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桂枝汤属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由于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作用,又可通过不同服法而突出其解肌发表或调和营卫的作用,所以尤伯《金匾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因此本方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亦可用于疮疡之证的治疗。疮疡多由于气血瘀滞所致,祖国医学有“诸痛疮痒皆属于心”之说,因心主血脉,故属于心。病见疮疡溃烂,色青久不收口,患于小腿后部者,属太阳经脉括行之途径,故用本方治之。患者,…  相似文献   

2.
第二题传经和不传经一、传经的意义简单地说,传经就是六经病的传变。例如太陌病不解,可以传变为阳明病,如果某经病始终是某经病,不传变为其他经的病,就是不传经。传经和不传经的辨认,主要依靠脉证,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这样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又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六经病各有其典型的脉证,如果本来是太阳病的脉证,到了二三天,出现了阳明病少阳病的脉证,就是传经;如果仍旧呈现太阳病的脉证,就是不传经,因此也可以说传经不传经就是临床症候类型转变不转变的意思。从症候定位的观念来说,太阳病是太阳经  相似文献   

3.
小儿发热,临证最多,其中尤以外感发热,更为常见。笔者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初步获得一些体会。兹不揣浅陋,爱书于次,不妥之处尚祁同道指正。 1病之初寒热互见,疏表宜温凉并用小儿外感,有感于风寒者,有感于风热者,亦有风寒风热两感者。冬春季节,或气候暴暖之时,小儿外感病最多,且以寒热兼感为众;小儿脏腑娇嫩,“六气之邪,皆从火化”,即使感受风寒,也多从热而化;或素有里热,热为寒束,均形成寒热夹杂之证。此时治疗若单用辛凉解表,往往汗出不透,邪不畅达;若单以辛温发散,又常汗出而热不解。故常须辛温辛凉并用。一般风寒常用荆芥、防风、紫苏叶、淡豆豉、前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内科系统常见心身病症之一 ,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 ,以阵发而带有哮鸣音的气喘为其主要表现。常伴有咳嗽 ,严重者可持续发作。本病属祖国医学的“哮”“喘”“痰饮”病范畴 ,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 ,内伏少痰在肺 ,因外感风寒、饮食 ,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 ,其中气候变化最为密切。正如《证因脉治》中谓 :“哮病之因 ,痰饮留伏 ,结成窠臼 ,潜伏于内 ,偶有七情之犯 ,饮食之伤 ,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 ,则哮喘之证作矣”。哮喘发之于肺而关系于五脏。临床可分虚实两大类型 ,实证多为外邪 ,痰浊及肝郁气逆等壅…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论述的“痉病”,包括两方面。即感受外邪致痉与误治变证而痉。称之为“痉病”,以出现口噤不开、项背强急、甚则角弓反张为其特征,是外感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一类证状。从临床脉证及其治疗来看,除因误治所造成者外,其它多系感受风寒外邪所引起,故而仍带有“伤寒”的牲质。导致“痉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一是外感风寒之邪,一是体内津液不足,《金匮要略》所述与后世所说的内伤而痉的痉病有所  相似文献   

6.
传,《辞源》曰:“转也,授也,谓以此之所受,转受之于彼也”。《伤寒论》论太阳病之传,首见于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病邪传与不传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传?又在什么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外感病是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作为病因引起的一大类疾病,如病邪从肌表及肺侵入人体,发病之初有发热、恶寒、头痛、流涕、咳嗽、或咽痛,口渴、苔薄、脉浮紧或浮数等表证的症状和体征者属于外感表证范围。外感表证中最常见者为风寒及风热两类。外感风寒以表寒为主证,外感风热以  相似文献   

8.
治疗外感咳嗽,采用宣肺止嗽法,证属风寒者,用自拟宣肺散寒止嗽汤;证属风热者,用自拟清热宣肺止嗽汤;证属燥热者,用自拟清燥润肺止嗽汤。治疗内伤咳嗽,采用宣补兼施法,自拟固本止嗽散和宣肺固本止嗽丸治之。  相似文献   

