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检测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对真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真菌与不同浓度氟康唑温育24h后计数、称量、皂化,提取真菌中难皂化脂,薄层层析,扫描测定其中的麦角固醇和羊毛固醇含量。结果:随着氟康唑浓度的增加,真菌中的麦角固醇含量逐渐减少,而羊毛固醇含量迅速增加。当抑制85%的麦角固醇生物合成时,真菌生长繁殖的受抑率也在85%左右。结论:薄层色谱扫描法能准确测定真菌中的麦角固醇和羊毛固醇含量,可用于考察抗真菌药物对真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影响,为新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羊毛甾醇、桦褐孔茵醇、齐墩果酸和甘草次酸进行微生物转化研究.方法:采用液体土豆培养基对18种茵株进行振荡培养,对羊毛甾醇、桦褐孔茵醇、齐墩果酸和甘草次酸进行生物转化试验,发酵液用乙酸乙酯或正丁醇萃取并浓缩,萃取液采用薄层色谱鉴定转化结果.结果:黑曲霉3.795转化桦楬孔菌醇的发酵液中出现转化斑点;短刺小克银汉霉...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报》2013,(5):693-695
目的:研究火麻仁甾醇的体外抗氧化性能及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为探究火麻仁甾醇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火麻仁甾醇对亚硝酸盐(NaNO2)和DPPH*的清除率,以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对于清除NaNO2的测定,火麻仁甾醇的清除率最高达到85.04%,IC50为0.70 g.L-1,维生素C的清除率最高为94.07%,IC50为0.17 g.L-1;对于DPPH*自由基清除的测定,火麻仁甾醇的清除率最高达到94.13%,IC50为0.47 g.L-1,维生素C的最高清除率为95.36%,IC50为0.24 g.L-1。结论:火麻仁甾醇对NaNO2和DPPH*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体外甲真菌病模型并探讨抗真菌药物在甲板内的抗真菌活性。方法建立体外甲真菌病模型:剪取正常人甲,用2.5%NaOH浸泡变软,分别接种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在马铃薯葡萄糖(PD)液体培养基培养30d后取病理切片并行PAS染色,观察各甲板中是否有真菌侵入。甲板内氟康唑药敏试验:根据体外药基法最小抑菌浓度(MIC)值,配制100×MIC、10×MIC、1×MIC3个梯度的10%二甲基亚砜(DMSO)氟康唑透甲液,浸泡软化的甲板,再接种4种致病菌培养,镜下观察甲切片。只有管内全部甲板均未见真菌结构,方判定该菌种对相应浓度下氟康唑敏感。结果在体外甲真菌病模型试验中,甲板角质层遭破坏,可见数目不等的菌丝孢子,形态与甲真菌病病甲切片所见一致,证明离体甲真菌病模型建立。在测定甲板中氟康唑抗真菌活性时,只有石膏样毛癣组菌100×MIC浓度管内甲板均未见真菌结构,将此值与体外所测MIC值对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正常人离体甲板上接种真菌,可建立体外甲真菌病的感染模型。(2)要达到抑制真菌的作用,甲板内氟康唑浓度必须要高于体外所测MIC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体外甲真菌病模型并探讨抗真菌药物在甲板内的抗真菌活性。方法建立体外甲真菌病模型:剪取正常人甲,用2.5%NaOH浸泡变软,分别接种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在马铃薯葡萄糖(PD)液体培养基培养30d后取病理切片并行PAS染色,观察各甲板中是否有真菌侵入。甲板内氟康唑药敏试验:根据体外药基法最小抑菌浓度(MIC)值,配制100×MIC、10×MIC、1×MIC3个梯度的10%二甲基亚砜(DMSO)氟康唑透甲液,浸泡软化的甲板,再接种4种致病菌培养,镜下观察甲切片。只有管内全部甲板均未见真菌结构,方判定该菌种对相应浓度下氟康唑敏感。结果在体外甲真菌病模型试验中,甲板角质层遭破坏,可见数目不等的菌丝孢子,形态与甲真菌病病甲切片所见一致,证明离体甲真菌病模型建立。在测定甲板中氟康唑抗真菌活性时,只有石膏样毛癣组菌100×MIC浓度管内甲板均未见真菌结构,将此值与体外所测MIC值对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正常人离体甲板上接种真菌,可建立体外甲真菌病的感染模型。(2)要达到抑制真菌的作用,甲板内氟康唑浓度必须要高于体外所测MIC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四角培蜊醇沉上清中脂肪酸及甾醇类成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四角蛤蜊醇沉上清中脂肪酸类、甾醇类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 共分离鉴定出35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7.74%,其中17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54.52%,主要为十六烷酸、十八烷酸等;18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43.22%,主要为9-十六烯酸、6-十四烯酸、EPA等.共分离鉴定出10种甾醇,包括3种胆甾醇、3种麦角甾醇、2种豆甾醇、岩甾醇及雄甾醇各1种,其中胆甾醇含量最高为63.38%,其次为麦角甾醇20.81%与豆甾醇9.68%.结论 以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四角蛤蜊醇沉上清中的脂肪酸类、甾醇类成分,为四角蛤蜊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四氢异喹啉类抗真菌化合物.方法:以3,4,5-三甲氧基苯乙胺为起始原料,经Pictet-Spengler 反应、中和反应、取代反应、酸性裂解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 结果:设计合成了12个新型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12个目标化合物均为首次报道.所有目标化合物均有抗真菌活性,其中化合物6~8、 10~12对4种测试菌的抗菌活性均强于或相当于氟康唑. 结论:设计合成的目标分子是一类新型的抗真菌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唑醇类化合物SL-130的体内外抗真菌活性. 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1997年公布的M27-A方案,实验用菌株包括白念珠菌及非念珠菌致病真菌,用最低抑菌浓度MIC80表示抗真菌活性.