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癌组织线粒体基因组不稳定与Bcl-2和Bax mRNA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 (mtMSI)与Bcl 2、Bax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SS CP方法检测mtMSI,并采用RT PCR方法检测了Bcl 2和BaxmRNA的表达。结果 胃黏膜肠化 (5 3 3% )、异型增生 (70 % )组织Bcl 2mRNA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10 % ) (P <0 0 5 )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 (5 0 % )和胃癌 (30 % )Bcl 2mRNA表达率与浅表胃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胃黏膜异型增生组织Bcl 2mRNA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 (P <0 0 5 )。异型增生 (6 0 % )组BaxmRNA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胃炎组 (P <0 0 5 )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5 0 % )、肠化 (4 6 7% )和胃癌 (33 3% )的BaxmRNA表达率与浅表性胃炎组 (10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mtMSI( )组Bcl 2mRNA表达率为 5 0 % ,mtMSI(- )组为 4 0 5 % ;mtMSI( )组BaxmRNA表达率为 4 4 4 % ,mtMSI(- )组为 4 0 5 % ,mtMSI( )组Bcl 2和BaxmRNA表达率与mtMSI(-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mtMSI可能在部分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胃癌发生过程中出现的mtMSI与Bcl 2、BaxmRNA的异常表达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p-STAT3、Bcl-2的表达,探究p-STAT3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胃癌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组织中p-STAT3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p-STAT3在40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达95.0%,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2.54%,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其表达与p-STAT3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STAT3的过度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STAT3作为一种新的标记物对胃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STAT3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的表达发挥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某部官兵胃镜检查结果情况,为本地区官兵上消化道疾病的防治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7至2021-06共10年间在武警浙江总队医院接受电子胃镜检查的1768例部队官兵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职别、季节各主要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 近10年来该地区官兵常见上消化道疾病依次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炎伴胆汁反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贲门炎、十二指肠球炎,其检出率分别为97.00%、21.72%、9.95%、5.60%、3.11%、3.00%、1.70%、1.53%、1.41%;除贲门炎外,上述其余疾病的患病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伴糜烂、胃炎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胃癌的患病情况在不同职别人群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季节之间比较各疾病发病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的Hp感染率为44.57%,干部Hp感染率明显高于战士(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炎伴胆汁反流是本地区官兵最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上消化道肿瘤等疾病发病率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严重程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法(PCR-SSCP)及HP尿素酶快速检测法,随机对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胃溃疡、36例胃癌的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了ras、p16、p53及HP检测,并对其在胃癌致癌机制中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ras及p53在胃癌标本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浅表性胃炎(P<0.05);②p16在胃癌标本中的检出率远远低于基本正常胃粘膜及其他胃良性病变(P<0.05);③HP在胃癌标本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浅表性胃炎(P<0.05);④ras和p53阳性表达的各种胃良、恶性疾病中的HP阳性检出率均高于p16阳性表达的各种胃良、恶性疾病中的HP阳性检出率(P<0.05)。提示ras、p53、p16和HP感染在胃癌致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有相互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胃癌组织AprueA基因表达状况,探讨HpureA基因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Warthin-Starry银染、原位PCR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0例、胃癌(CG)35例胃粘膜Hp及ureA基因感染状况。观察非癌患者胃膜炎症反应程度。结果:慢性浅表性胃萎缩性胃炎、胃癌组织、癌旁胃粘膜组织Hp检出率分别为48.57%、62.5%、0、54.28%;ureA基因检率分别为51.42%、75%、37.14%、82.86%,萎缩性胃炎、癌旁组ureA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P<0.05,P<0.01)。非癌患者胃粘膜单个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浸润程度ureA组、Hp^ 级较HP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纤维性胃炎、胃癌患者HpureA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引更严重的炎症反应。说明Hp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胃癌关系,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X半抗原是从人乳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半抗原物质,在人类的正常上皮组织中含量甚微,但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文献上称X半抗原为一种肿瘤相关性抗原。我们用单克隆抗体ABC免疫酶标组化法,观察胃食管癌及慢性萎缩性胃炎X半抗原的表达状况,拟从肿瘤相关抗原表达方面进一步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发病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从胃镜检查中取得胃粘膜组织128例,其中经病理活检诊断为胃癌者43例,食管癌1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浅表性胃炎12例,胃粘膜大致正常27例。 组织立即放入0.015M PBS中洗去血渍,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Oct-4、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人胃癌组织、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总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的Oct-4表达,Oct-4、Wnt5b、β-catenin的mRNA表达,并在SiRNA-Oct-4沉默人胃癌HepG2细胞Oct-4表达后,检测干细胞有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以讨论Oct-4、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结果 Oct4、β-caten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正常组织未见明显的Oct-4表达;SiRNA-Oct-4沉默胃癌HepG2细胞后, Oct-4的表达与β-catenin、Sox2、Nanog表达均明显下调,但是Wnt5b的表达显著上升。结论 Oct-4在胃癌组织中具有极高的表达,可以作为反映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Oct-4、Wnt5b、β-catenin的动态变化,揭示了Oct-4与Wnt β-catenin在胃癌发展中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1986年9月以来,采用合肥科学仪器厂研制的EGG-IA型胃电图仪,对胃疾患者及正常人进行描记诊断。胃电诊断浅表性胃炎823例、萎缩性胃炎6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6例、胃溃疡15例,胃节律紊乱综合征86例、胃癌36例;正常50名。其中有胃镜对照250例,其符合百分率分别为浅表性胃炎82.7%,萎缩性胃炎82.4%,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0%,胃溃疡83.3%,胃癌83.3%。正常组30名全部符合,余850例  相似文献   

