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家庭护理者护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家庭护理者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对照试验研究。将60名社区脑卒中家庭主要护理者按其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进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人。培训社区护士根据“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干预,于1、3个月时对护理者进行各项护理能力评定。结果 干预组护理者各项护理能力提高较对照组显著,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结论 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家庭护理者的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服务模式。方法分析本市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现状,并提出社区康复模式建立的方法:成立脑卒中社区康复小组,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管理系统和制订社区脑卒中康复服务内容。结果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使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回归家庭社区都有康复治疗组成员进行跟踪治疗随访,能得到及时、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结论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保障了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连续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住院治疗,逐步走向社区的治疗、康复及护理。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庭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当前精神卫生领域及康复精神医学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也是国内外精神科专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研究对象为遍布于社区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大量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本文旨在探索以社区康复指导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精神病人康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马艳秋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7):1196-1197
目的探讨脑卒中瘫痪患者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最大限度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方法将社区16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训练患者采用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具体内容,干预前后用Fug-Meyer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总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组FMA和BI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初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5.
马红  杜娟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76-77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社区145例脑卒中恢复后期及后遗症期患者,由社区护士定期上门随访实施康复护理干预6个月后,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干预前比较,患者负面性情绪明显减少,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家属的照顾能力有所提高,Bathel、FCA、SWL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连续、规范、有效的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进一步康复,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状态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09月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脑卒中后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及积极治疗并发症等,康复组除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心理支持疗法、家庭康复护理和放松疗法等护理服务干预12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和汉密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12月实施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后,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和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服务干预可以缓解脑卒中后患者负面心理,提高患者的战胜疾病信心,减轻抑郁状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可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护理逐渐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脑卒中患者不仅需要住院时的康复护理服务,出院后也需要连续的康复护理服务。此文主要对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的定义、家庭康复训练定义及目标、必要性、方法和内容及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脑卒中家庭康复训练及并发症护理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社区家庭服务模式下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的必要性。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出院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出院后给予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分别于1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行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后遗症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社区的 6 0例患者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30例 ,由经培训的社区护士按“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干预 ,分别于 1个月、3个月时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两组间在 1个月和 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得分、提高分和依赖度改变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后脑卒中遗症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赋权增能理论对社区脑卒中失能老人康复效果的影响,为社区护士管理脑卒中失能老人的家庭康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医院双向转诊至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80例脑卒中失能老人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社区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健康赋权增能理论指导护理工作,护士进入家庭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改变老人对康复效果的认知,并与其一起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及目标,然后对老人进行相应的健康赋权,定期帮助指导及督导老人进行康复。比较两组脑卒中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焦虑程度、社会活动情况。结果:干预组脑卒中失能老人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焦虑程度及社会活动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进行健康赋权增能理论指导护理工作,可提高脑卒中失能老人的家庭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社区脑卒中病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为了解社区脑卒中病人家庭康复现状,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寻找依据,对社区60例脑卒中病人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脑卒中病人遗留有多种生理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并有不良生活习惯,缺乏家庭康复锻炼,病人的综合自理能力及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提示,应及早为社区脑卒中病人制定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家庭护理流程化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社区24例脑卒中患者应用家庭护理流程化管理模式,结果本组患者均能生活自理,全部达到康复标准。认为脑卒中患者在社区康复过程中应用家庭护理流程化管理模式收到良好效果,不但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高度满意,而且规范了家庭护理服务方式,保证了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整体性、服务和需求的匹配性,降低了家庭护理服务的负荷。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对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进行分析。方法 在脑卒中患康复现状基线调查基础上制定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将社区的60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由经培训的社区护士按方案实施3个月后评价。结果 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显增强;负性情绪明显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有所改变;患自理能力和家属照顾能力均有提高;但家庭康复环境无改造。结论 为脑卒中患制定的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由社区护士实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的效果。方法我科护士主动对出院的53例患者进行6个月的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并采用随机方法设立干预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的情况。结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现有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抑郁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两者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多维护理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拓宽延续护理模式,为脑卒中患者康复开辟更经济、有效、实用的途径。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522例,将出院后于该医院所在社区街道居住的患者258例纳入实验组,不在该医院社区街道居住的患者264例纳入对照组。医院责任护士、社区护士和家庭共同为实验组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多维护理干预模式,而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对522例患者均分别在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进行 ADL 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评分、心理 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和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ADL、HAMD 及满意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采用医院-社区-家庭多维护理的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多维护理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身心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社区脑卒中康复团队服务模式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将社区脑卒中患者46例随机分成干预组(n=26)和对照组(n=20),由社区医生、预防保健医生、护士组成的社区脑卒中康复团队对干预组患者进行康复教育、机体功能训练及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ADL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ADL提高较对照组显著,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社区脑卒中康复团队可提高患者ADL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薛倩 《当代护士》2023,(9):35-38
目的 探讨“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智慧护理服务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3),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及出院随访,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实施“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智慧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康复依从性、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康复依从性、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智慧护理服务模式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居家期间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对康复的依从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瘫痪患者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最大限度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方法:将社区16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训练患者采用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具体内容,干预前后用Fug-M eyer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B I)评定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总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组FMA和B I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初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护理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城市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康复护理干预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 将出院到社区的80名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由社区护士、卒中护士、社区医生、神经内科医生、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组成的协作网按"小组教育加康复训练加文体疗法"方案实施干预,3个月时评价.结果 干预组患者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活...  相似文献   

20.
社区干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方向。由于脑卒中患病时间长、住院费用及其他原因,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带着残疾回家康复,而患者及其家人缺乏康复知识和技能,致使大部分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机而处于后遗症期^[1]。有资料表明,国内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工作尚未系统开展^[2]。因此,积极开展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日益受到重视。现就社区干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