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院临床分离下呼吸道感染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 oprD2 基因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和药敏采用VITEK-2系统进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应用双纸片增效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其产MBL的表型及相关的 oprD2 基因、IMP型和VIM型金属酶基因。结果: 157株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上,经双纸片增效法筛选出20株MBL阳性(12.7%),经PCR方法检测20株MBL阳性株中有13株IMP型基因阳性, oprD2 基因有67株阳性,其余90株缺失(57.3%),未发现VIM型基因。有10株IRPA既携带IMP型基因同时又有 oprD2 基因缺失。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下呼吸道感染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呈较严重的多重耐药。IMP型基因是我院IRPA产MBL的主要基因型; oprD2 基因缺失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PAE)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探讨本地区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金属8内酰胺酶、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和1型整合酶基因存在状况有实用意义。用PCR法对金属8内酰胺酶IMP、VIM、SPM、GIM基因和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及1型整合酶基因等6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与研究,并用K-B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对庆大霉素等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临床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Ab)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现状并研究Ab中质粒及染色体介导的AmpCp.内酰胺酶基因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VITEK.2微生物分析系统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临床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采用PCR扩增方法对173株非重复AbblaMOX,blaCMY-2,blaDHA,blaACC,blaACT-1,blaFOX.blaADC六种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73株临床分离菌株对第一、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磺胺类复合制剂及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超过70%;对喹诺酮类药物中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3.7%和89.0%;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为58.4%~85.5%;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51.4%;对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及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耐药率为8.7%~89.6%(其中耐药率最低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73株Ab中携带blaADC基因的为154株f89.0%1,且产blaADC基因的菌株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不产blaADC基因的菌株,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扩增出blaMOX,blaCMY-2,blaDHA,blaACC,blaACT.1,blaFOX五种耐药基因。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治疗A6感染的推荐药物。产ADC型AmpCβ-内酰胺酶是A6菌株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的PA共141株,双纸片协同实验检测金属酶表型,PCR法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SPM)基因。结果: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茵,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产金属酶菌株,仅22株菌株扩增出OprD2基因。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本地区临床治疗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茵所致感染的首选经验用药,OprDa表达减少或不表达可能是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茵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为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BLA)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Fs)基因、消毒剂与磺胺类耐药基因(qacE△1-sul1)和1类整合子酶基因(intl1)存在情况。方法对2005年1—6月份临床分离的31株多重耐药菌株(耐哌拉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其BLA、AMEs、qacE△1.sull和intl1基因类型。结果3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有3株(9.7%)对受试的其他18种抗菌药物均耐药。19株(61.3%)检出了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TEM、PER、DHA阳性率分别为61.3%、19.4%、3.2%,未检出SHV、OXA-23、OXA-24、GES、IMP和VIM等基因。25株(80.6%)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其中aac(3)-I、aac(6’)-I、ant(3”)-I、ant(2”)-I、aac(3)-Ⅱ、aac(6’)-Ⅱ阳性率分别为67.7%、45.2%、29.0%、22.6%、9.7%、3.2%。qacE△A1-sul1、intl1阳性率分别为80.6%、58.1%。分离株常见的基因组合是TEM+qacE△1-sul1+intl1和TEM+PER+qacE△1-sull+intl1,分别占25.8%和19.4%。分离株AMEs的常见的基因组合是aac(3)-I+aac(6’)-I和nnc(3)-I+aac(6’)-I+ant(2”)-I,分别占19.4%和12.9%。结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TEM、nnc(3)-I、nnc(6’)-I、ant(3”)-I、ant(2”)-I、qacE△1-sul1和intl1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住院患者肠道宏基因组中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分布情况,分析耐药基因的发生与演化机制。方法提取50例住院患者大便的宏基因组DNA,应用多重PCR及核酸电泳的方法进行检测,统计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中共有26例存在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包括TEM、SHV、OXA-1、CTX-M-G1、CTX-M-G2、CTX-M-G9、CTX-M-G8/25、LAT/CMY基因等,而VEB、PER、GES、OXA-48、IMP、VIM和KPC基因均未检测到。另外,某些患者的宏基因组DNA样品中还检测到多个耐药基因共同存在。结论住院患者肠道宏基因组中存在多种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是临床分离菌株中耐药基因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情况及其多重耐药特点。方法用微量琼脂稀释法检测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临床分离不重复75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及其产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比较产酶株与非产酶株抗药活性。