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惠阳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71例患者。其中管状腺瘤患者203例,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68例。比较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纤维结肠内镜检查的基本情况,结直肠息肉一般特征、数目、病理,以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水平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关系。 结果累计息肉数目最多部位、最大息肉好发部位、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好发部位均为乙状结肠。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高血压、脂肪肝、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情况及总胆固醇水平、血清尿酸水平、癌胚抗原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山田分型及最大息肉直径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有关联[Wald χ2=5.756,Exp(B)=2.494,P=0.016;Wald χ2=23.173,Exp(B)=12.842,P<0.001],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无关联。 结论与结直肠管状腺瘤患者相比,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并无直接关联,但息肉直径大小及山田分型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大肠绒毛状腺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绒毛状腺瘤16例临床分析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10061)苌新明绒毛状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大肠良性肿瘤,国内外报道较少。大量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均强烈支持大肠癌来源于腺瘤恶变。我院1982~1991年共行结肠镜检3102例,检出绒毛状腺癌1...  相似文献   

3.
应用银染技术,对24例结肠腺癌Ⅱ级不典型增生,30例绒毛状腺瘤,14例绒毛状腺瘤Ⅲ级不典型增生和29例高分化管状腺癌进行银染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定量研究,观察Ag-NORs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在结肠肿瘤交界性病变中的表达.提示Ag-NORs四项指标定量研究对结肠脉瘤,特别是Ⅲ级不典型增生与绒毛状腺瘤之结肠癌前病变有较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报道4例老年人胃绒毛状腺瘤,男性3例,女性1例。2例引起消化道出血。3例发生癌变,其中1例术后2年检出胃癌,1例于贲门癌根治术后5年发现胃绒毛状腺瘤。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老年人胃绒毛状腺瘤的临床、形态学和病理方面特点以及诊治问题。我们认为,为使本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对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肠造影、B超或胃镜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余娜  韦红  吴克利  蔡国豪 《山东医药》2009,49(46):78-79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21例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术后9—21个月内镜复查。结果21例中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者15例,二次切除3例,三次切除1例。2例活检为直肠黏膜癌、且切缘残留癌细胞而中转开腹手术。病理示直肠绒毛状腺瘤9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5例,癌变3例;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其中轻度非典型增生2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例。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乙状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降结肠管状腺瘤1例。横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轻中度非典型增生1例。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大肠癌精筛中诊治结直肠进展期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01~2017-05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结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广基或亚蒂进展期腺瘤52例,行EMR切除病灶,并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47例病变予EMR切除,5例予内镜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术中出血5例,均20 ml,术后无迟发型出血及穿孔发生。所有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0. 4%(47/52),组织治愈性切除率为88. 5%(46/52);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D) 38例(73. 1%),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D) 12例(23. 1%),另有2例(3. 8%)黏膜下癌转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病变肠段未发现肿瘤组织残留和淋巴结转移。50例患者术后随访3~15月(中位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诊治进展期腺瘤安全有效,在大肠癌精确筛查中能发挥关键的诊治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不同病理类型结肠腺瘤的共聚焦图像特征,探讨用共聚焦内镜对结肠腺瘤进行病理组织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对66例经病理活检证实为结肠腺瘤的病例进行共聚焦内镜扫描,并对不同类型的腺瘤进行共聚焦图像对比,找出不同病理类型腺瘤的共聚焦图像特征。结果结肠腺瘤的共聚焦图像特征为:腺体异型、粗大,着色差;腺体排列密集,形态、大小不一,排列紊乱;细胞极性差,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杯状细胞减少甚至消失。管状腺瘤:腺体增大,开口扩张,腺体呈管状;绒毛状腺瘤:腺体呈试管刷样,长短不一,有较多绒毛样结构;混合型:管状、绒毛状腺体均存在,间于二者之间。结论共聚焦内镜可对结肠腺瘤进行病理诊断,并对结肠腺瘤进行病理组织分型,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实时扫描,获得病理组织诊断。  相似文献   

