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6.6岁,病程5h~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胀不适、贫血、体重下降等。发生部位:空肠12例,回肠5例,空回肠多原发性1例。B超检查13例提示腹腔肿块,其中10例提示来源于肠道,3例不能提示来源。CT增强及血管三维成像均发现肿瘤或转移病灶,其中15例定位于肠道肿瘤(83.3%)。手术后获得0.5~6年的随访,复发3例,2例广泛转移死亡。结论:空回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对诊断有帮助,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是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12例,回肠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部不适、贫血等。术前确诊14例。本组均手术治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小肠部分切除18例,小肠部分切除加肝部分切除2例。术后复发3例,1例腹腔广泛转移,1例局部复发并肝转移,再次行复发灶及肝转移灶切除,1例术后1.2年死亡,1例术后3年,仍存活。 结论: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空回肠肿瘤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容易误诊,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肠间质瘤1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我院2001年1月~2004年5月收治的11例GIST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57~79岁,平均66.5岁。临床表现:腹痛合并腹块2例,单纯腹痛1例,单纯腹块3例,消化道出血2例,大便习惯改变1例。术前11例均行B超和CT检查仅1例未发现肿块,10例提示占位,1例行胃镜检查提示胃腔占位,未见溃疡。1例行肠镜检查提示盲肠占位,亦未见溃疡。病理诊断:胃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5例,结肠间质瘤2例,所有肿瘤均为单发,直径3~15cm,免疫组化提示CD117和CD34…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16例(59.3%),其中腹痛伴消化道出血者7例;腹痛13例(48.1%),其中上腹部疼痛者6例;以腹部肿块就诊者5例(18.5%)。25例行胃镜检查,确诊为间质瘤2例,发现病变部位22例。2例伴消化道大出血者急诊数字式减法血管造影(DSA)发现病变部位。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2例、交界性13例、恶性2例;良性间质瘤核分裂像和肿瘤直径均显著小于交界性和恶性者(P<0.05)。本组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除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术后20个月腹壁切口复发外,其余20例均无肿瘤转移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CT平扫探查发现所有患者肿块均为单发,79例良性肿块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21例恶性肿块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坏死区,呈分叶状.双期增强扫描见肿块腔内侧大小不一的溃疡,其中7例恶性间质瘤的溃疡程度大而深;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病变发生在胃部56例,十二指肠26例,小肠10例,结肠及直肠6例,肠系膜2例.术中标本的病理学检测发现由梭形瘤细胞形成的细胞团巢是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排列.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术中及术后均无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5.2 d.随访期6~24个月,其中5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均死于肝转移;28例复发(28.0%),其中肿瘤类型:交界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16例;复发部位:局部复发16例,腹膜复发12例;再次进行切除手术后随访3个月,均存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可根据其临床表现、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测等明确诊断,早行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部肿瘤4例,小肠肿瘤2例,结肠肿瘤2例,直肠肿瘤1例(其中1例患者同时伴有小肠结肠肿瘤,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间质瘤)。局部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化提示CD117、CD34、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MA、S-100多为阴性。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检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复发的病例应争取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空回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 1993年 10月~ 2 0 0 4年 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 13例空回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结果 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发病至确诊时间 2个月至 7年。剖腹探查确诊 7例 ,腹腔镜腹腔探查确诊 4例 ,术前确诊的仅 2例。随访 2个月至 9年 ,除 1例死于其它疾患外 ,余 12例均健在 ,无空回肠间质瘤复发病例发现。结论 小肠间质瘤预后甚好 ,但本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 ,易致长期延误诊治 ;对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及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避免小肠间质瘤长期延误诊治 ,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4年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理类型:良性2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8例.50.0%(7/14)发生在降部,其中恶性占57.1%(4/7).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肿物(6/14),右上腹隐痛不适(5/14)和乏力、体重下降(3/14),诊断手段为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3/14)、B超(13/14)和CT(9/14).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或位于降部、直径≥5 cm者宜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及较小者宜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 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十二指肠低张造影、B超、CT、EUS确诊,对无远处转移的肿瘤应积极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至2012年收治的3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以腹部隐痛不适表现者7例,肠梗阻表现者8例,腹部包块表现着3例,消化道出血者11例,2例表现为纳差乏力等全身症状;术前行CT检查20例,11例诊断间质瘤,B超诊断9例,未能作出间质瘤诊断,上消化道造影3例,1例做出间质瘤诊断,内镜检查8例,4例做出间质瘤诊断;术后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按照NIH分级:低风险度9例,中风险度5例,高风险度17例.结果 术后随访,复发10例,复发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3年,中位时间18个月,复发后出现肝转移及网膜转移患者7例.结论 小肠间质瘤起病隐匿,缺乏临床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术后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2年收治的2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其次为水平部、球部、升部.