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情感培养和心理互助式干预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药物治疗、日常生活护理和一般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情感培养和心理互助式干预,于干预6个月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FPI)对两组进行评分。结果:经过6个月的干预,观察组BPRS评分、ITAQ总评分、SSFPI量表中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主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和总分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情感培养和心理互助式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恢复其自知力,增加治疗依从性,提高社会功能,对患者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促进自知力恢复、提高心理康复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2个月的艺术性情感护理干预(研究组),与未使用艺术情感护理干预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症状自评定量表(SCL-90)综合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状况和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结束后,研究组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各因子分值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分间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评分值的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艺术性情感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促进其自知力恢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常规单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干预,观察24周.于综合心理干预前及干预6周、12周、18周、24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和大体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定自知力状况;于综合心理干预前及干预12周、24周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定社会功能.结果 治疗与干预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均持续性下降,干预24周末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而大体评定量表评分两组均呈持续性升高,干预24周末干预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可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恢复,显著改善精神症状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始动性缺乏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11月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64例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精神科药物治疗、日常生活护理和一般的康复训练(无心理干预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始动性缺乏评分量表(Butler)对两组患者精神病性、自知力及依从性、始动性进行评分。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BPRS、ITAQ及Butler总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恢复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始动性缺乏状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诊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取正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不采取家庭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在正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6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结果干预组干预6个月后BPRS评分、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家庭护理干预,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院-家庭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科治疗、护理和一般的电话回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医院-家庭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出院6个月和出院12个月观察组PSP、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家庭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个人和社会功能,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组互助式管理模式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10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科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分组互助式管理模式,干预6个月前后采用精神病病人护理观察量表(NOSIE)、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对两组病人进行评价。[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病人NOSIE量表中总积极因子得分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总消极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病情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PANSS量表中阳性症状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ITAQ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SSPI量表中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和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性活动技能及主动性和交往情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组互助式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阳性和阴性症状,恢复其自知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社会功能,有助于提升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的影响。方法:将2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05例和对照组106例,研究组实施住院康复及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住院康复和常规护理。应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在康复前和干预3个月后各评定1次,比较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SDSS总分康复前为6.34±1.67,康复后降为4.22±1.06,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职业功能、社会活动、家庭活动、生活能力等功能的改善较明显(P<0.05,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住院康复及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管理(CM)联合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1日收治的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其中研究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CM联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8(MMAS-8)]、生活质量[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自知力[采用自知力评估量表(SAUMD)]及社会功能[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结果:干预3、6个月后,研究组MMAS-8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SQLS、SAUMD、SSPI评分均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CM联合健康教育,能够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疾病自知力,强化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42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6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其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结果 综合干预6个月末入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同伴支持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新乡市在社区管理的纳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接受为期6个月的同伴支持,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定期访视。在干预前、干预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康复状态量表对两组进行测评,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试验组49例、对照组47例完成研究。干预后,试验组简明精神病量表、康复状态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同伴支持可以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治疗的态度,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的影响。方法 :共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55例,脱落8例。对入组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并将这一护理模式延伸至社区,在入组时、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共4次分别用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结果:干预后自身对照,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均有改善(P0.01);而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出院后12个月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住院期间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慢性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干预前后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德青  肖刚  李淑香 《中国康复》2009,24(2):141-142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与社会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4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采取生活技能指导、社会活动参与、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进行康复干预,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筛选评定量表(SDSS)对干预前后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康复干预6及12个月时PANSS、SDSS评分大多数项目与康复干预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及0.01)。结论:社区内坚持系统的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恢复与维持具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时间超过2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时间为12W。由有经验的精神科护士于综合护理干预前后采用Krawiecka症状量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ISE)、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Krawiecka、NOSIE、IPR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Krawiecka、NOSIE、IPROS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延缓患者的衰退,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5.
张奎  闫佳宁  孙爽 《中国康复》2018,33(1):78-80
目的:分析持续的职业技能训练对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对6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持续3年的职业技能训练,训练6、12、24及36个月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量表进行评定。结果:65例患者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在治疗6、12、24及36个月时与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0.01);SSPI总分及各分量表分、ITAQ评分在治疗6、12、24及36个月时与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0.01)。结论:职业技能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阳光心园康复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莘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例,干预组进入阳光心园接受康复训练课程和家庭教育,为期6个月,对照组接受常规服务。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进行评估。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TAQ及PSP评分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PANSS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主动服药依从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主动服药依从率较干预前及干预组明显下降(P<0.05);干预后,干预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阳光心园康复服务有利于提高患者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改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并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7.
护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恢复的影响,随机选取10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主要分定向、认可、深入、导向4个阶段;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护理,运用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测定病人自知力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从第4周开始至出院,自知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表明护理干预能有效地促进病人自知力的恢复,改善服药依从性,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2月~2008年12月住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研究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除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在康复期过程中有专职人员利用小组形式再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干预,每小组患者不超过10例,每周2次,每次30min,共8周。各组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服药依从性、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定。结果:干预后研究组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评分、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康复治疗干预不但能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改善其认知态度,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增加家庭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综合干预对社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社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00例经住院治疗缓解出院并随访1年的社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随访1年,研究组实施综合干预,对照组常规门诊复查.结果:研究组患者1年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总分及各子量表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较好巩固社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对恢复自知力、改善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促进社会功能康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患者-家属-专家服务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社会功能及自知力的干预效果。探讨该模式中的服务绩效评价与干预效果改善量的关系。方法:选取重庆市纳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定期访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6个月的患者-家属-专家服务模式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对2组进行测评,评估干预效果。同时统计干预组服务绩效评价得分与干预效果改善量的关系。结果:干预后3及6个月,PANSS评分中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PANSS总分及SDSS评分干预组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5),且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时间点2组间PANSS评分阳性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3及6个月干预组ITAQ评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均P<0.05),且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PANSS各项评分、SDSS评分及ITAQ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6个月,SDSS改善量、阴性量表改善量、一般精神改善量以及PANSS改善量,高绩效评价组均高于低绩效评价组(均P<0.05);ITAQ改善量及阳性量表改善量,2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患者-家属-专家服务模式可以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社会功能及自知力,同时绩效评价能促进干预效果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