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发展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是指在X线透视的引导下,经椎弓根放置球囊,通过球囊扩张来复位被压缩椎体,再向骨折的椎体中注入骨水泥,达到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从而治愈疾病的目的。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我院对72例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共86个椎体行经单侧椎  相似文献   

2.
背景: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效果,是目前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各种各样的经椎弓根引导置入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导航等,均存在一定的失误率,误置会导致严重后果。目的: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在椎弓根标准轴位透视引导下置入导针,以期为临床探索一种精准度更高、操作更为简便的经椎弓根穿刺或置入方法。方法:取6具干燥腰椎体标本(L1~L5),置针前用CT扫描并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中心轴线与椎体自身矢状面的夹角α,以及它与椎体上终板前后缘连线所在平面的夹角β。术中C臂机透视确定腰椎骨标准正位像后,依据α与β角度将其向目标侧椎弓根旋转,进行椎弓根标准轴位投照,遥操作机器人,令导针沿椎弓根近圆环状投影的中心置入。置针后摄椎体侧位像、轴位像观察导针的位置,并行CT扫描测量针道α及β角。结果与结论:60个椎弓根均成功置入导针,置针后椎体X射线侧位像、轴位像及CT扫描横断面图像显示导针位于椎弓根中心,均未见导针接触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提示椎弓根标准轴位投照引导下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置针,是一种精准度高、可靠安全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并能减少或避免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证明经皮椎体成形是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具体的椎弓根入路方案研究尚少,采用单侧还是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来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目前尚有争议。目的:比较单侧及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118例随访时间大于1年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单侧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方案治疗,每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后凸侧凸Cobb角矫正度数、椎体平均高度变化、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34%)比双侧组(37%)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01 > 0.05)。两组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侧凸Cobb角矫正度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治疗前或治疗后1年椎体平均高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1年椎体平均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两组间治疗前或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1年目测类比疼痛评分、OD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单侧组骨水泥注入量比双侧组低(P=0.001 < 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比双侧组短(P=0.000 < 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提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单侧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均有满意的止痛和修复效果,尤其是单侧入路具有水泥注入量少、渗漏率低、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经椎弓根植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对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5具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标本(T9-L4),CT检查无明显骨质破坏,骨密度检查证实为骨质疏松标本.随机选取20个椎体,用材料试验机压缩加载,压缩椎体高度25%,制造椎体压缩骨折,获得椎体原始最大载荷及刚度数据.对骨折椎体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再测试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及刚度.结果椎体原始最大载荷及刚度分别为(1343.5±428.7)N和(1090.3±429.2)N/mm;压缩骨折经椎弓根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及刚度分别为0276.1±274.6)N和(366.1±102.7)N/mm.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与原始最大载荷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椎体原始刚度大于植骨后刚度(P<0.05).结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恢复骨质疏松骨折椎体的最大抗压强度,但不能恢复其刚度,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强化骨折椎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和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常引起局部的后凸畸形,多数患者存在胸背部疼痛,少数伴有脊髓神经压迫症状,若保守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常需手术矫形治疗。目前普遍观点认为,超过45°的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术难以达到理想的矫形效果。当椎体压缩明显而前柱骨质较少无法发挥铰链作用时,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  相似文献   

6.
背景:理想的胸腰段骨折复位需要准确的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应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基本以椎体或附件本身的解剖结构设计某一平面作为参考,精确程度不一。 目的:选择棘突连线作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的参照并给出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49例正常胸腰段和21例胸腰段骨折(无棘突骨折)MRI片测量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相应棘突连线的夹角,两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正常胸腰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基本为90°,在L4处为82°左右,而椎体骨折后所测角度差别不大。结果提示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如果保持椎弓根螺钉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为90°,L4为80°左右,基本能够保证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将棘突连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参考解剖标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常用的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增强剂可达到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止痛的目的,但其组织相容性差,无生物降解性,容易造成使临近椎间盘或椎体发生变性、甚至骨折。 目的:观察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7-12/2010-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手术前后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检测。 结果与结论:术后病椎前缘椎体平均高度较术前平均高度恢复(3.38±1.44) mm (P < 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平均恢复(7.63±2.52)° (P < 0.05),后凸矫正率为(38.90±11.28)%。术后3d及3周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说明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有效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 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 < 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其手术入路有经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两种手术入路存在各自优缺点。目的:探讨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83例,分别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双侧入路组208例)或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单侧入路组175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目测类比评分并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填充量、X射线照射次数、椎体后凸Cobb角度、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中间高度、骨水泥渗漏率及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25-98个月(平均43.3个月)的随访。(1)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中X射线曝光次数均明显少于双侧入路组(P <0.05)。(2)单侧及双侧入路组组内目测类比评分、ODI功能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度、椎...  相似文献   

10.
