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即"阴阳自和"状态遭到破坏。"阴阳自和"是机体自愈的前提。针灸通过调和阴阳,帮助机体恢复和维持其"阴阳自和"状态,从而促进自愈。  相似文献   

2.
术后恶心呕吐是手术主要的并发症,针灸干预对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调衡"具有调节机体平衡,促使失衡的病理状态向平衡的生理状态转化的作用。针灸"调衡"贯穿于围手术期的整个过程,术前可能调整机体失衡的状态归于平衡,减轻术前的紧张、焦虑情绪,以达最佳的术前准备状态;术中通过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手术的应激反应,降低手术损伤;术后调整机体气血平衡,加快胃肠功能恢复。针灸"调衡"调整机体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失衡状态,使机体处于相对"自衡"的稳定状态,而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加快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阴阳平衡是机体的健康状态,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本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中医从"整体观念"来认识疾病,从"辨证论治"来治疗疾病。"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医对人自身内部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整体、人与社会环境整体平衡的思维;"辨证论治"则体现了中医对机体发生疾病时阴阳平衡失调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治疗疾病使机体恢复或重建阴阳平衡的思路和手段,因此,阴阳平衡是中医把握疾病的思维核心。  相似文献   

4.
对中医证的现代研究将导致人体状态学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证的各种定义中,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证"是对人体疾病过程中的某阶段机体所处状态的一种定义.因此,对"证"的研究,应是对患病机体整个状态的研究,而不应局限于对现代医学某一个或几个系统的研究.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对证的研究也应从整体上去观察各种证的特征,观察整个人体的状态.我们认为随着对"证"的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证"的研究有可能导致人体状态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该文浅述李学军教授运用调平归源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李学军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是机体气血阴阳失和,通过调平归源法调节"阴阳、虚实、脏腑、气血、寒热、升降"失衡状态,可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6.
"上火"是基于传统概念对机体特殊临床状态的一种表述,民间则是对身体出现异常热象的俗称。现代生活节律加快和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应激成为引起现代"上火"症状流行的重要原因,而"上火"则通过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导致常见病的发病、复发及加重,危害机体健康。该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发现,"上火"是情志应激负荷下诱发的神经、免疫及代谢等机体多系统生理功能的失衡状态。"上火"本身不是一种病,但却能引起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该文综述了传统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索"上火"症状与常见疾病易感性的关联性和关联机制,旨在为现代医学改善"亚健康"状态和现代疾病的防治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机体在病理过程中通过神经源性牵涉反应诱发体表对应部位产生感觉异变,反应部位就是"穴位"。这种感觉异变称之为"敏化"现象,其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穴位是动态的,其"开/合"状态和功能强弱会随着内脏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穴位是反映和调节内脏功能状态的特定部位,具有诊断及治疗内脏病变的双重作用。穴位从"沉寂"(生理状态)到"唤醒"(病理状态)的过程即为穴位敏化,主要表现为穴位位置、大小及其理化环境的动态变化,也是机体自稳态调控的触发点。  相似文献   

