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细茎石斛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出41个色谱峰,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79.05%。其中相对含量大于2.0%的有:2,4,4三甲基-二戊烯(11.17%)、5,5-=甲基-2-己烯(11.12%)、β-石竹烯(6.47%)、异土木香内酯(5.95%)、邻苯二甲酸二乙酯(4.70%)、1,3,3二甲基丁烯-1,1-二苯基(5.20%)、2,2,4三甲基-1-戊醇(4.23%)、2-甲基-N-苯基-2-丙烯(2.73%)、3-甲基丁醛(2.12%)、异长叶烯(2.03%)等。结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细茎石斛花挥发性成分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烯、醛、酯和醇类等挥发油成分构成了细茎石斛花的芳香特征,与铁皮石斛花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同时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光果甘草根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6个峰,并且确认了其中的15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精油总量的93.8%,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亚油酸乙酯(31.02%);十六酸乙酯(14.52);(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7.28%).E-乙酸-8-甲基-9-十四烯-1-酯(6.90%);十五烷(5.35%);1-十八烯(5.01%)等,上述六种化合物的含量占总量的70.08%。首次报道了光果甘草根精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沉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沉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沉香叶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154个色谱峰,鉴定了4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92%。结论:其中,壬酸(1.73%)、十四碳烷酸(7.22%)、十五碳烷酸(2、58%)、十六碳烷酸(48.86%)、十八碳烷酸(1.31%)、反式-9-十八碳烯酸(6.04%)、6,10,14-三甲基-2-十五碳酮(8.22%)、4,8,12,16-四甲基十七碳烷酸内酯(2.31%)、叶绿醇(1.91%)、异叶绿醇(1.38%)为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1.56%。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剌异叶花椒根挥发性成分.方法: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法对刺异叶花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37个峰,确认了其中35种化合物,其含量占全油的98.58%.剌异叶花椒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桉油精(8.41%);罗勒烯(10.56%);柠檬烯(9.05%);3-蒈烯(3、60%);月桂烯(3.39%);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19.17%);黄樟素(15.24%)等.并在花椒属植物中首次发现大量黄樟素成分.结论:报道了剌异叶花椒根挥发性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剌异叶花椒资源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细茎石斛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出41个色谱峰,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79.05 %。其中相对含量大于2.0 %的有:2,4,4三甲基-二戊烯(11.17 %)、5,5-二甲基-2-己烯(11.12 %)、β-石竹烯(6.47 %)、异土木香内酯(5.95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4.70 %)、1,3,3二甲基丁烯-1,1-二苯基(5.20 %)、2,2,4三甲基-1-戊醇(4.23 %)、2-甲基-N-苯基-2-丙烯(2.73 %)、3-甲基丁醛(2.12 %)、异长叶烯(2.03 %)等。结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细茎石斛花挥发性成分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烯、醛、酯和醇类等挥发油成分构成了细茎石斛花的芳香特征,与铁皮石斛花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肿节风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荣清  谢平 《中成药》1998,20(1):37-38
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肿节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3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72%,主要成分为榄香烯(14.41%),1-对-烯-8-乙酸酯(13.71%),雅槛蓝烯(8.55%)及β-罗勒烯-X(6.88%)。  相似文献   

7.
祁州漏芦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  丁杏苞 《中草药》1997,(11):648-650
从祁州漏芦根中共分得14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理化性质与标准图谱及已知化合物对照,鉴定了其中的11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β-谷甾醇(Ⅰ),牛蒡子酸(arcticacid,Ⅱ),棕榈酸(palmiicacid,Ⅲ),牛蒡子醛(arctinal,Ⅳ),正二十四烷酸(n-tetracosanoicacid,Ⅵ),胡萝卜甙(Ⅶ),蜕皮甾酮(ecdysterone,Ⅷ),蔗糖(Ⅸ),漏芦甾酮(rhapontisterone,Ⅹ),土克甾酮(turkesterone,Ⅺ),麦芽糖(Ⅷ)。其中Ⅱ、Ⅳ、Ⅶ、Ⅺ和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灰毡毛忍冬花蕾中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对灰毡毛忍冬花蕾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溶剂萃取及枉层析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并利用各种光谱技术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灰毡毛忍冬花蕾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绿原酸类成分、4个黄酮类成分、4个其他成分,分别为:1—O-咖啡酰基奎宁酸(Ⅰ),4-O-咖啡酰基奎宁酸(Ⅱ),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Ⅲ),槲皮素(Ⅳ),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Ⅴ),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Ⅵ),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Ⅶ),肌醇(Ⅷ),Ⅶ-谷甾醇(Ⅸ),正十九烷醇(Ⅹ),葡萄糖(Ⅺ).结论: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Ⅺ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青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研究青果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青果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用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121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65个组分,占全油总量的91.25%。主要成分有石竹烯(24.87%)、(±)-2-亚甲基-6,6-二甲基-二环[3.1.1]-庚烷(13.51%)、p-薄荷-1-烯-8-醇(7.15%)等。结论:所获数据为青果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药黄苓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电喷雾离子化技术处理样品,气相-质谱联用方法对中药黄苓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鉴定了19个相对含量大于1%的主要化合物,占所有挥发性成分的88.49%,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异戊二烯(10.52%)、乙酰苯(3.82%)、薄荷酮和异薄荷酮(总2.32%)、β-广藿香烯(14.54%)、α/β愈创木烯(总8.48%)、抗氧化剂BHA(9.06%)和苯二酸类化合物(26.1%)  相似文献   

