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血清心肌酶谱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低氧血症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氧血症与心肌酶谱活动改变的关系。方法 同时测定80 例患者PaO2 及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结果 低氧血症与心肌酶谱活性存在直线负相关,在重度低氧血症时,5 种心肌酶谱活动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OPD患者低氧血症时血清心肌酶明显升高,是病情危重的信号,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浆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1例HIE患儿分轻、中、重度绍及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的活性。结果HIE时血清AST、LDH、CK、α-HBDH的活性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尤以CK、CK-MB升高明显,与临床分度呈正相关。重、中度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肌酶谐的检测可作为HIE临床分度的指标之一。监测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能较好地协助临床早期诊断HIE时有无心肌损伤及损伤程度,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高原慢性肺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高原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50 例(A 组),经治疗缓解后的48 例患者作为缓解组(B 组).两组分别测血清和诱导痰液中TGF-β1 、1 s 用力呼气容积(FEV 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 1 %)、FEV 1 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 1 /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并以40 例当地健康人作为对照组(C 组).结果 A 、B 组血清和诱导痰中TGF-β1 、PaCO2 [分别为(113.2 ±3.6)ng /L 、(1536.5 ±45.2 )ng /L 、(56.2 ±7.4 )mm Hg 和(78.9 ±3.1 )ng /L 、(935.9 ±36.8 )ng /L 、(47.7 ±7.0 )mm Hg]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 组)[分别为(43.2 ±2.7 )ng /L 、(54.5 ±2.3 )ng /L 、(32.3 ±3.2 )mm Hg] ;FEV 1 %、FEV 1 /FVC 、PaO 2 [分别为(36.6 ±6.2 )%、(41.0 ±6.5 )%、(37.5 ±6.5)mm Hg 和(41.4 ±6.3 )%、(45.4 ±6.2 )%、(43.8 ±6.3 )mm Hg] 显著低于C 组[分别为(77.5 ±6.0 )%、(75.9 ±6.0 )%、(67.7 ±6.4 )mm Hg](P 均<0.01 =;且A 组与B 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 、B 组血清和诱导痰中TGF-β1 与FEV 1 %、FEV 1 /FVC 、PaO 2 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 2 呈显著正相关(P 均< 0.01=.结论 TGF-β1 在高原肺心病气道炎症形成过程和氧化/抗氧化失衡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高原地区(海拔2260~3300m)3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和30例当地健康人血清bFGF含量,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肺动脉血流频谱,计算平均肺动脉压(MPAP),使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结果肺心病组血清bFGF(87.54±12.15)ng/L、MPAP(45.86±5.63)mmHg(1mmHg=0.133kPa)显著高于COPD组分别为(55.72±9.08)ng/L和(22.95±2.56)mmHg,P均<0.01,COPD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9.83±8.78)ng/L和(20.34±2.23)mmHg,P均<0.05;肺心病组PaO2(38.79±4.56)mmHg显著低于COPD组(58.22±6.18)mmHg,P<0.01,COPD组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66.57±5.48)mmHg,P<0.01。肺心病组和COPD组血清bFGF水平与MPAP均呈显著正相关(r肺心病=0.788,rCOPD=0.674,P均<0.01),与PaO2均呈显著负相关(r肺心病=-0.735,rCOPD=-0.587,P均<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bFG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其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心肌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入院时心肌酶各项指标异常增高的慢性酒精中毒256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入院但心肌酶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的慢性酒精中毒128例作为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进行心肌酶、肌钙蛋白检测,同时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病情。结果研究组入院时及治疗后2周心肌酶及PANSS中有关兴奋行为条目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周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2、4周上述各项指标与入院时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两组肌钙蛋白始终为阴性。结论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心肌酶升高并非由心肌细胞受损引起,其兴奋谵妄状态与心肌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围产期母亲和新生儿心肌酶学变化,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同时测定母亲、脐血、新生儿和成人对照组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L)、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将各组血清心肌酶活性作显著性检验并对心肌酶学检测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血清心肌酶活性最高,其次是母亲,两组均比成人对照组高。性别、孕周、分娩方式、日龄和母婴身长、体重指数对心肌酶学各检测指标影响不大。结论:临产的母亲和刚刚出生的新生儿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与妊娠的生理变化和分娩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心肌酶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7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痊愈73例,死亡2例.7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的心肌酶谱中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至少有1项异常者62例,占83%.轻、中、重度中毒组间血清中CK、CK-MB、LDH水平的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抢救治疗过程中,应常规临测动态心肌酶谱,以及早发现合并的心肌损伤和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脱水、酸中毒严重程度对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的影响.方法 对204例RV肠炎患儿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进行检测,比较不同程度脱水、酸中毒患儿心肌酶变化;选取同期RV抗原阴性腹泻患儿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RV阳性组心肌损害占49.51%,CK-MB血清水平(59.62±21.16)U/L,明显高于RV阴性组(40.52±20.86)U/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RV肠炎患儿心肌损害发生率、CK、CK-MB、AST、LDH升高百分率,在无、轻、中、重度脱水酸中毒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脱水、酸中毒严重程度对心肌损害没有差异,RV感染可能是心肌损害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蒋贵平  李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73-7873