9.
韦佳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300-1300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是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病变部位多在胃窦部,呈弥散性。胃镜检查时,可见胃粘膜水肿、充血、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有灰白或黄色分泌物附着,有时可见局限性糜烂和小的出血点。幽门螺旋杆菌(HP)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笔者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原地区1698例纤维胃镜活检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藏高海拔地区胃炎、胃癌的发病特点及藏、汉民族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统计我院的18年来经纤维胃镜粘膜活检1698例分析,结果:浅表性胃炎1104例;萎缩性胃炎243例,与浅表性胃炎并存者35例,胃癌56例,其中藏族49例,汉族7例,与萎缩性胃炎并存者12例;结论:提示浅一胃炎可发展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部分可引起胃癌的发生,三者之间的病变有一定关系,胃癌检出率藏族明显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11.
李小秋  熊靓  王东海  周育宏 《武警医学》2016,27(10):987-989
 目的 观察武警某部男性青年官兵幽门螺杆菌(H.pylori, Hp)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取2014-06至2015-03间因上消化道疾病在我院内镜室检查的172例青年官兵为研究对象,均经胃镜检查并钳取胃黏膜标本,经Hp培养、分离,采用KB法检测Hp菌株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等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 172例标本共84例Hp培养阳性,阳性率为48.8%,3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15例,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阳性4例,26例糜烂性胃炎Hp阳性12例;41例胃溃疡Hp阳性20例,35例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18例,30例复合性溃疡Hp阳性15例。经比较发现,各疾病种类的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例Hp阳性标本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克拉霉素(31.0%)、甲硝唑(35.7%)、左氧氟沙星(11.9%)、阿莫西林(1.2%)、四环素(1.2%)、呋喃唑酮(0)。结论 青年官兵Hp感染率较高,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低,推荐在Hp根除治疗中首选使用。
  相似文献   

12.
活检胃粘膜中ras、p16、p53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癌相关基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粘膜病变中有无相互作用关系,随机对136例胃镜检查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患者的胃粘知检进行了癌相关基因ras,p16,p53及HP检测。结果显示ras,p16p53在胃癌的阳性表达均高于胃炎和胃溃疡,经统计不处理除ras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HP阳性的胃癌中,ras和p53阳性表达均高于胃炎和胃溃疡,而p16的阳性表达则低于胃炎;  相似文献   

13.
胃蛋白酶原免疫放射分析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清胃蛋白酶原 (PG)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分泌及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 ,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1 ,2 ] 。笔者用免疫放射分析技术 (IRMA)检测 14 8例胃病患者血清PGⅠ及PGⅡ水平 ,以探讨PGⅠ PGⅡ水平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1月本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14 8例 ,男 79例 ,女 6 9例 ,年龄 31~ 75 (平均 4 3)岁 ,其中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4 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39例、胃癌 (GCa) 6 2例。胃癌中低分…  相似文献   

