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刊2003年第8期在“学术争鸣”栏目刊登了北京大学药学院李大辉博士、艾铁民教授关于“树皮年轮质疑”的文章。该文作者对树皮年轮的概念及其应用于判断树龄的科学性进行了评述,认为韧皮部纤维虽然存在分层排列的现象,但是不能称其为“年轮”。文章刊出后,本刊收到了赵中振教授对“质疑”一文提出的几点意见,根据其本人的要求,现本刊将“几点意见”刊出。应当指出,本刊接受并发表这类文章,只是从学术争鸣的角度讨论问题,双方的意见均不代表本刊的观点。本刊自创刊后,就推出了“学术争鸣”栏目,目的是繁荣中医药领域的学术气氛,在学术领域内对相关问题进行争鸣,这对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是有益的。今后,本刊还会刊登各类针对性强而又言之有物的学术争鸣文章,也非常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0,(7)
目的:对链荚豆进行鉴别研究。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法对链荚豆的根、茎、叶及其粉末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根次生皮层较窄,排列疏松,裂隙较多,较大。射线明显,宽窄不一,由中心一直延伸到次生皮层,于韧皮部处呈喇叭状,无髓部;茎韧皮部见大量晶体,髓细胞含大量淀粉粒;叶横切面可见两个维管束,一小一大上下排列,叶下表皮可见两种非腺毛,大者表面有疣状突起,小者表面光滑;粉末中多见晶鞘纤维和分枝状纤维。结论:该鉴别特征可为链荚豆的生药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枫香树的生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枫香树的生药特征研究,填补湖南湘西地区土家族药物生药学研究的空白,并为药物的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药材性状研究、显微摄像、显微研究。结果:树皮主含木栓细胞、石细胞、树脂道、纤维;树枝主含木栓细胞、韧皮部散生韧皮纤维,树脂道散生,木质部较发达,弧角处形成周木型维管束,髓部主要由薄壁细胞;树根横切木栓层3~6列,韧皮纤维成环状排列,散生树脂道,木质部导管径向单向排列。结论:药材性状、显微特点可为该药的生药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有毒壮药肥荚红豆进行显微鉴别研究,为鉴别、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结果:肥荚红豆根横切面木栓层较厚,韧皮部外测有帽状纤维柬断续排列成环。茎横切面木栓层窄,韧皮部外侧有帽状纤维柬断续排列成环,易见较大的苹酸钙方晶。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均被角质层,栅栏组织一列,中脉维管柱呈“U”型排列,且外测有中脉维管柱鞘。粉末中可见有晶鞘纤维、石细胞、方晶、单细胞非腺毛。结论:以上特征可作为肥荚红豆的主要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中药“拌衣”炮制沿革阐述古今中药“拌衣”炮制的辅料。方法与目的,并从“拌衣”辅料的溶解度及其剂型与疗效的关系提出中药“拌衣”炮制后入煎剂缺乏科学性,故不宜盲从。  相似文献   

6.
西洋参根的形态发育与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胡正海  苏红文 《中草药》1996,27(A09):162-164
西洋参主根的结构及其生长发育类似多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肉质根。不同年生西洋参主根随着参龄增加,周皮、次生韧部和木质部面积均呈增长。但韧皮部与木质部面积的比自5:1下降至1:1。韧皮部的次生分泌道每年增加一轮,至每4年开始趋势。组织化学实验表明根的薄壁组织细胞中贮藏丰富的淀粉粒和人参皂甙,其中人参皂甙在分泌道和靠近维管形成层的维管射线中含量最高。随着参龄增加,淀粉的含量降低,而人参皂甙的含量则逐步上长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虎杖根状茎与根不同组织结构中虎杖苷、白藜芦醇、蒽苷B、大黄素、大黄素甲醚5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布积累规律,在植物解剖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虎杖中的蒽醌类、白藜芦醇、苷类活性成分进行显色反应,同时采用HPLC测定虎杖根状茎及根的不同组织结构中5种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虎杖根状茎和根直径的增大,其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所占比例增大。白藜芦醇及其苷类化合物主要集中在根状茎的髓部、次生韧皮部、周皮中以及根的次生韧皮部和周皮中;大黄素、蒽苷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虎杖根状茎的次生木质部、次生韧皮部和髓部以及根的次生韧皮部。不同粗细虎杖根状茎和根中,较细的根状茎和根中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总和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长年限野生与栽培黄芩的药材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找鉴别黄芩的生长年限、区别野生及栽培黄芩的依据,为黄芩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性状组织学研究方法,对5个省(区)12个产地45个编号共87份不同生长年限的栽培和野生黄芩标本和7个省(区)共22份黄芩商品药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野生黄芩与一、二年生栽培品(商品多见)横切面观的导管排列方式不同。野生黄芩导管为切向排列;栽培一年生品为径向排列,二年生为团状排列。首次发现黄芩根中存在年轮结构。根据主根形状、色泽、栓皮、残留茎基和枯心等性状特征,以及导管的排列方式、木质部木栓细胞环、年轮等组织学特征可区别野生和栽培黄芩并判断其生长年限。结论:建立了不同生长年限的野生和栽培黄芩的性状组织学鉴别方法,并首次发现黄芩组织中可观察到年轮结构。  相似文献   

9.
赣皖乌头根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皖乌头肥大直根的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中央为木质部。在赣皖乌头根次生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先在次生韧皮部内产生分生组织,然后在初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产生异常形成层,分裂形成赣皖乌头根的异常结构。在异常结构形成的过程中,次生韧皮部内分生组织从多处向内凹陷,与异常形成层围成多圈,其中有一层细胞特化为内皮层,将原生中柱转变成裂生中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刺果藤的显微鉴别特征。方法:用滑走切片法对刺果藤的根、茎、叶进行切片,用常规显微技术观察组织构造和显微特征。结果:发现刺果藤根横切面韧皮部和木质部宽广,韧皮部具散在纤维束,木质部外侧导管大而少。茎横切面木质部和髓部宽广,韧皮部纤维束环状排列,髓部具分泌腔。叶横切面上、下表皮被星状毛,中脉维管束5束,环状排列,外围有环状厚壁组织,薄壁细胞散在有分泌腔。结论:以上特征可作为刺果藤的主要显微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4.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6.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7.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8.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