目的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 67例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常规药物治疗+ NPPV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药物治疗.治疗10 d后比较两组血气及心脏彩超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aO2分别为(90±5)mm Hg和(60±11)mm Hg(P<0.05),心脏指数分别为(2.27±0.24) min·m2及(1.43±0.25)min·m2 (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低氧血症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治愈组及死亡组血气的分析,探讨pH、PaCO2、PaO2三项指标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死亡组68例与同期治愈组60例作为对照,分析两组pH值、PaCO2、PaO2值。结果:死亡组三项指标分别为:pH值7.178±0.12,PaCO2(130±50)mm Hg(1 mm Hg=0.133 kPa),PaO2(60±25)mm Hg,对照组三项指标分别为:pH值7.284±0.74、PaCO2(100±25)mm Hg,PaO2(65±20)mm Hg,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pH、PaCO2差异有显著性(P〈0.01),Pa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H、PaCO2是影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aCO2并非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肌酶检测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Apgar评分将其分为Apgar 4-7分为轻度组59例,Apgar<3分为重度组23例,抽取入院后12 h内及治疗后第3天静脉血,并选取30例同期住院无缺氧的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170用速率法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酸脱氢酶(HBDH).结果 重度窒息组AST,CK,CK-MB,LDH和HBDH水平(170.1±32.3 U/L,1 264.5±207.2 U/L,214.5±86.1 U/L,918.5±239.5U/L和747.3±172.5 U/L)高于轻度度窒息组(72.7±20.9 U/L,460.4±164.1 U/L,70.1±26.6 U/L,402.7±107.5 U/L和349.6±122.1 U/L,t值=7.81,15.87,9.95,11.59和10.07,P均<0.01)高于正常组(33.1±11.8 U/L,201.1±44.8 U/L,23.2±6.5 U/L,181.2±34.9 U/L和198.1±35.4 U/L,t值=5.48,4.97,5.46,6.43和3.89,P均<0.01),治疗3天后心肌酶水平大幅回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P<0.05).结论 血清心肌酶水平能较及时地反映窒息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的程度,及早测定其水平变化,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及临床缓解期血清心肌酶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25例正常人、5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及16例肺心病临床缓解期患者心肌酶学变化及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学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急性发作期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学差异显著。死亡组心肌酶学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血清心肌酶学变化可估计肺心病患者的预后及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肌钙蛋白I(cTnI)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4例HIE患儿(轻度HIE组38例、中度HIE组40例、重度HIE组36例)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的30例健康新生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IE组血清cTnI、AST、LDH、CK以及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轻、中度HIE组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HIE组,中度HIE组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均均显著高于轻度HIE组,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E患儿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与病情呈正性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HIE患儿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对患儿病情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儿童心肌酶的正常范围,探讨其比值及肌钙蛋白Ⅰ(cTnI)测定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OLYMPUS 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αHBDH)并计算出CK-MB/CK、αHBDH/LDH比值;CK采用酶耦联测定法,αHBDH、LDH采用连续监测法,CK-MB采用免疫抑制法,cTnI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 200名健康儿童心肌酶水平均高于健康成人(P<0.01),但不同组别CK-MB/CK<0.03者占80%以上,αHBDH/LDH在0.7~0.9之间占85%以上。80名健康儿童运动后的心肌酶普遍高出儿童正常范围,但其比值并未升高。已确诊的132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心肌酶异常者107例(占80%),CK-MB/CK>0.07者80例,αHBDH/LDH>0.9者78例,cTnI结果阳性90例。其比值和cTnI结果经配对检验存在一致性关联。