此外利用纸片扩散法、时间-杀菌曲线及小鼠的存活率等方法考察SL-130的抗真菌活性.结果:SL-130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体外明显强于氟康唑,体内与氟康唑基本相当.结论:此三唑醇类化合物结构新颖,体内外的抗真菌活性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肉桂醛、柠檬醛对烟曲霉中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将烟曲霉接种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药物的蔡氏固体培养基中,同时设不加药物为空白对照,置26.5℃恒温培养5 d,刮取平皿上菌苔,称质量、皂化、提取烟曲霉菌中的难皂化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麦角甾醇。结果柠檬醛质量浓度为0.11μg/mL、肉桂醛质量浓度为0.16μg/mL作用于烟曲霉后,麦角甾醇的质量分数显著降低。结论肉桂醛和柠檬醛影响了烟曲霉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0.
295例真菌感染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跃飞  张水娥 《海南医学》2007,18(10):28-29
目的 分析295例真菌感染阳性标本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 对临床标本分离的真菌,用API鉴定仪鉴定,用ATB Fungus进行药敏试验,其中氟康唑用纸片扩散法监测.结果 295株真菌共10个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种真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耐药.结论 提高真菌的检测手段,及时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减少真菌感染,特别是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对变异链球菌(S. mutans)生长及毒力的影响,验证麦角甾醇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将S. mutans菌株UA159、C. albicans野生型5314单独培养及共培养(体积比1∶1混合)24 h后,检测各组菌液光密度(OD)600 nm值,并利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计数检测S. mutans浓度,以反映C. albicans对S. mutans生长的影响;利用蒽酮法检测生物膜胞外多糖产量,pH计检测菌液产酸能力,以反映C. albicans对S. mutans毒力的影响;将不同C. albicans麦角甾醇合成相关通路突变株与S. mutans共培养后,检测突变株对S. mutans生长的影响;利用0 mg/L、0.012 5 mg/L、0.025 mg/L氟康唑抑制C. albicans麦角甾醇合成相关通路,24 h后检测C. albicans野生型和S. mutans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下CFU的变化,以验证该通路作用。  结果  C. albicans野生型与S. mutans共培养后,与S. mutans 单独培养组相比,混合菌液中OD600值和CFU升高(P<0.05),S. mutans胞外多糖产量增加(P<0.05),pH下降更明显(P<0.05)。42株C. albicans突变株与S. mutans共培养后,有14株菌对S. mutans促进生长的作用消失(P<0.05),其中包含6株C. albicans麦角甾醇合成相关通路的突变株,这6株与S. mutans共培养后,菌液中S. mutans的CFU不变或下降。添加0.012 5 mg/L、0.025 mg/L氟康唑抑制麦角甾醇通路后,C. albicans 野生型与 S. mutans混合培养的菌液中,S. mutans的CFU较未添加氟康唑组降低(P<0.05),而C. albicans单独培养组、S. mutans单独培养组的CFU无明显变化(P>0.05),C. albicans野生型与S. mutans混合培养的菌液中C. albicans的CFU也无明显改变(P>0.05)。  结论  C. albicans能通过麦角甾醇相关通路增强S. mutans生长能力及毒力,此过程可被氟康唑抑制,有望成为防治龋病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三氧化二砷抑制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核酸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As2O3)对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核酸合成抑制及诱导B16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砷及其化合物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为其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3H-TdR和3H-UdR掺入肿瘤细胞DNA和RNA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As2O3对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核酸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s2O3诱导B16细胞的凋亡及细胞毒作用. 结果:As2O3 对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核酸合成抑制和诱导凋亡及细胞毒作用有显著的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P<0.01).结论:As2O3对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核酸合成的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及细胞毒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医院感染患者真菌的分离及耐药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452例感染患者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了解酵母样真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选择沙保弱培养基上菌落用YBC或API20C AUX做菌种鉴定,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真菌感染中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占81.86%。