14.
胃黏膜端粒酶活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揭示端粒酶活化和细胞凋亡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4例慢性胃炎及胃癌患者,其中慢性胃炎伴萎缩者16例,伴肠上皮化生者15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者14例,胃癌19例。采用SP法检测hTERT蛋白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hTERT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5.0%、46.7%、64.4%和78.9%,呈递增趋势,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1.54±2.28、17.05±2.88、7.41±1.32和5.03±2.23,呈递减趋势,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TERT蛋白阳性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8.45%±5.30%,显著低于hTERT蛋白阴性患者(11.86%±4.24%,P<0.05)。结论胃癌前病变至胃癌的演化过程中,端粒酶激活并诱导细胞凋亡异常,二者同时存在,破坏了胃黏膜上皮的稳定性,这可能是胃黏膜细胞癌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胃得治胶囊治疗慢性胃炎28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胃得治胶囊 (云南佑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与传统疗法对照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 97例 ,年龄 2 7~ 82岁 ,平均 4 1 6岁 ;慢性萎缩性胃炎 187例 ,年龄 32~ 72岁 ,平均 4 3 9岁。1 2 诊断 依据患者上腹痛、反酸、嗳气、胃胀等症状 ,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1 3 治疗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 97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4 9例 (口服胃得治胶囊 ,2粒 /次 ,3次 /d) ,对照组 5 0例(采取传统疗法…  相似文献   

16.
东星  王晶  聂玉辉 《武警医学》2020,31(7):601-604
 目的 研究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和分化簇13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33,CD13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25例大肠腺瘤和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ALDH1和CD13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ALDH1及CD133的表达率(78.3%,75.0%)明显高于大肠腺瘤(54.5%,48.0%)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15.0%,10.0%),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LDH1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0.05) ,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P<0.05)。CD133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 (P<0.05)。ALDH1和CD13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P<0.05)。ALDH1及CD133表达阳性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低于表达阴性者 (P<0.05)。结论 ALDH1及CD133表达升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有可能作为判定大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直线加速器X线照射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经典Wnt通路中关键信号蛋白的影响。方法 人肺成纤维细胞分为照射组和正常对照组,照射组经直线加速器X线5 Gy照射24 h后,Western blot检测两组成纤维细胞胞核内β-catenin蛋白表达,Real time PCR检测成纤维细胞胞核内β-catenin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WISP-1蛋白表达。结果 照射组人肺成纤维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WISP-1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637±88)vs(387±58),P<0.05]。结论 直线加速器X线照射可诱导人肺成纤维细胞经典Wnt通路活化,促进肺纤维化的形成,可能为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和4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其胃蛋白酶原Ⅰ( PGⅠ)、胃蛋白酶原Ⅱ( PGⅡ)和PGⅠ/PGⅡ并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Ⅰ、PGⅠ/PGⅡ低于健康人群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人群、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GⅠ和PGⅠ/PGⅡ是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重要指标,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胃疾患时急性时相血浆蛋白腔分泌及肿瘤坏死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用ICS-Ⅱ免疫化学系统检测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结果 在胃液中发现数量不等的C反应蛋白(CRP)、α_1抗胰蛋白酶(α_1AT)、α_1酸性糖蛋白(α_1AG)、补体_3(C_3)和补体_4(C_4)等急性时相血浆蛋白(APPs),证明这些蛋白向胃腔内分泌——腔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显著升高(P<0.01),胃癌又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升高(P<0.01),胃癌术后APPs明显下降(P<0.01)。结论 APP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这些疾病的鉴别也有一定价值。胃癌患者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后可刺激Ⅰ型APP表达,使CRP、α_1AG、C_3和C_4显著升高,但对Ⅱ型APP却有抑制作用,导致α_1AT下降。这对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田南  屈亚威  刘海峰 《武警医学》2015,(4):347-349,352
目的研究CD34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CD34的表达,对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进行计数,研究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CD34表达情况,以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CD34的阳性反应物质呈棕黄色细颗粒状,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条索状、分枝状及不规则形状。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微血管密度值分别为11.15±2.36、14.68±3.78、22.18±4.12、39.38±10.43、57.54±12.57。上皮内瘤变与胃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值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P<0.05)。CD34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CD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胃癌前病变,CD34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及胃癌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提示CD34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有望成为胃癌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