8.
散发性结直肠息肉的处理方法与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肠息肉是突出于肠粘膜表面的局限性组织团块。 1 分类 结直肠息肉分为遗传性或散发性。遗传性结直肠新生物综合征有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 结肠镜去除的启、肉中70%为腺瘤。这个数值变化取决于息肉的位置与大小及所研究病人的年龄组。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腺瘤分成①管状:主要是管状组织,绒毛状成分(通常有蒂)少于25%;②管状-绒毛状:绒毛状成分在25%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内镜下早发现、早诊断对防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6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和癌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74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40岁者559例(75.5%)。70.4%的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29.0%)、增生性息肉(29.6%)和管状腺瘤(30.3%)为主。38例息肉患者发生癌变,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的类型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多数(87.2%)癌变息肉直径1.5 cm,多数(76.9%)癌变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结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直径可能对息肉癌变有影响,应高度重视年龄40岁、男性、息肉直径1.5 cm以及病理类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息肉患者并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息肉是指突起于消化道黏膜的广基或带蒂隆起性病变,起源于黏膜上皮。按组织学特征可分为腺瘤性(包括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癌三种),错构瘤性、炎性和化生性息肉四大类。其中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癌变率可达10%~20%,其恶变危险性随腺瘤数目增多,体积增大,不典型增生加重及绒毛结构增多而增加,宜尽早摘除。近年消化道息肉的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伴高血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出院诊断为VVS伴高血压的30例患者与单纯诊断VVS的30例患者,对比其临床特点。结果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平卧位血压显著高于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平卧位收缩压:(140±21)mmHg比(113±11)mmHg;平卧位舒张压:(87±10)mmHg比(73±8)mmHg;平卧位脉压:(53±13)mmHg比(41±7)mmHg,均为P<0.05]。倾斜后两组之间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方面,80%伴高血压的VVS患者需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达到稳定状态。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中分别有11例(36.7%)和4例(13.3%)服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服或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VVS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病程、晕厥发作诱因及晕厥先兆、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制定合理的降压和综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β受体阻滞剂作为目前治疗VVS的基本药物,其价值和特异性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96周的疗效,以探讨理想的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44例和联合治疗组42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96 w的疗效。结果在96 w治疗结束时,恩替卡韦治疗患者ALT复常率、血清HBV DNA阴转率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95.5%、84.1%和38.6%,而联合治疗患者则分别为88.1%、42.9%(P〈0.05)和31.0%;两组均无患者血清HBsAg转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始抗病毒治疗在96 w时的病毒学应答率显著优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changes of clinical features of aortic dissection (AD) in recent years in Guangzhou.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D over 10 years in Guangdong Cardiovascular Institute. Demographic features and outcomes in cases presenting with acute disse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admitted in two five-year periods. Results 339 patients with AD were admitted during the recent ten years. Their mean age was 55.7 ± 11.2 years. Male verse female ratio was 4.8.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37 % of cases with acute type A and 7 % with acute type B dissection. Apart from a fast increase in number of patients admitted each yea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se ten years.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cute dissection showed a trend of improvement, though it had not been statistically confirmed. Conclusions The number of admitted patients with AD has been fast increasing in Guangzhou. These patients were about ten years younger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by foreign researchers. Surgery was much less frequently performed than it was in western countries. Survival in acute cases showed a trend of improvement. These data support urgent improvement i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aortic dissection.  相似文献   

14.
<正>心肌梗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因冠状动脉血供急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早期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肌的唯一方法,恢复血流灌注可防止梗死面积扩大,保护心脏功能。目前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主要有溶栓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再灌注开始的几分钟内,由于细胞内钙超载、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合成不足、氧自由基爆发及膜磷脂的缺失而产生不可逆的细胞损害,包括心肌细胞坏死、凋亡,心肌收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的盛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坐少动生活方式的流行,肥胖、糖尿病及其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NAFLD)已成为愈来愈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在重度肥胖症患者中,NAFLD的发病率高达90%,其中20%~30%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高达8%患者已发展至肝硬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是患者死亡或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AF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对现有的治疗手段也提出了挑战。上游治疗实质上是近年来提出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和治疗AF的一种新方法,即针对炎症、氧化应激、离子通道等途径产生影响[1],贯穿于所有类型AF的各个阶段,从而减轻/逆转心房重构,其本质就是AF  相似文献   

17.
<正>胆囊癌肉瘤(gallbladder carcinosarcoma)是恶性上皮成分与恶性间叶成分交织混合生长的恶性肿瘤,由Landsteiner[1]于1907年首先报道,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临床上极其罕见。本文通过总结我院肝胆外科1例胆囊癌肉瘤的诊治经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男性患者,82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20年,再发1个月"  相似文献   

18.
<正>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ectasia,CAE)为心外膜冠状动脉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管径扩大超过临近正常段或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52.0倍。大约20%2.0倍。大约20%30%的CAE患者被认为是先天性的[1]。目前关于CAE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关其病因、临床意义和预后也知之甚少。随着近年来无创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抗凝剂、硝酸酯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的应用,将有  相似文献   

19.
<正>1病历资料男性,患者,41岁,2007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外院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术后患者出现化脓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该患者2013年8月因再次"呕血、黑便1 d"入住威海市立医院,本次住院前曾行B超检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厚。住院后随即行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4.7×109/L,中性粒  相似文献   

20.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是胃肠起搏细胞,主要参与胃肠基本电节律(BER)调控和神经递质信号转导,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种细胞在胃肠电及动力发生和运动障碍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同时关于消化道ICCs受体的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此了解Cajal间质细胞及其受体的特点、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现主要对消化道ICCs及其受体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