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酮康唑保持较高体外抗真菌活性,敏感率分别为98.0%,96.2%,94.7%和90.7%。对制霉菌素,特比萘芬耐药率为92.50%,90.70%。对伊曲康唑敏感率仅为47.10%。结论:真菌感染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免疫力低下可能是引起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仍保持较高抗真菌活性,是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真菌感染,特别是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浆中3个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泊沙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的浓度。方法:采用WatersBEHC18(2.1 mm×50 mm,1.7 μm)色谱柱,流速0.5 mL/min,流动相为甲醇(含2 mmol/L乙酸铵和0.1%甲酸)和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梯度洗脱,柱温40°C。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扫描分析。结果:泊沙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的专属性良好,线性范围分别为0.083~20.680、0.328~82.075、0.080~20.085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7.60%,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RSD值均小于14.2%,不同储存条件下稳定性良好,RSD值均小于10.69%。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简便快捷,可同时测定3种血浆中三唑类抗真菌药的浓度,适用于临床对氟康唑、泊沙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治疗药物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联合药物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住院真菌性角膜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特比萘酚联合氟康唑治疗组,2组为单用氟康唑组。观察疗效、疗程。结果共收集到真菌性角膜炎病人27人,联合组分得14例,治愈率71.43%,治愈周期平均为21.4天,单用组治愈率30.77%,治愈周期平均为23.1天。结论特比萘酚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优于单用氟康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测定胎鼠肺中~3H乙酸钠掺入脂肪酸的程度,观察脂肪酸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脂质合成代谢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新合成脂肪酸84%掺入磷脂中,经地塞米松刺激后,总脂质和磷脂部分分别增加40%与34%,而中性脂与糖脂部分无明显变化。从~3H乙酸钠掺入率、测磷含量和比放射活性的结果都显示,新合成脂肪酸是优先地参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特征性磷脂——饱和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的合成,地塞米松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的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真菌性角膜溃疡局部烧灼清创联合氟康唑及那他霉素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各种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进行碘酊烧灼溃疡面及结膜下注射氟康唑注射液并频点那特真滴眼液治疗。对照组用碘酊烧酌溃疡面后,氟康唑0.5 mL结膜下注射。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7.2%,对照组治愈率77.2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传统的烧灼法和新型的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大肠杆菌(Kl2D3l)诱导柞蚕,取其血淋巴,分离纯化出杀菌肽D。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的杀菌肽D对3H-TdR参入SiHa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4h内具有促进作用,48h后参入受抑制。由此可见杀菌肽D对肿瘤细胞DNA合成具有一种调控抑制作用,而非一般抗肿瘤药物的单纯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肿柄菊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肿柄菊地上部分80%的乙醇渗漉提取,通过萃取、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MCI柱层析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应用质谱、核磁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得到10个化合物,鉴定为香草醛(1)、麦角甾醇(2)、过氧化麦角甾醇(3)、3-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4)、对羟基苯甲醛(5)、异东莨菪内酯(6)、5-羟甲基糠醛(7)、尼泊尔黄酮(8)、二十二烷酸单甘油酯(9)和13-羟基泽兰烯(10)。结论香草醛、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3-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对羟基苯甲醛、异东莨菪内酯、5-羟甲基糠醛、二十二烷酸单甘油酯和13-羟基泽兰烯均为首次从肿柄菊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