结果2004—2006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痰标本分离率较高。感染者分布于临床各个科室,并患有各种严重基础疾病,并使用过抗菌药物。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仅对复方新喏明、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巴唑坦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5%、82.8%、74.7%、70.7%;而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耐药率超过50%。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与非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比较,产酶株对含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仅对复方新喏明、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巴唑坦敏感.建议临床医生根据药敏试验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型及其药敏特征。方法对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哈尔滨地区临床分离的74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测定菌株对常用β-内酰胺类和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采用SHV型和TEM型特异性引物检测ESBLs的基因型。结果产ESBLs细菌对头孢吡肟、氨曲南、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依次为71.6%、20.3%、54.1%、31.1%,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为54.1%,69株(93.2%)对亚胺培南敏感。74株产ESBLs细菌中携带blaSHV和6kTEM基因的阳性例数分别是45例(60.8%)和23例(31.1%)。结论哈尔滨地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β-内酰胺类和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临床上需慎用酶抑制剂复合物及第4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仍是治疗产ESBLs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blaSHV的流行频率高于blaTEM.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亚安培南及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DETA纸片法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62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检测到28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率为45%,18株对美洛培南耐药,耐药率为29.03%。从18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耐药株中共检测到1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同期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25.8%。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转座子tnpU基因和β-内酰胺酶在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分布情况。方法用纸片扩散初筛试验、扩散确证试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检查,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AmpC 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查,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转座子tnpU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用MIC药敏法分析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转座子tnpU的总检出率为25.5%。在各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6.3%(3株)、肺炎克雷伯菌占8.3%(1株)、鲍曼不动杆菌占33-3%(20株)、铜绿假单胞菌占43.2%(16株);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中,ESBLs的检出率最高,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的菌株大多数B.内酰胺酶表型为阳性;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转座子阴性菌株(P〈0.05)。结论转座子tnpU基因在非发酵菌中的分布较广泛,可能在多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试管肉汤二倍稀释法,检测β-内酰胺抗生素及非β-内酰胺抗生素共11种对5株耐Aztreonam(AZ)阴沟杆菌和4株相应敏感菌的MIC。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及外膜蛋白,分析它们在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指出,4株耐AZ菌株,β-肉酰胺酶明显升高。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  相似文献   

12.
临床分离产头孢菌素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我院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耐药情况厦ampC基因型。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耐药阴沟肠杆菌15株;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NCCLS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MIC值;PCR扩增检测ampC基因及序列测定。结果:15株菌中8株菌(53,3%)产AmpC酶,3株菌(20.0%)产ESBLs。产AmpC酶的菌株除对亚胺培南全敏感外,对其它抗菌药不同程度耐药。5株菌的ampC基因与阴沟肠杆菌ECLC074的ampC基因100%同源,3株菌与之99%同源.2株菌的AmpC酶发生了1个氨基酸残基的改变。结论:产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对口.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阴沟肠杆菌ECLC074 ampC基因是我院主要的阴沟肠杆菌ampC基因型。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常呈多重耐药,亚胺培南是治疗此类菌所致感染的最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外膜通道蛋白OprD2的表达减弱或缺失,以及OprD2蛋白自身突变是否会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分离自临床对亚胺培南(IPM)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8μg/m1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01株,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比阿培南(BPM)、美罗培南(MEM)、帕尼培南(PEM)的MIC值;荧光定量RT-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的表达量情况;针对oprD2相对表达量正常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普通PCR的方法扩增oprD2全长基因并测序.结果 根据铜绿假单胞菌的OprD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将101株铜绿假单胞菌分成两组,组1为OprD2相对表达量降低组;组2为OprD2相对表达量正常组;组1与组2相比,对IPM、BPM、MEM、PEM的MIC值≥16μg/ml的菌株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1中,28株同时对4种药物的MIC均≥16 μg/ml,其中有25株的OprD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低(<0.4);外膜孔蛋白OprD2转录水平与4种碳青霉烯类药物MICs之间呈负相关趋势.