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其次为腹痛、饱胀、贫血.诊断方法的选择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超声内镜及CT.22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个月至12年,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70%.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有效的方法,应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巨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4月间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79例GIST患者资料,其中39例为巨大GIST(直径≥10 cm)。结果:39例巨大GIST患者的发病部位分别为胃部14例(35.6%)、消化道外(肠系膜、网膜、腹膜)10例(25.6%)、回肠7例(17.9%)、空肠4例(10.3%)、十二指肠3例(7.7%)、直肠1例(2.6%);与普通GIST(直径10 cm)比较,巨大GIST患者中核分裂像、包膜破损、多发、胃肠道外GIST、术前贫血及并发症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39例患者中,单纯性肿瘤切除8例(20.5%),合并胃肠等器官部分切除30例(76.9%),1例(2.6%)肿瘤未能切除;39例巨大GIST均为高危风险度,32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4例(10.3%)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治疗;术后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8%、79.6%。结论:巨大GIST可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其临床特征表现出较高的危险度,完整肿瘤切除合并胃肠等器官部分切除以及规范的术前与术后靶向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诊疗方法。 方法:收集自2000年5月—2012年4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资料。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见、治疗方法、病理结果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9例中男14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95岁。肿瘤位于球部2例,降部16例,水平部8例,升部3例。首发症状黑便15例,同时呕血及黑便者2例,上腹部胀痛7例,周身乏力2例,无明显症状3例。肿物大小1.5~15.5 cm,平均6.9 cm;1.5~5 cm 19例,5~10cm 7例,10 cm以上3例。术前检查包括CT和/或MRI,胃十二指肠镜,上消化道造影,超声内镜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10例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2例十二指肠球部及胃窦部切除术。10例术后行伊马替尼治疗。Fletcher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险度2例,低度危险11例,中度危险9例,高度危险7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23例,CD117(+)27例。共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6个月,平均54个月,5例复发,其中2例肝转移, 3例局部复发。复发中有2例未行进一步治疗分别于术后30个月和42个月病死。 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大小和部位。如能保证切缘阴性,局限性切除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小肠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贫血、腹部不适、腹痛、呕吐、发热及腹部包块等。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CT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发生于十二指肠3例,回肠7例,空肠4例。良性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瘤体最大径均≤4.0cm,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5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最大径均〉4.0cm,多为腔外生长,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肝脏及肺转移各1例。结论 CT对小肠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瘤体最大径4.0cm为界值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探讨患者各临床因素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1年间诊治的4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发病部位以降部多见。行局部切除(LE)22例,16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SD),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6例,2例患者放弃治疗 (1例死亡,1例失访)。术后随访44例,28例生存,6例死亡,10例失访。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LE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3例为PD术后胰瘘(1例死于术后胰瘘出血性休克,2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35.4±28.7)个月,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T、消化道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该病基本手术方式,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至2013年收治的12例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40~84岁,平均53.33±13.44岁。肿瘤大小在1~5cm之间,平均2.0±1.37cm。其中高危3(25%)例,中危4(33.3%)例,极低危5(41.6%)例。病理核分裂象5/50HP为7例。CD117阳性10(91.67%)例,CD34阳性8(75%)例。目前患者均存活,随访时间27.75±15.21个月,复发4(33.33%)例。结论对肛门直肠间质瘤应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尽量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行胃间质瘤手术切除并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资料,将行腹腔镜手术与行开腹手术肿瘤位置相同的患者作1:1匹配,最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纳入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肿瘤位于近贲门处各5例,胃体小弯侧各12例,胃体(或胃底)各13例,近幽门处各6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切除方式(楔形切除:26例vs.23例;胃部分切除:8例vs.10例)无明显差异(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减少(114 min vs.140 min;90 m L vs.138 m L);平均肛门排气时间、经口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减少(2.6 d vs.3.1 d;4.1 d vs.5.3 d;6.0 d vs.8.3 d);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0.0%vs.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病理指标、复发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且在肿瘤位置相同的条件下,比开腹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经过近20年的研究,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且目前处于一相对成熟的阶段,但仍有很多疑问有待于解决。近年来,在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笔者将简要阐述近些年GIST领域所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