11.
国产3种夏枯草挥发油的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国产3种夏枯草果穗部分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果鉴定出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14个化合物,山菠菜(P.asiaticaNakai)17个化合物,硬毛夏枯草(P.hispidaBenth.)17个化合物。3种夏枯草挥发油成分中十六烷酸[CH3(CH214COOH]含量分别达17.16%,51.52%和34.8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铁冬青Ilex rotunda干燥树皮(救必应)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HR-ESI-MS、NMR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一氧化氮(NO)的抑制能力,评价化合物的抗炎作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结果 从救必应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E)-4-羟基-2-甲基丁-2-烯-1-基]酯(1)、咖啡酸[(E)-4-羟基异戊烯基]酯(2)、咖啡酸(4-羟基异戊烯基)酯β-D-吡喃葡萄糖苷(3)、rotundarpenoside B(4)、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5)、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紫丁香苷(7)、芥子醛葡萄糖苷(8)、di-O-methylcrenatin(9)、咖啡酸(10)、芥子醛(11)、紫丁香醛(12)、原儿茶醛(13)、丁香酸(14)。结论 化合物1和2为2个新的咖啡酸半萜酯,分别命名为咖啡酸半萜酯A和咖啡酸半...  相似文献   

13.
板栗叶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板粟叶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板栗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组成。结果共从板栗叶中分离鉴定了22种挥发性成分,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化合物占60.33%,烷烃类化合物占23.09%,烯烃类化合物占8.67%,醛类化合物占6.14%。结论22种挥发性成分均首次从该中药中得到相对含量在3%以上的化合物有11个,其中以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含量最高(27.34%)。  相似文献   

14.
白背叶根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吉来  陈飞龙  吕志平 《中药材》2003,26(10):723-724
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白背叶根中挥发性成分,共分离出51个组分,鉴定出其中30个化合物,占出峰面积的86.23%。分析结果表明,其主成分为有机脂肪酸,此外还含酮、醛、醇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海南裂叶山龙眼叶超临界提取物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海南裂叶山龙眼叶的脂溶性部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从海南裂叶山龙眼叶超临界提取物中共分离出55个组分,鉴定了其中20个化合物,占萃取物总量的89.78%,其中含量高于5%的有7个,主要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5.42%);百秋里醇(13.86%);二十九碳烷(11.37%);1-脱氢睾酮(7.83%);3,5-二烯豆甾烷(6.79%);3-甲基二环[4.1.0]庚烷(5.18%);(1.α.,2.β,5.α.)-2,6,6-三甲基二环[3.1.1]庚烷(5.09%)。结论海南裂叶山龙眼叶的提取物中含有萜类、酯类、烷烃、激素、甾类、维生素、生物碱等各类化学成分,为海南裂叶山龙眼的开发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紫苏挥发活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紫苏挥发活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挥发油。用GC/MS法对其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质量分散。结果分离并鉴定出87个组分,占峰面积的99.38%。结论主要成分是紫苏醛,且挥发油中除醛、醇、烯、酯类物质外,还含有N,P,S,X(X=F,D,Br,I)等元素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细叶黑三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细叶黑三棱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其挥发油中分离出11个色谱峰,鉴定出9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978%。结论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3.226%)、亚油酸(14.941%)、邻苯二甲酸双(2-甲氧基)乙酯(13.482%)、邻苯二甲酸双(2-甲基)丙酯(12.382%)。  相似文献   

18.
毛喉鞘蕊花中的萜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毛喉鞘蕊花(Coleus forskohlii)全草中萜类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法对毛喉鞘蕊花乙醇提取物进行成分分离,运用多种光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得6个化合物,其中2个属8,13-环氧-14-烯-11-酮半日花烷型二萜,分别为3-羟基佛司可林(1)、3-羟基异佛司可林(2);2个齐墩果烷型三萜,分别为2d,3p,19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3)、2α,3β,19α,23-四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4);2个乌索烷型三萜,分别为2α,3α,19α-三羟基乌索烷.12-烯-28-酸(5)、2α,3α,19α,23-四羟基乌索烷-12-烯-28-酸(6)。结论:化合物1—2为新天然产物,首次对它们的碳氢信号进行归属;化合物3—6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管花肉苁蓉精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吴焕 《中成药》1993,15(2):28-28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了管花肉苁蓉精油的化学成分,从分离出的23个色谱峰中鉴定出21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49.42%)和亚油酸(42.02%)。  相似文献   

20.
滇白珠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滇白珠Gaultheriayunnanensis(Franch.)Rehd.根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东莨菪素(Ⅰ),棕榈酸(Ⅱ),胡萝卜苷(Ⅲ),(+)-lyoniresinol(Ⅳ),(-)-5′-甲氧基异落叶松树脂醇(Ⅴ),3,4,5-三甲氧基苯甲酸(Ⅵ)和乙酰丁香酸(Ⅶ)。化合物Ⅴ为一新天然产物,其它6个化合物为该属植物中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