9.
列举病案3则,介绍了作者应用败毒散的经验。认为凡属外感风寒或风湿之证,无论其临床是否具有典型之表证,均可使用败毒散。在应用此方治疗外感风寒或风湿证时,不必受“有表证”之约束。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临床应用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 ,后世医家广泛验之于临床。此方具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用 ,临证扩展用以治疗产后身痛、反复感冒、风寒瘾疹属营卫不和者 ,每每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其寒热有属病机者,有属症状者,而且六经皆有寒热之证,并各其热型特点,现将伤寒太阳病寒热的类型、病机要点和辨证特点试析如下,以供同道共研。1 太阳中风寒热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风寒袭入,太阳首当其冲而伤卫,可出现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等太阳中风寒热证,此为寒热同病之证。本证有“恶寒”(1)(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第几条。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第1版)或“发热汗出恶风”(2,1…  相似文献   

12.
漫谈桂枝汤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该方主要用于太阳中风证。凡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恶寒,脉浮缓而弱这些脉症的,就称为太阳中风,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所以后来也常常习惯地将太阳中风证称为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卫,即卫气;营,即营气。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  相似文献   

13.
自汗验案2侧     
例1 范某,男,48岁,92年3月5日初诊。患者平素体弱,有“慢性肝炎”3年。半月前不慎外感风寒,经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后,虽热退,但自汗至今不已。刻下:恶风怕冷,汗出湿衣,脊背感冷,伴有头晕倦乏,纳谷少思,形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质红,苔薄白干,脉沉细无力。脉证合参,此乃外感后营卫不和所致之自汗证。观其舌质色红苔白干。当知患者又有阴液亏虚  相似文献   

14.
太阳病证兼见胃肠症状的病机及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病是外感热病的初级阶段。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当风寒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病以营卫不和、正邪相争为其病机特点,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是其主要脉证。然临证所见,外感热病患者常伴见纳差、恶心、腹泻等胃肠症状。笔者在认真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谨就太阳病证兼见胃肠症状的病机及辨治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六经辨证,是依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传变关系而应用的一种辨证方法。这里的伤寒病,是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发的外感病证。由于风寒侵犯人体后,大多从表入里循经传变,将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六个证型,  相似文献   

16.
六经分证,其病机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其证候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复杂的病变之中。《伤寒论》根据证候交替此起彼落之特点,有“传”与“不传”、“转属”、“过经”、“转系、”“转入”等等形容之词。愚意不拟由名词上找问题,而应从证候中寻症结。故今只取“传与不传”为标题,以试探六经证候千变万化之规律。这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当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 一、传与不传  相似文献   

17.
正麻黄汤始载于《伤寒论》,系辛温解表的祖方。方剂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二次温服,微汗为度。本方具有解散风寒,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能,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毛窍闭塞,腠理闭塞,  相似文献   

18.
银翘散为吴塘独创辛凉轻透之代表方,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在临床上凡感受风温湿热,瘟疫,冬温等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自汗,头痛,口渴,舌苔白,脉浮数,属风热型感冒者均用本方治疗。特别是对小儿外感热病有其独特之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肺心病急发期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中医咳喘、痰饮、心悸、水肿的范畴。在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促使病情逆转可有效地控制其病死率。近年来,我科将肺心病急发期病人分下列几种类型治疗,收到满意疗效。1 寒饮射肺 由于外感风寒之邪而出现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咳逆喘促、急逆不能平卧、痰稀白而量多、苔白滑或薄黄,严重者可有面浮目脱、唇舌发青。若兼有烦躁、口渴、口苦等证,则为“寒包青”之证,可有化热趋势。此型以外散寒邪、内逐水饮的小青龙汤  相似文献   

20.
葛根黄芩黄连汤与猪苓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前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主治外有表邪未解,邪热入里证,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汗出而喘,舌红苔黄,脉数等。后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主治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有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