组2中,有16株9prD2基因发生突变,按照突变的类型主要分成4组;与PAO1相比,这些菌株对IPM、BPM、MEM、PEM的MIC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 OprD2外膜蛋白的表达量减少或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可能也与其他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有密切关系;铜绿假单胞菌的oprD2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这儿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儿科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目前儿科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情况。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分离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59株。使用E试验法检测金属酶的耐药表型,PCR技术检测编码金属酶的IMP、VIM、SPM和GIM4种基因型。结果 本研究59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29株金属酶耐药表型结果阳性,占49.2%。39株金属酶基因型阳性,占66.1%,其中扩增出IMP型阳性35株,占89.7%,VIM型阳性4株,占10.3%。未检测出SPM和GIM型金属酶。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产金属酶不敏感率高于非产金属酶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产金属酶菌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90均达到256μg/ml,MIC90均大于256μg/ml,高于非产金属酶菌株。结论 从本研究分离的菌株显示儿科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率高于成人报道,产金属酶是儿科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重要耐药机制。且以产IMP型金属酶为主,少部分产VIM型金属酶。产金属酶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比非产金属酶菌株更严重,尤其对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高。E试验法易用于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初步筛选,但不能单独作为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酶的确证性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型和编码耐药基因的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随机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分离的77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WHO推荐的K-B法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临床常见15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并对药敏谱进行分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RAPD)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并利用PCR对β-内酰胺酶基因TEM-1、IMP、OXA-23、OXA-24、AmpC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6')-Ⅰ、ant(3")-Ⅰ和16S rRNA甲基化基因armA、rmtA、rmtB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对比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及与基因型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7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敏感菌株有31株,对5种或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46株,内含全耐药菌株10株.RAPD技术将其分为17型,为A-G型,多重耐药株中E型为优势克隆株(17株),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流行最广,占47.1%(8/17).敏感株中各型散在分布.PCR扩增结果显示,多重耐药株和敏感株携带TEM-1、IMP、OXA-23、OXA-24、AmpC、aac(3)-Ⅰ、aac(6')-Ⅰ、ant(3")-Ⅰ和armA耐药基因的比率分别为95.7%、39.1%、84.8%、54.3%、87.0%、89.1%、84.8%、45.7%、63.0%和58.1%、9.7%、32.3%、48.4%、48.4%、29.0%、45.2%、12.9%、9.7%,未发现rmtA和rmtB基因阳性菌株.经x2检验,除OXA-24外,其余各耐药基因携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分析提示携带以上耐药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未携带该基因的菌株,其中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的菌株,其氨基糖苷类酶基因均阳性(34.8%),含所测的所有β-内酰胺酶基因的菌株均为全耐药株.结论 与临床分离的敏感鲍曼不动杆菌相比,多重耐药株耐药谱广,耐药率高,其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和氨基糖苷类酶基因种类多,分离率高,且同一克隆的多重耐药株可在病室内和病室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β-内酰胺抗生素及非β-内酰胺抗生素共11种对5株耐Aztreonam(AZ)阴沟杆菌及其相应敏感株的MIC。并分离提取细菌β-内酰胺酶及外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SDS-聚丙烯酰胺凝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关于E.coli产β-内酰胺酶和AmpC酶耐β-内酰胺类药物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但所涉及基因种类不够全面.为系统性地了解E.coli尿液分离株β-内酰胺酶基因、AmpC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本研究进行了E.coli可能存在的15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AmpC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检测,结果3类基因均有检出,并发现了3株ompC基因新亚型,已登录美国GenBank(NB015:HQ333474,NB020:GQ501059,NB027:GQ501066).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亚胺培南(IMP)作为革兰阴性菌的最有效的抗生素,随着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这与铜绿假单胞菌的主动外排机制以及特异性膜蛋白OprD2的缺失有关,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新β-内酰胺酶一金属酶的产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了更大威胁。本研究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酶合并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庄愉 《医学信息》2005,(1):20-20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目前临床比较成功的一种对抗特殊耐药机制的方法。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因此药物直接靶向作用和逆转耐药机制显得十分重要。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环中的酰胺键,并且阻止活性药物与靶部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结合。许多革兰氏阴性菌、葡萄球菌、厌氧菌甚至分枝杆菌都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直在抗菌药物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细菌对这类抗生素耐药性日益发展,严重影响其疗效。研究表明,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中,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最重要的机制。临床上分离的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多数菌株(90%以上)产生β-内酰胺酶,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