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食管癌主要经淋巴道转移,晚期血行转移也不少见,肝、肺、胸膜等是常见血行转移部位。我们总结了67例食管癌肺转移的临床特点以及其中多数患者对化疗的反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03例食管癌转移病例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表明:食管癌转移以淋巴道途径占绝大多数,为93.20%;血行转移仅占6.80%。淋巴道转移部位以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最多,纵隔淋巴结转移次之:血行转移郭位以肺转移最多。原发病灶以中段、髓质型、Ⅳ期转移最多;治疗后转移以手术后转移最多。原发病灶治疗结束到转移病灶最初发现,其间隔时间平均值为6个月。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有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血行转移主要转移至肺、骨、肝等部位,乳腺癌眼睑转移则属于罕见的血行转移。本院曾收治1例乳腺癌的眼睑转移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转移及血行转移。血行转移常转移到肺、骨、肝等器官,淋巴转移常转移到腋窝淋巴结、锁骨上下淋巴结等部位,乳腺癌舌下腺转移为罕见的血行转移。南充市中心医院曾收治1例乳腺癌舌下腺转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切除术后随诊至死亡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秉燮  吴铭耀 《癌症》1992,11(5):394-396
本文报告食管瘤切除术后随诊至死亡100例,术后复发表现为局部侵犯和远处转移的主要部位,依次为气(支气)管—肺占50%;淋巴结转移锁骨上36%、腹腔15%;血行转移肝24%。作者认为:要提高中晚期食管癌切除术后的长期生存率,应强调癌灶及区域淋巴结清扫以及尽可能行食管胃颈部吻合的重要性,也应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空洞型肺转移瘤是肺转移瘤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多为血行肺转移瘤,现将我们遇见经手术、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病理证实12例空洞型肺转移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子宫颈癌为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恶性肿瘤。子宫颈癌血行转移少见,肺为其血行转移最常见的器官,然后依次是骨和肝[1]。子宫颈癌肺转移多见于晚期子宫颈癌患者,而子宫颈癌术后肺转移的发生率很低,有研究报道仅为1.5%[2]。子宫颈癌术后放疗后转移至肺且致主支气管堵塞,又经气道咳出肿物,经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为子宫颈癌肺转移者,更是罕见。现将本院1例子宫颈癌肺转移病例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对小鼠肉瘤肺转移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肉瘤血行肺转移模型 ,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TNP 470对肉瘤肺转移的形成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筛选经反复小鼠腹腔注射 ,能持续引起小鼠血性腹水的S 1 80腹水癌细胞。按每鼠 1 .6× 1 0 6 / 0 .2ml经尾静脉接种于 1 5g左右的离乳幼鼠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TNP 470治疗组 ,每组 1 0只。接种后 2 4h起隔天皮下注射给药 ,第 1 5天处死小鼠 ,称肺湿重。肺组织切片 ,镜下计转移灶数。结果 经筛选的S 1 80肉瘤细胞尾静脉注射可成功建立小鼠血行肺转移模型。TNP 470 1 0 0mg/kg可有效减少小鼠肺转移模型中转移灶的数目并抑制转移灶的增大 ,但尚不能完全抑制转移灶的形成。结论 使用TNP 470等血管生成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肿瘤血行转移灶的形成和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在血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层粘连蛋白糖肽影响血清诱导的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凝集及其实验性转移。结果糖肽抑制血清诱导的B16细胞凝集及其实验性肺转移。结论血清可能通过介导肿瘤细胞凝集,参与血行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在血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层粘连蛋白肽影响血清诱导的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凝集及其实验性转移。结果 糖肽抑制血精诱导的B16细胞凝集及其实验性肺转移。结论 血清可能通过介导肿瘤细胞凝集,参与血行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模式,临床病理指标与复发模式的关系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随访资料,行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256 例,全部病例均按TNM分期(1997年UICC分期法),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全组中141 例术后复发(55.08%),复发平均时间15.1 个月(4~58个月),其中淋巴结转移82例(58.16%);血行性转移15例(10.64%);混合型转移(血行转移伴淋巴结转移或吻合口复发)26例(18.44%);吻合口复发18例(12.77%)。 胸段食管癌术后复发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34,P=0.037,P=0.004)。 胸上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于颈部;胸下段食管癌术后腹部及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大于上纵隔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胸中段食管癌术后上纵隔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大于中、下纵隔和腹部。辅助放化疗组淋巴结转移及吻合口复发33例,与无辅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辅助放化疗组血行及混合转移13例,与无辅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 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主要为局部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局部淋巴结转移与术后复发相关;胸上段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胸下段食管癌术后腹部淋巴结转移率高;术后放化疗治疗对局部控制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胸中段食管鳞癌Ivor-Lewis手术后肿瘤复发1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Chen G  Wang Z  Liu XY  Liu FY 《癌症》2006,25(1):96-99
背景与目的:近半数食管癌患者术后3年内出现肿瘤复发,但肿瘤复发的情况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旨在分析食管癌Ivor-Lewis手术后肿瘤复发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2001年接受Ivor-Lewis手术及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治疗的196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术后3年内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3年内96例(48.9%)患者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12.2个月。局部-区域性复发52例(54.1%),其中41例(78.8%)有纵隔淋巴结转移,仅8例(15.3%)患者单纯颈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包括血行转移伴局部-区域性复发10例)44例(45.8%),以肝、骨和肺转移为主,占88.6%(39/44)。手术后辅助放疗组的患者局部-区域性复发率(23.3%)低于未放疗组者(41.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3期和N1状态是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Ivor-Lewis手术后3年内约1/2的患者肿瘤复发,纵隔淋巴结、肝脏、骨和肺是主要的复发部位。手术后辅助放疗可以减少局部-区域性复发。  相似文献   

13.
