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PTA)加支架植入术(EMS)治疗。所有病例随访6-108个月。结果 扩张前静脉狭窄段内径0-6mm(平均3mm),肝静脉内径2mm。扩张并置放血管内支架后,腔静脉、肝静脉内径分别为18—20mm和8mm。扩张前下腔静脉至右房压力差为18-35cmH20(1.76-3.43Da),平均20.3cmH20(1.989kPa),扩张后压差消失,119例手术顺利,1例左肝静脉轻度损伤。术后96例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19例明显改善。120例(100%)获1-108(平均67.35)个月随访,其中门5例在随访期间血管内支架形态良好,支架内血流通畅;3例在术后8,11,16个月发生腔静脉再阻塞,经二次PTA EMS治愈;2例于术后2—3个月发生3支肝静脉再阻塞,转为外科手术。结论 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是非长段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联合分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经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136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球囊扩张,其中53例行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31例因肝静脉闭塞,在介入治疗术后1周再行分流术,对治疗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腔内治疗后,本组患者的下腔静脉压均明显降低(P<0.01),下腔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右房压均明显增加(P<0.01)。13例患者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分流术后有3例出现胰腺炎,1例术后第10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下腔静脉及分流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在介入治疗术后第3天起肿大的肝脾开始缩小(以锁骨中线与肋缘下交点至肝脏或脾脏远端的距离计),肿大的肝脏缩小2~7 cm(平均5.5 cm),肿大的脾脏缩小3~8 cm(平均5.8 cm),术后腹水消失时间为3~60 d(平均14 d)。1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个月至15年(平均3年),1例患者于2年后支架远心端出现狭窄,1例患者1年后肝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支架术后3年合并肝癌,1例患者1年后合并丙肝死亡,6例不孕症患者1年后5例得子。所有患者术后下腔静脉通畅,支架无移位,分流血管无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布-加综合征简便、安全,疗效较好,对肝静脉全部闭塞者需加行门体分流术。该方法为治疗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或短段闭塞合并肝静脉闭塞的布-加综合征提供了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球囊扩张下腔静脉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40例。40例中男18例,女22例。病程1~24年。病理类型为膜性下腔静脉阻塞(37例)和短节段性下腔静脉阻塞(3例)。本组病例总扩张成功率为92.5%(37/40)。1例因肺梗塞而死亡;5例下腔静脉侧壁被穿刺导丝刺穿,后者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随访3至38个月,2例症状复发并再次接受手术治疗。作者指出,球囊导管扩张下腔静脉成形适应于布-加综合征的某些病理类型,如膜性下腔静脉阻塞和短节段性下腔静脉阻塞,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若B超或/和下腔静脉造影显示下腔静脉内有血栓者,则为球囊扩张成形术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肝静脉阻塞型BCS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颈静脉、股静脉或经皮经肝联合下腔静脉途径开通肝静脉,行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若肝静脉无法介入则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观察肝静脉压力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评估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7月.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 W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66例患者成功行介入治疗,经颈静脉43例,股静脉14例,经皮经肝穿刺9例;单纯球囊扩张术41例,球囊扩张术+溶栓治疗14例,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6例,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支架置入术5例.61例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其他5例症状部分缓解.B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压力分别为(47±9)cmH2O(1 cmH2O =0.098 kPa)和(23±7)cmH2O,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入院时腹腔积液有66例,治疗后减少至1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38,P<0.05).66例成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6~ 24个月).随访期间10例患者再次出现BCS相关症状,7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其余3例治疗失败.BCS患者首次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7.0%、92.2%、76.4%;再次介入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8.4%、98.4%、92.3%.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患者首次介入后无症状生存率为90.2%;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患者为71.4%;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患者为83.3%;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支架置入术患者为80.0%.BCS患者行不同介入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P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布加综合征手术治疗的基本术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94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4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布加综合征手术治疗的基本术式及治疗效果。结果 1024例患者中,行外科手术116例,行介入手术908例;行下腔静脉单纯球囊扩张术265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464例,行肝静脉开通术97例,行经右心房-股静脉联合破膜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52例,行肠-腔静脉分流术7例,行根治性矫正术20例,行下腔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45例,行腔-肠-房联合转流术6例,行腔-肠-颈联合转流术9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30例,行肠-房转流术29例。术后获访902例,随访时间为1d-19年,平均13年。严格、灵活地应用各种术式治疗布加综合征为患者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布加综合征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其治疗应当根据不同的病因或病理类型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与分型有助于我们制定安全、合理及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Budd Chiari综合征 (BCS)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合并肝静脉阻塞及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方法 本组 1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长 2~ 5cm ,其中 8例肝静脉闭塞 ,5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开通术应用房间隔穿刺针。闭塞肝静脉开通术应用RUPS 10 0肝穿装置。用 0 5~ 1 0cm球囊扩张 ,下腔静脉开通后用 1 0~ 2 0cm球囊扩张后放入金属内支架。术后抗凝治疗 3个月。结果  13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 (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患者肝脾缩小 ,腹水吸收。随访 3~ 2 6个月未见复发及消化道出血。结论 下腔静脉闭塞有血栓形成 ,必须在下腔静脉开通前用药物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开通后放内支架要避开副肝静脉开口。肝静脉开通成形术应放在BCS介入治疗的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行经皮穿刺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14例,其中3倒置入血管内支架。狭窄段管腔扩张前0~8mm(平均为3.5mm),扩张后恢复至12~20mm(平均17mm)。扩张前下腔静脉至右房收缩压差为0.3~5.5kPa,扩张后压差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布-加氏综合征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9例合并布-加氏综合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结果 9例患者中8例行肝癌切除治疗联合下腔静脉破膜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1例既往2年前行BCS介入治疗后再发HCC行肿瘤切除,术后下肢水肿消失,曲张静脉好转,溃疡愈合,随访至今,无一例死亡,6例下腔静脉通畅,1例患者术后半年出现下腔静脉再次闭锁,行第二次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1例术后12月肿瘤复发行TACE治疗。结论有效缓解症状,延长病人生存期,是临床治疗的理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肝静脉流出道狭窄是肝移植术后较为罕见的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中发生率为2%~4%。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2例接受右肝活体肝移植的患者术后出现肝静脉流出道狭窄,接受保守治疗或介入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术后疗效显示:保守治疗肝静脉流出道狭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介入肝静脉造影、球囊扩张以及金属支架置入能有效诊断和治疗肝静脉流出道狭窄。  相似文献   

10.