结论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儿童心肌酶异常,儿童心肌酶单项升高不能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依据;CK-MB/CK>0.07、αHBDH/LDH>0.9以及cTnI结果阳性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同步检测唾液和血清中多项生化成分,探讨唾液与血清中相同成分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唾液生化成分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比色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18例健康体检者与22例患者唾液和血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尿酸(UA)、尿素(Urea)、肌酐(Cr)、钙(Ca)、镁(Mg)、磷(P)、钾(K)、钠(Na)、氯(CL)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唾液与血清中的各项生化指标按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Cr、Urea、AST、cTnI、UA、CL、K、Na、LDH、CK-MB、HBDH、CK、Myo、Mg、P、Ca;心功能异常组唾液AST、CK、CK-M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异常组唾液Cr、Urea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功能异常患者唾液AST、CK、CK-MB、cTnI与病情明显相关,肾功能异常患者唾液Cr、Urea与病情明显相关,唾液AST、CK、CKMB、cTnI、Cr、Urea测定有望成为新的疾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彩堂 《临床荟萃》2009,24(3):207-209
目的研究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病毒性脑炎(病脑组)45例和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组)22例,另有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速率法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肌型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结果62.2%(28/45)病脑组血清心肌酶出现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2%(4/22)结脑组血清心肌酶出现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脑组患者血清中AST、LDH、CK水平及结脑组血清中AST、CK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病脑组CK-MB、α-HBDH水平及结脑组LDH、CK-MB和α-HBD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脑组CK水平明显低于病脑组(P〈0.05)。障碍组血清心肌酶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障碍组(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伴随心肌细胞损伤,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对该类患者应常规行血清心肌酶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的心肌酶变化及心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探讨乌叫他厂联合抗菌药物对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对60只成年雌性大鼠采用腹腔内注射创伤弧菌悬液建立脓毒症模型,将其分为四组,每组15只,分别为胀毒症对照组(C组)、氧氟沙星治疗组(K组)、乌司他丁治疗组(u组)、乌司他丁联合氧氟沙早治疗组(L组)。C组大鼠出现休克症状后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改变。H时留取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行心肌酶学检测。结果L组_人冬氰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值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均〈0.01)。K组、U组仅CK值显著低于C组(P均〈0.01),而其AST、LDH、HBDH水平与C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U组与K组AST、CK、LDH、HBDH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大鼠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最重,K组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较少,U组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较K组多,而L组心肌纤维的结构基本正常。结论乌司他丁伍用抗菌药治疗对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急性心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HFMD)患儿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心肌酶和心电图变化与心肌受损之间关系。方法对241例HFMD患儿及203名健康儿童进行hs-cTn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1)、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和心电图检测。分析2组之间的hs-cTnT、心肌酶水平及异常率和心电图异常率的差异。结果 HFMD组hs-cTnT、心肌酶水平及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电图异常率(包括ST-T段改变、传导阻滞、早博、异位心动过速)也高于对照组(P<0.01)。HFMD患儿hs-cTnT异常率要高于其他心肌酶指标。结论血清hs-cTnT、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测可作为早期判断HFMD患儿心肌受损及心功能评价的辅助诊断指标,且血清hs-cTnT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活性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不同腹泻状态下,心肌酶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岁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按脱水和酸中毒两个方面分组。脱水分为无脱水、轻度脱水和中度脱水3组,酸中毒则分为无酸中毒和有酸中毒2组;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心肌酶。结果:轻、中度脱水组的某些心肌酶在比例和水平上明显高于无脱水组,而且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酸中毒组心肌酶较无酸中毒组心肌酶明显升高。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的心肌酶升高多为一过性,特异性不高,与脱水、酸中毒密切相关,少数患儿存在严重的心肌损害,需加强监护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肖明锋  刘基铎  刘光平  何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9):2077-2078,2080
目的探讨心肌酶类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在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中的活性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心肌酶类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LDH、α-HBDH、AST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并且中间型都较轻型显著升高。结论 LDH、α-HBDH、AST可作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诊断和病情观察的重要临床指标,从患者的经济能力考虑,在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诊断和病情观察中可重点检测LDH、α-HBDH、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