8.
针灸双向调节作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的作用特点之一是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即当人体于失衡状态时,通过针灸某些腧穴,使机体回复平衡的状态.即针灸既可使机体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机体低下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研究表明,这既不是单纯的兴奋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抑制过程,它是根据机体功能状态和相关条件的不同,分别使亢进或低下、兴奋或抑制的病理生理功能趋向正常化[1].在中医表现为能补能泻、能收能散、能升能降、能寒能热,实质均为平衡阴阳,使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强者折之、弱者济之,使机体由阴阳不和趋于"阴平阳秘",从而达到精神乃治之目的.并不是所有针灸刺激均具有双向效应,这取决于腧穴特性、机体功能状态、腧穴配伍、操作手法等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针刺治疗对亚健康状态有良好效果。《内经》云:"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是亚健康状态发生的病理基础,针刺通过手法、针法激发与引导经络系统,以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从而使机体的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将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或接近于最佳生理状态,使机体内部正气旺盛,增加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化针刺治疗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经络状态是机体状态的外在体现,也是调节机体状态的有效途径,体质反映人体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将"经络状态"与"体质状态"相联系,通过梳理经络相关理论,按照十二经脉的气血特点、致病特点结合临床表现,以辨经为核心辨识体质,以气血为判断经络状态的物质基础,从十二经脉的气血状态、经络特征、经络禀赋性格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适应能力等角度总结十二经脉不同的体质状态特点以及经脉平和质状态,初步探寻以经络状态为基础的人体体质状态辨识理论,以期为人体体质分析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提供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早期个性化干预和指导,有效纠正失衡状态,也为精准化体质分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邪失衡""阴阳失调"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基于调平理论,及时纠正机体失衡状态,在机体出现病理产物之前建立新动态平衡,让机体自我修复能力在"调平"措施的帮助下,恢复抵御邪气的能力。基于调平理论确立治则治法可用于实体恶性肿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解决恶性肿瘤治疗难题,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结合现代医学对肥胖症主要病理机制是持续的慢性低炎性反应状态,导致机体免疫反应中"促炎"和"抗炎"平衡被破坏的认识,围绕中医理论关于肥胖是气虚基础上"郁热、痰热、湿热、瘀热"滞留所致的正虚邪实病理本质,探讨了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发机体的先天固有免疫反应模式,产生新的炎性反应,增强了机体免疫系统中抗炎吞噬清除能力,从而起到纠正脂肪组织的分泌紊乱、缓解代谢性炎性反应状态的作用。这种"以炎制炎"的作用模式,可能是穴位埋线疗法改善肥胖症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7,(8):1120-1121
通过对《黄帝内经》"骨强筋弱"理论的阐述,从"筋骨"为机体生理状态下动静平衡之整体方面,说明筋与骨之间的内在关系。浅析了"骨强筋弱"是机体相对的一个状态,并不是绝对的。将中医的"筋"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的"筋"相区别。并以颈椎病为例,运用现代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概念,解释其涵义,介绍沈卫东教授根据此理论总结的临床经验方"项八针"针刺方法,用于指导颈椎病的临床治疗,分析针刺穴位(哑门、大椎、项三针)的不同作用,并探讨如何调整"筋骨"的关系,改变"筋强"的状态,恢复"骨强筋弱"正常生理状态,重塑"筋骨"平衡的状态,解除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笔者以董氏奇穴"灵骨"穴和正经腧穴合谷穴为例,从揣穴寻找反应点、诊治特点和作用机制三方面来探究穴位的变化特点。认为合谷穴的部位是在示指桡侧面上,穴位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而处于动态的变化中;董氏奇穴"灵骨"穴只是病理状态下,合谷穴在第二掌骨桡侧移动的一个点。由此推之,不仅"灵骨"穴、合谷穴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其他腧穴的定位也可能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相似文献   

15.
王黎  刘皓怡 《新中医》2016,48(7):268-269
《内经》中"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含义,后世解释不一。通过对《素问·调经论》的学习,认为"不盛不虚"可理解为是气血尚没有明显偏盛偏衰的疾病状态,即称为微病。"以经取之"则是在这种机体状态下,根据发病的经络脏腑不同,辨证施以不同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17.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鹤峰 《中医研究》2005,18(9):47-48
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组临床症状,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故又称"第三状态""次健康状态""灰色状态"或"病前状态".西医认为,亚健康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饮食结构失调、生活环境恶化等,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是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仅有某些功能性改变的"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虚弱、易疲劳、活力减退和免疫力低下等,被认为是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新杀手.本文主要探讨中医药在亚健康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豪 《中医正骨》2004,16(12):13-14
"亚健康状态"是1996年4月提出的一个概念[1],是指一种机体无明确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趋势的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因而也可以称为"第三状态"、或"临界状态"、或"灰色状态".西医学的认识基于形态结构上的改变,因而对器质性病变作用明显,而中医则侧重于对功能的考察,因而对功能改变作用明显.所以,对于亚健康状态这种无器质性脏器病变的"病态"来说,中医学的认识论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藏精起亟"的基本含义,并认为肾主"藏精起亟",其机理是肾藏蓄调节一身之精,精足神旺则能起亟应变,为机体应变调节中枢;肾又主治内外,能保持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适应,以抵御邪气的侵袭,维持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