选择腰椎椎弓根螺钉长度的放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在腰椎侧位片及CT片上推算椎弓根螺钉长度的方法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在 3 0个腰椎骨标本上用 1mm软钢丝在椎弓根最狭窄处缠绕 ,按人字嵴进钉方法打入椎弓根直钢丝 ,拍正侧位片、横断面片及椎弓根CT扫描 ,分别在标本、CT及侧位片上测量椎弓根螺钉长度 ,三组数据比较。结果 :腰椎侧位片上测量的自关节突关节间隙下缘至椎体前缘距离乘以 0 .83即是螺钉长度 ,椎弓根CT扫描测量其长度更为准确。结论 :正常拍照条件下 ,用腰椎侧位片和椎弓根CT片可准确地推算螺钉长度 ,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全新设计的镍钛记忆合金椎体复位器用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成人新鲜冷冻尸体标本,制成实验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单位模型后分成对照组、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组(PKP组)及经皮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椎体复位器术组(镍钛复位器组)。分别在手术操作前后测量椎体高度,比较两种不同术式对压缩椎体复位程度的影响;以对照组为测量基值,分别测量两种手术后椎体标本的峰值载荷并加以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手术组均能显著地复位塌陷的椎体终板,PKP组和镍钛复位器组的椎体高度分别从术前的(2.01±0.21)和(2.00±0.18)cm复位至术后的(2.27±0.18)和(2.31±0.17)cm。PKP组和镍钛复位器组的椎体峰值载荷分别为(2 880.75±126.17)和(2 888.00±144.69)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 017.17±163.71)N,但两种术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镍钛记忆合金椎体复位器能有效地复位塌陷的椎体终板,并保持足够的即刻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减少椎体后凸成形术时因使用骨水泥所带来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徒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4例,随机分为机器人辅助组(RA组)和传统透视下徒手组(TF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透视时间、内倾角、骨水泥注射量等手术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RA组与TF组比较,手术时间短[(40.16±4.26)min vs.(52.75±6.64)min],术中透视次数少[(8.83±1.19)次vs.(18.92±1.78)次]、透视时间短[(10.74±1.15)s vs.(23.28±1.85)s]、内倾角更大[(21.79±1.65)°vs.(17.30±1.87)°],骨水泥注射量更少[(3.68±0.97)mL vs.(4.78±1.11)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bb角及椎体中线高度无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椎体后凸成形术相较于传统透视下徒手操作有着更高的精准性及安全性,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建华  廖中亚  胡伟  宋财  赵辉 《解剖与临床》2007,12(1):40-41,45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C臂X线透视监控下,以骨水泥为充填材料,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10例12椎、经皮后凸成形术(PKP)5例8椎.结果:随访2~14个月,10例疼痛完全缓解,4例疼痛部分缓解,1例无效.有效率93.3%.术中穿刺针穿透椎体前壁1例,髓泥渗漏3例,均未产生严重后果.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但要把握好确认"疼痛椎"、准确穿刺、注射骨水泥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局麻下行PKP技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患者28例34个椎体,术后进行AVS、ODI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3~48个月﹙平均24.6个月﹚随访。23例术后腰背部疼痛消失,5例疼痛明显减轻,VAS由8.3±2.3减少到2.5±1.8,ODI评分由﹙76.5±13﹚%减少至﹙23.5±8﹚%,与手术前有显著性改善﹙0.001﹚。术后X线片及CT提示伤椎内骨水泥填充部位满意,无硬脊膜受压表现。测量X光片术前单椎体后突成角为平均23±8°,术后平均13±5°,改善角度平均10±3°。椎体高度术前平均1.3±0.6cm,术后平均2.1±0.7cm,高度增加平均0.8±0.3cm。手术前后后突角度及椎体高度的恢复均有显著性差异﹙0.001﹚。结论 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是一种脊柱微创技术,适应于手术耐受性差的老年人,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用于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良好,但在手术时机、麻醉方式、手术入路及方式等方面存在多种选择,并各有利弊。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手法复位联合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优势。 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回顾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3例,新方法组32例在全身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再行单侧椎弓根穿刺,单侧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常规方法组21例采用常规的经皮椎体成形操作治疗。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3-1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目测类比评分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常规方法组相比,新方法组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及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降低(P < 0.01)。