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巧莹  于兰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68-1269
《伤寒论》《温病学》《景岳全书》中含有附子的方剂有右归丸、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回阳救急汤、甘草附子汤、附子理中汤、参附汤、真武汤、黄土汤、薛氏扶阳逐湿汤等.古人通过调整附子的剂量和配伍方法,扩展了温里剂附子之功效.附子能补火助阳,治疗阳虚之证;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是治疗生命垂危之亡阳证的主药;附子辛热温通,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临床多加减应用于寒湿阻于经络,周身骨节疼痛.且用于寒性阴疽,漫肿不溃以通经除湿,广泛应用于湿温之证.  相似文献   

2.
郭一多  刘静毅 《河南中医》2009,29(9):839-84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组方用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缜密权衡,如附子生用,取其回阳救逆,附子炮用,取其温阳散寒,炮附子重用,取其祛寒湿痛,炮附子轻用,取其寒热错杂,炮附子常用,取其温肾化气。  相似文献   

3.
浅谈乌头、附子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中附子的用法十分广泛 ,用于杂病、外感、阳证和阴证。而且 ,对生附子、炮附子及乌头在用法上也各不相同。附子为毛莨科植物 ,其主根称为乌头 ,旁根称为附子 ,附子变形无幼稚根者称为天雄。《本草蒙筌》记载 :“天雄长而尖者 ,其气亲上 ,故曰非天雄不能补上焦阳虚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乃仲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专书 ,其中桂枝用药之频繁 ,功用之多 ,是其他药所无法相比的。而含附子的方剂仅 2 0首。笔者比较了两者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 ,认为其功用大致相同。1 《伤寒论》首先可见桂枝与附子同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和义 《中医研究》1995,8(1):13-14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江苏221006徐州市儿童医院刘和义主题词《伤寒论》,附子/治疗应用附子乃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之要药。仲景善用之,用药严慎精简,配伍有一定之法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甚多,《伤寒论》太阳篇方11首,阳...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附子的运用特点及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新政  任文辉 《陕西中医》2002,23(8):757-758
〗附子是中医临床中一味常用的主要药物 ,古代医家对其功效、配伍、煎服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地描述。《伤寒论》亦不例外 ,其 1 1 3首方中有附子者主要有 2 0首 ,且用法独特 ,配伍严谨 ,极大地发挥了附子的临床疗效。   1 运用特点〗   1 .1 附子的功效及配伍 :《伤寒论》用附子主要为温阳而设。《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仲景遵经 ,重视温眼阳。善用附子是其所长 ,上煦头项 ,下温元阳 ,外暖皮腠 ,内煦脏腑 ,骨节作痛推之为主 ,据证缓急 ,生炮分用。如治表里同病 ,用桂枝附子汤 ,其用附子温经…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石室秘录》中附子之用颇具特色,通过活用附子、巧用附子、慎用附子三个方面,以实现开破之功、引火归原、散寒救逆三种功效,现略举如下。  相似文献   

8.
探析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辨治心阳虚证的八种治法,包括温振心阳法、通阳宣痹法、温阳降逆法、阴阳双补法、温阳散寒法、温阳利水法、温阳解表法、回阳救逆法。桂枝和附子是仲景治疗心阳虚证最常用的两味药,而其常用药对为桂枝配甘草、桂枝或附子配茯苓、桂枝配龙骨和牡蛎、附子配干姜、附子配麻黄、瓜蒌配薤白。其治法特色为善用桂枝、附子,通补结合;五脏同调,尤重脾肾。  相似文献   

9.
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晓玲  陈亮  唐勇 《陕西中医》2011,32(6):746-747
<正>本人在研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对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进行了归纳整理,本文试从以下八个方面初步探讨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1回阳救逆,力挽沉疴纵观《伤寒论》,张仲景对凡有上吐下泻汗出厥逆,脉沉微,濒临亡阳垂危阶段的病例,均用附子,并必配干姜以助温经回阳救逆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配伍有附子的方剂有20首,占其方剂总数的六分之一,条文有33条。其附子用量,多者3杖,少者1两,或是生用,或是熟用,或是久煎取其性,或是为丸取其味。现就此探讨其运用规律。一、回阳救逆,取其生用附子生用,大热有毒,急走而不守。《伤寒论》用其抢救阴盛阳衰之危重证。对于阴盛格阳之危证,用生附子大者1枚,配干姜3两,以大辛大热之重剂破阴散寒。《证治要诀》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如317条、369条的通脉四逆汤与389条的通脉  相似文献   

12.
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宋述强 《河南中医》2012,32(10):1281-1282
真武汤为《伤寒论》之经典名方,由附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组成,具有温阳健脾,利水除饮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临床凡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皆可应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附子味辛、甘,大热燥烈,有毒,主入心、肾、脾经。其气味俱厚,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温经复阳、固表止汗、引火归原等功效。最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沉寒痼冷之疾。《伤寒论》运用附子的方剂有: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  相似文献   

15.
贾新立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2-1483
分析《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方剂,从中学习张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及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李辉  李晶晶 《吉林中医药》2010,30(4):277-278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附子的运用,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附子与不同药物的配伍,从而扶助心、肾、脾之阳,增强机体的机能而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机体康复。应用时重在配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附子的用药特点,为临床中附子的运用提供思路。方法:收集整理《妇人大全良方》中含有附子的方剂,经过筛选后运用Excel 2013对符合标准的方剂来源、附子常见配伍、剂量(最大值、最小值、常用值)、服用方法、炮制等进行频数分析,并探讨不同剂量与配伍下附子功效的发挥方向。结果:《妇人大全良方》中附子的应用不拘病证;常见配伍为肉桂、当归、川芎、人参、甘草、白术等药物,具有温经散邪止痛、温脏助阳、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的作用,常见剂型为丸散剂,送服方式以酒和姜枣同煎最为常见。附子用量占全方总量多为20%以下,常用炮附子,主要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占全方60%以上时,用生附子起到回阳救逆以救急的作用。结论:《妇人大全良方》从配伍、用量、炮制、服药方式等多方面协调扩大了附子的主治功效,用法上有常有变,不拘一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干姜与附子的性味作用特点、脾肾之间关系、水火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出发,探讨了仲景在《伤寒论》中干姜与附子配伍治疗阳气衰微证候的用意,对"附子无干姜不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刘宾 《新中医》2019,51(7):57-60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文及对方中麻黄、附子、甘草的认识入手,结合条文内容及前人研究的麻黄附子甘草汤进行深入探讨。在质疑麻黄归经、散寒等作用的基础上,对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病机及作用进行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病机为肝胆枢机不利,中下二焦(即少阴心肾、足太阴脾)不足,外感风寒循经入里,方中甘草敛降浮阳,炮附子温补下焦,麻黄宣散肝胆气机,促阳气外达以祛风寒。本方的作用关键在于散寒不伤正气、敛降以防虚浮。通过对方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进行探索,深化了对经方以及对应条文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从古代医家对附子的概述、附子应用的特点剖析、附子应用临床范围论述、典型医案4方面入手对附子的药性、功效进行论述,并对《伤寒杂病论》附子条文进行分析,提出了附子临床应用的新方法论,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