAT3mRNA在正常食管黏膜、食管上皮内瘤变及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53.33%及89.00%;STAT3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60.67%及94.00%。不同程度的食管上皮内瘤变病例中,病变组织中STAT3mRNA及STAT3蛋白的表达随食管上皮内瘤变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STAT3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存在一致性(r=0.768,P<0.05)。结论 STAT3在食管上皮内瘤变及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它可能在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HPV16/1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双探针原位杂交检测HPV16/18在72例食管鳞癌,18例正常食管黏膜,1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癌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HPV16/18阳性率为55.56%(40,72).正常食管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HPV16/18阳性率均明显低于食管鳞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V16/18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织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无相关性,与食管的鳞状上皮恶变有一定相关性,可为食管鳞癌病因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染色指示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食管有可疑病灶的病人用1.2%复方碘溶液食管染色后,在染色指示下多点取活检,经病理诊断为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染色内镜直视下从病灶周围0.3~0.5cm处开始先氩离子凝固点灼上下左右四点以标记切除范围,然后将探头在病灶的最远端到最近端来回或平行移动进行凝固治疗,至治疗区域黏膜完全呈黑褐色或棕黑色,病灶完全破坏为止。 结果36例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经1~3次染色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治疗,随访6周~3年,3例失访,其余病人痊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染色指引下氩离子凝固术可作为阻断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惠民  郭梅艳  王智红  王蕾  韩起廷  瞿峰  王彦华  王秀清 《重庆医学》2012,41(17):1678-1679,1683,1668
目的探讨Stat3及Bcl-2、Bax在食管上皮内瘤癌变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上皮内瘤变(150例)和食管鳞癌(100例)组织中Stat3、Bcl-2、Bax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Stat3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食管上皮内瘤变、食管癌病例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60.67%、94.00%,食管上皮内瘤变和食管癌病例中的Stat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P<0.05),且食管癌中Stat3蛋白的表达高于食管上皮内瘤变组(P<0.05);Stat3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均随食管内瘤变级别的增高及食管癌的出现而增高(P<0.05),但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食管内瘤变级别的增高及食管癌的出现呈降低趋势。Stat3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但Stat3与Bax的表达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Stat3及Bcl-2、Bax基因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均起到一定作用,Stat3和Bcl-2可能在食管癌变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璐  莫维光 《广西医学》2010,32(9):1025-1027
目的通过研究人类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新生淋巴管的发生分布特点,探讨新生淋巴管在结肠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鼠抗人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淋巴管内皮,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新生淋巴管的数量和分布,探讨新生淋巴管与结肠癌发展的相关性。结果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癌的黏膜固有层内均发现D2-40标记的新生毛细淋巴管,正常结肠壁、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结肠癌的新生毛细淋巴管数量分别为(7.93±2.36)个/HP、(33.14±11.96)个/HP、(65.40±23.13)个/HP及(42.20±17.20)个/HP。组间样本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新生淋巴管数量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结肠癌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正常结肠组织中呈递减趋势。在腺瘤癌变阶段淋巴管新生数量增多,提示新生的毛细淋巴管可作为腺瘤恶变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SEL1L和p6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组,n=60)、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组n=32,低级别组n=13)和正常食管黏膜(对照组,n=33)SEL1L和p63蛋白的表达.结果 鳞癌组及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和低级别组SEL1L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90.6%、61.5%,p6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00.0%、92.3%,与对照组SEL1L和p6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6.1%和5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EL1L和p63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二者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61,P<0.05).结论 SEL1L和p63在食管鳞癌演进过程中呈递增性过表达.提示二者可能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机制并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上皮内瘤变及鳞癌组织中c-fos、c-jun和PCNA的表达,及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20例重度上皮内瘤变和1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标本中c-fosc、-jun和PC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60例食管癌组织、20例重度上皮内瘤变和1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标本中c-fos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51/60)、75%(15/2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ju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23/60)、55%(11/20)和1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42/60)、50%(10/20)和1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fos和c-jun在高分化食管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癌(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临床分期Ⅰ~Ⅱ期表达率高于Ⅲ~Ⅳ期(P<0.05)。PCNA在高分化和中分化食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fos、c-jun和PCNA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