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与血行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洲  刘相燕  刘凡英  张林  陈景寒 《肿瘤》2004,24(2):164-16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N2)与血行转移的相关性,为对手术后的N2肺癌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96例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pN2)的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无淋巴结转移(pN0)的NSCLC患者作为对照组,与pN2患者配对.术后两年内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一次,监测血行转移.计算两组患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应用x2检验比较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N2组患者手术后两年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为29.17%,多数为脑和肺转移(64.29%);pN0组患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为13.54%,两者的差别非常显著(P<0.01).pN2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血行转移的概率大约是pN0患者的3倍(OR=3.14).结论肺癌根治切除术后血行转移的发生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基质活检因子(MMP-7)mRNA 表达与食管癌复发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8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外周血中MMP-7 mRNA表达。结果 82例食管癌患者中,MMP-7 mRNA 表达阳性率为37.5 %。MMP-7 mRNA 表达阳性与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28例复发患者中,15例接受动态观察,其中5例外周血中MMP-7 mRNA 表达阳性先于影像学3~6个月,8例同时阳性。结论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MMP-7 mRNA 表达阳性可作为食管癌转移、复发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219例根治性切除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淋巴结在食管癌转移的规律。方法根治性切除219例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廓淋巴结1879枚并作区域分布的病理分析。结果219例根治性切除食管癌患者中65例有淋巴结转移。其中胸上段食管癌8例中有2例颈深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186例中52例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伴有隆突淋巴结转移26例,伴有食管旁、贲门区和胃左动脉旁、左下肺静脉及左下肺韧带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5、12、22、4、5例。胸下段食管癌25例中有淋巴结转移者11例,其中伴有食管旁、左下肺韧带、贲门区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2、5、8例。左肺动脉淋巴结无1例转移。结论淋巴结在食管癌转移的共性规律是:上段癌向上转移大于向下,下段癌向下转移大于向上,中段癌转移依次隆突区、胃左动脉旁、胸上食管旁、胸下食管旁和贲门区。左肺动脉淋巴结甚少转移。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肺、胸膜、骨、肾,而鼻腔、筛窦、额窦转移临床罕见,我院收治1例食管癌鼻腔、筛窦、额窦转移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为常见,具有高度侵袭性,致死率较高,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及血行转移,血行转移部位多见于肺、肝、脑等部位,而胃转移极为少见[1]。近日我院诊治了1例糖尿病足合并右足足跟恶性黑色素瘤并胃转移的患者,因其少见以及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晓东  吕霞  苏安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4):804-804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血道转移以肝、肺、骨和肾上腺等为常见[1],胆囊转移极为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食管癌伴胆囊转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干扰HIF—1α表达,建立乳腺癌血行转移的动物模型,检验HIF—1α表达在血行肺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慢病毒转染干扰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HIF—1α的表达,得到HIF—1α表达正常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NC和HIF—1α表达受干扰的细胞系MCF-7-HIF。分别将两组细胞系进行裸鼠鼠尾静脉注射建立乳腺癌血行转移模型,检测两组细胞在小鼠肺部形成转移瘤的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组肺转移灶中E-钙黏素和Notch—1受体胞内结构域(Notch—1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的表达情况。结果:注射MCF-7-NC组裸鼠肺部转移瘤数量、大小均高MCF-7-HIF组,MCF-7-NC组平均成瘤数22.4±4.1个,MCF-7-HIF组13.8±3.2个。肺最大转移瘤平均直径MCF-7-NC组3.2mm,MCF-7-HIF组2.5mm。胸水的出现,MCF-7-NC组显著高于MCF-7-HIF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MCF-7-NC组E-钙黏素低表达,NICD高表达,而MCF-7-HIF组恰好与其相反。结论:干扰HIF—1α的表达,可以显著减低乳腺癌细胞系MFC-7的血行肺转移能力。转移灶中E-钙黏素和NICD的表达与HIF—1α表达是否受干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用人食管癌组织提取核基质抗原,制备核基质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食管癌、正常食管粘膜、食管粘膜异型增生、肺鳞癌、喉鳞癌、胃腺癌以及大鼠食管癌组织进行标记。结果显示食管癌核基质(Esophageal cancer nuclear matrix,ECNM)抗体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有特异性,与正常食管粘膜及胃腺癌有非常显著差异,与食管异常增生、肺鳞癌、喉鳞癌差异明显,但与大鼠食管癌组织差异不明显。ECNM的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癌组织中无明显差异,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提示抗ECNM抗体具有较好肿瘤特异性和组织学特异性,可作为食管癌的一项新标记物。核基质结构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对稳定,对肿瘤转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