<正> 布-加综合征是由下腔静脉狭窄闭塞、或者是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我科自1994年11月开展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它是经皮穿刺进入血管、注入造影剂,在x线透视下行球囊扩张将支架置入,使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血流通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34例布加综合征二维超声及血流声像图特点。结果 34例布加综合征中,直接征象显示下腔静脉膈膜型狭窄7例(20.6%),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隧道型狭窄或闭塞18例(52.9%),下腔静脉内血栓或肿瘤4例(11.8%),外压型布加综合征5例(14.7%),均在超声下得到很好的显示;而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肝硬化和肝静脉间交通支,发生率分别为76.5%(26例)和91.2%(3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明确显示布加综合征受累血管病变部位、范围、类型,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而间接征象的出现可为诊断提供辅助证据。  相似文献   

12.
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 355 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Budd Chiari综合征(BC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355例BCS患者均行下腔静脉造影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根据不同病变类型分别采用经皮球囊导管下腔静脉扩张成型术(PTA)或/和内支架(stent)置入术,经皮肝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PTRD),经颈内静脉或下腔静脉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经皮肝或下腔静脉副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结果 经皮球囊导管下腔静脉扩张成型术成功率96.0%(240/250 ),复发率10.0 %(24/240);经皮肝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成功率91.4%(32/35 );经颈内静脉或下腔静脉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成功率90.0%(18/20);经皮肝或下腔静脉副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成功率100%(10/10);同时行经皮球囊导管下腔静脉扩张成型术和经皮肝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30例,成功率93.3%(28/30 );经皮肝副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及下腔静脉球囊导管下腔静脉扩张成型术(PTA)或/和内支架(stent)置入术10 例,成功率90.0%(9/10 )。严重并发症10 例,占 2.8%(10/355)。结论 介入治疗对某些类型Budd Chiari综合征患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Primary Budd-Chiari syndrome (BCS) is a rare form of hepatic 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 at the suprahepatic inferior vena cava (IVC), the hepatic veins, or both. We assessed our 4-year experie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BCS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our methods of care. METHODS: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 non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nducted in three teaching hospitals. Among 28 primary BCS patients, 9 remained in medical treatment only, and 19 who failed to respond to medical treatment received additional endovascular (n = 17) or surgical therapy (n = 2). Nine underwent IVC balloon angioplasty alone, 6 had angioplasty plus stents, and 2 had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s (TIPS) for hepatic vein lesions. One patient had a mesoatrial bypass; another had liver transplantation. Immediate response to the therapy was assessed with angiography and ultrasonography based on anatomic and/or hemodynamic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the lesion. Subsequent assess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status was made with periodic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evaluation (eg, ultrasonography, liver biopsy). RESULTS: Twenty-six patients had had IVC stenosis or occlusion by focal or segmental lesion. Two patients had hepatic vein outlet obstruction.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coagulopathy as the pathogenesis; all were related to 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 the vena cava. Excellent immediate response to the endovascular therapy and subsequent relief of portal hypertension were achieved in 14 patients. Four patients had restenosis or progression of the residual lesion within 2 years; three responded to repeated stenting. Primary patency was 76.5%, and primary assisted patency was 94.1%. Two patients with TIPS and two with surgical therapy maintained excellent results. The medical treatment remained effective only in a limited group of 6 (21.4%) of the 28 patients. CONCLUSIONS: In BCS, both endovascular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s provide excellent results and potentially halt liver parenchymal deterioration caused by portal hypertens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mains the ultimate solution for advanced liver failure.