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瑞尔氏黑变病李×,女,50岁。1986年3月9日诊。两年来,患者面部渐成褐灰色。西医皮肤科诊断为瑞尔氏黑变病。刻诊:面部有弥漫性灰褐色沉着斑,以额、颞、耳前后等区域为显著,颜面中央部位的色素沉着较少,皮损处未见炎症表现。舌质淡  相似文献   

2.
综合疗法治疗瑞尔氏黑变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武杰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0):462-462
瑞尔氏黑变病 (Riehl) ,是一种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面、颈、四肢暴露处有明显的斑状或网状色素沉着 ,颜色由青灰色到暗褐色 ,大多数患者伴明显的毛囊角化及全身症状。笔者自 1996年 12月以来 ,诊治14例 ,采用内服中药 ,配合川芎提取液超声波导入及中药面膜法治疗 Riehl黑变病 ,取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4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 2例 ,女 12例 ;年龄最小 2 4岁 ,最大 4 7岁 ,平均 38.2岁。 14例中均有接触过或用过煤焦油的衍生物 (化妆品中的某些成份 ,或在油田、发电厂工作 ) ,同时有过长时间皮肤暴露于日光的病史。皮…  相似文献   

3.
王莹  肖莉  胡凯 《河南中医》2011,31(8):943-943
邓某,女,38岁,2009年10月12日因"颈部皮肤色素沉着2 a"就诊。2 a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颈部两侧出现散在淡褐色斑,无任何不适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内分泌及性激素均正常,当时因工作繁忙并未引起重视,后皮损稍有蔓延,2月前颈部散在淡褐色斑呈网状分布,面积迅速扩大,部分呈黑灰色,在当地某医院诊断为"瑞尔氏黑变病",给予口服维生  相似文献   

4.
醒脾逐霾汤治疗瑞尔黑变病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关荣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11):498-498
醒脾逐霾汤治疗瑞尔黑变病110例323006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张关荣瑞尔黑变病是面部色素沉着病。发病率高,且以中年妇女多见。临床表现为面部有晦黯色点片状皮损,面色萎黄,伴有纳果少饥、头昏乏力、大便次数频繁等。近年来,笔者自拟醒牌通霾汤治疗本病1...  相似文献   

5.
中医辨证治愈瑞尔氏黑变病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艾儒棣教授辨证治愈瑞尔氏黑变病1例,艾教授在治疗时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阴为主要治法;同时创造性的从“肾阳”入手,温补肾阳;并重视“血瘀”病机,治疗始终不离活血化瘀之药,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某,女,37岁。1983年9月23日初诊。患者于1982年6月发现耳前皮肤为淡灰色,嗣后病变逐渐发展到面部、前臂及手背,色泽亦有加深。迭经省市四所医院检查,均诊断为瑞尔氏黑变病,谓其病因不明,无有效疗法。遂转来中医门诊。患者曾生育四胎,体形较瘦,常有头晕、耳鸣、肢体疲软、手脚心热、夜寐口干,不欲多饮,月经期  相似文献   

7.
正孔繁林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主任中医师,山西省首批名老中医,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工作50余年,精于奇难杂症的治疗。笔者有幸跟随孔繁林教授抄方学习,兹举其临床验案1例介绍如下。患者,女,45岁,2017年4月3日初诊。主诉:面部黧黑斑9个月。患者长期抑郁,2016年7月发现环口唇皮肤颜色晦暗,逐渐发展至前额、两侧面颊、颈部及腹部,色泽逐渐加深,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瑞尔氏黑变病,因无特效药物未予药物干预。刻下症:面部、颈部  相似文献   

8.
Riehl氏黑变病是色素增多性皮肤病的一种,属于祖国医学“黧黑(皮千)黯”的范畴。本病国内报道不多,刘氏等曾对10例Riehl氏黑变病的病因、诊断、治疗作过探讨,疗效不甚满意。我们从1974年以来,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运用针刺、中药针剂穴位注射方法,治疗本病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笔者运用经络学说治疗皮肤病,屡收良效。现举验案,以资佐证。一、瑞尔氏黑变病仇某,女,36岁,1988年4月5日初诊。面部出现黑斑。延已2年余,开始为淡褐斑,逐渐加深。有轻微痒感,用3%氢醌霜外擦时消时长,予中药祛风活血化斑治疗,其效不显。伴月经不调。午后颧红潮热,夜寐多梦。检查:双侧耳周皮肤见边缘模糊的深褐色斑块,间有局限性毛细血管扩张,上有少许糖状鳞屑及毛囊角化  相似文献   

10.
患者黄××,女,25岁,工人,1983年9月28日初诊。自述5年前无何诱因左颈侧出现小片浅灰黑色斑,近年黑斑颜色逐渐加深、扩大。现黑斑大如手掌,点网状,边界不清,似尘垢煤烟,伴心烦失眠,耳鸣,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数。中医诊为黧黑斑。乃肝肾不足,阴虚肾色外露所致。西医诊为瑞尔氏黑变病。治宜滋肾养肝除斑。方用六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刘明 《科学养生》2009,(1):56-56
“三鹿奶粉”造就了一堆结石婴儿,这才让很多人知道有个东西叫三聚氰胺。据报载,这种东西早些年曾引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关注,起因是一些宠物主人发现宠物进食某种食物后就死亡了,于是将该商家告到法院。经过周密调查与化验,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出于某种原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外宣布,该物微毒,  相似文献   

13.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20.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