结果证实,新方法综合了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的优势、单侧与双侧穿刺的优势,穿刺过程更安全,矫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及生理曲度更好,同时骨水泥渗漏的危险性减少,骨水泥的形态分布更理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局麻下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后突成形术治疗各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9月~2010年5月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治疗各种脊椎压缩性骨折121例共145椎,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椎体转移性肿瘤等。所有手术均为局部麻醉、单侧椎弓根入路、术中监测生命体征、下肢感觉运动状况以及椎体复位、骨水泥弥散情况。评估术前、术后患者疼痛改善程度。结果 1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8小时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椎体前缘的高度恢复幅度平均为4±1.1m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从术前平均7.8分改善为术后平均3.2分(〈0.05)。结论局麻下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后突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背景: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因其穿刺及复位困难,被认为是椎体成形及后凸成型的相对禁忌证。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后的椎体复位。 方法:重度椎体压缩骨折30例(42椎),患椎压缩程度为75%-83%。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体位复位结合局部使用球囊扩张,复位满意后注入骨水泥。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治疗前(0.48±0.17) cm、(0.83±0.23) cm和(2.44±0.33) cm,增至术中(0.71±0.22) cm、(1.21±0.25) cm和(2.44±0.33) cm,治疗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结果说明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对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附着在骨折断端,尽管起到了即刻固定骨折的作用,但也妨碍了纤维组织再生及新骨的形成,从长远角度来说是不利于非骨质疏松骨折愈合。 目的:分析骨密度测定对中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手术方式及植入物选择的指导意义。 方法:选择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根据腰椎L2~4骨密度值测定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非骨质疏松组行椎弓根钉置入复位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3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非骨质疏松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治疗后随访20~28个月,骨质疏松组2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非骨质疏松组内固定物取出后未出现椎体高度丢失、局部后凸角度增大等情况。骨质疏松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3 d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 < 0.05);两组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较治疗前恢复显著(P < 0.05),非骨质疏松组较骨质疏松组更明显(P < 0.05)。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内固定均是中老年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和植入物,疗效会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存在差异。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或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随访期间定期摄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和后凸角度变化,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判断腰背痛的缓解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生活质量,共随访12~36个月,平均26.3个月。 结果与结论: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及穿刺时透视次数均低于双侧组(P < 0.05)。穿刺前后两组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椎体前缘、中部和后缘高度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单侧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双侧穿刺的疗效相当,且放射暴露和骨水泥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20.
背景:“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以克服传统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后“空壳样”椎体这一缺点,弥补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不足,并对伤椎本身畸形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恢复其承载能力及维持其稳定性。但二者疗效那个更好呢? 目的:比较“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分别采用“支柱块”植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对手术时间、失血量、24 h目测类比评分、7 d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支柱块”置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患者经皮穿刺均获成功。”支柱块”置入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显著减少,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失血量稍多、24 h目测类比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伤椎前缘高度、7 d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支柱块”置入未出现不良反应,椎体成形组有骨水泥渗漏现象但均无神经症状。说明“支柱块”置入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