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多种并发症的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的分析肝移植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并进行介入治疗的82例患者,胆管病变62例;肝动脉病变8例;下腔静脉病变13例;肝静脉狭窄7例;门静脉病变9例。胆管并发症采用经T管置入引流管、经皮肝穿刺胆管行胆汁引流或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成形术或(和)金属支架植入术处理血管狭窄的患者;局部溶栓治疗用于术后血管内血栓形成的病例。结果在胆管并发症患者中,41例经T管置入引流管,34例行经皮穿刺胆汁引流(PTBD),球囊扩张胆道成形术9例。3例肝动脉狭窄的患者接受了球囊扩张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1例肝动脉形成血栓者行插管溶栓,效果良好。9例下腔静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1例接受了球囊扩张成形术。5例肝静脉狭窄患者接受了球囊扩张成形术或支架治疗。门静脉狭窄患者中6例接受支架治疗,1例门脉血栓形成行局部溶栓,治疗不满意。结论介入治疗是处理肝移植术后胆管和血管并发症不可或缺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短段病变型布-加氏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布-加氏综合征的下腔静脉短段闭塞及肝静脉主干病变根治性切除的优缺点、术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下腔静脉闭塞或狭窄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42例,肝静脉主干闭塞段切除、肝静脉流出道成形、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10例,肝静脉主干闭塞段切除、肝静脉-右心房吻合3例,经皮肝穿肝或副肝静脉破膜、扩张10例。结果 1例死于并发症,随访58例,平均30个月,介入复发3例,手术复发1例。结论 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治疗布-加氏综合征,能根治病变、符合正常解剖生理、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肝静脉阻塞型BCS的临床资料.分别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或支架植入术+脾肾静脉分流术;经股静脉或颈静脉入路肝静脉成形术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联合颈静脉和/或股静脉入路肝静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结果 2例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时未发现主肝静脉而放弃治疗,其余病例均成功行肝静脉成形和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扩张成形前后测肝静脉压力由术前(43±8)cm H_2O降至术后(16±4)cm H_2O(t=21.23,P<0.01).术后1周原有症状明显缓解,腹水消失,腹胀减轻,胸腹壁曲张静脉塌陷.围手术期发生2例穿刺针道出血,经剖腹止血后痊愈.本组随访25例,随访率78.1%.随访时间5~65个月,平均(26.0±2.0)个月.无支架移位及肝静脉再狭窄或闭塞,胸腹擘曲张静脉消失,食道造影见食道静脉曲张明显减轻.本组无肺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 腔内治疗肝静脉阻塞型BCS方法简便、微创、有效,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滤器引起的下腔静脉闭塞是一种罕见但可以致命的严重并发症,本文目的是报告1例下腔静脉滤器术后闭塞合并左肢体急性血栓形成及右髂静脉慢性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 患者46岁,男性,因“左大腿进行性胀痛3天”入院,彩超和CT静脉成像(CTV)所示下腔静脉可见金属支架影及下腔静脉、双侧髂总静脉、左侧髂内、外静脉、左侧股静脉、左侧腘静脉、胫前、胫后、腓总静脉广泛血栓形成。随后行腔内治疗手术:经导丝穿刺后置入球囊扩张并在静脉闭塞处植入支架,下腔静脉回流不畅处使用双侧髂外静脉植入球囊对吻扩张后再植入支架。术后常规服用抗凝药至少3个月。结果 术后患者腹痛及消化道不适感消失,左大腿肿胀逐渐消失如常。1月及3月常规复查显示下肢深静脉通畅,支架内无血栓形成。结论 针对滤器引起的血栓性下腔静脉闭塞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复杂病例,腔内治疗有效及安全。开通双侧髂静脉后的球囊对吻扩张下腔静脉,以及放置支架后球囊扩张,展现了腔内治疗的灵活性,为后续腔内治疗的术式变化以及相应的复杂病例治疗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根治术后复发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3年9月15例BCS根治术后复发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5例患者,年龄30~68岁,平均46.4岁;共行18例次介入治疗(1例3次,1例2次),其中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10例次,置管溶栓后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5例次,下腔静脉、肝静脉及副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2例次,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并下腔静脉支架植入1例次。围手术期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心包填塞等并发症 。15例患者随访12~106个月,平均41.9个月,13例未出现复发症状及体征,1例肝静脉闭塞在外院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1例下腔静脉再次闭塞保守治疗。 结论:对于BCS根治术后复发患者,选择及时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改善累积通畅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机对19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的布-加综合征于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采用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内段血管的形态结构。结果 CTA清晰显示下腔静脉肝静脉阻塞的部位及侧支循环血管。根据梗阻部位分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型3例,节段性阻塞2例,肝静脉开口处阻塞型2例,肝静脉广泛性阻塞例3例,混合性阻塞型9例。结论 MSCT能准确直观反映布-加综合征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侧支血管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对介入或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形成的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近6年间收治的75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形成的布一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根治性隔膜切除、血栓取出22例,腔-腔(房)人工血管架桥41例,放射介入+内支架放置12例.结果 73例手术成功,手术死亡2例,手术后下腔静脉压力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缓解.随访6个月至6年,复发4例;其中人造血管堵塞2例,再发下腔静脉狭窄2例.结论 对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的布一加综合征患者,根据阻塞节段及血栓长度选择相应手术方式,大多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