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升解通瘀汤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缺血性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升解通瘀汤口服,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积分、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判定中医证候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29例/30例),对照组为50%(15例/30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KCCQ积分、NYHA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6MWT均明显改善,治疗组LVEF、血清NTpro-BNP水平亦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KCCQ积分、NYHA心功能分级、LVEF、6MWT、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佳。试验过程中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探索代谢组学在缺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患者各18例,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样本进行检测,用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分析判别法(PLS-DA)处理图谱数据,研究两组血浆代谢物图谱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血浆LC-MS图谱的PCA及PLS-DA分析显示,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能够被明显区分,两组血浆代谢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缺血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较气虚血瘀证,3种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物质含量降低,3种肉碱类物质含量升高,2中脂肪酸类物质含量升高,肌酐含量升高。结论:缺血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和气虚血瘀证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两组能量代谢及磷脂代谢存在差异。以LC-MS为技术特点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能够将两者区分,为中医证候的客观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养心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本院心内门诊就诊的110例气虚血瘀型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养心益气汤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DD和LVESD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LVEF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患者病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标志性的差异多肽,寻找其特异性血清标志物。方法收集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30例(观察组)以及健康体检者2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标本,通过特异的液体磁珠分选后,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得到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清多肽谱,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Clinprot tools2.1,运用不同统计学方法进行差异分析,建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诊断的血清多肽谱模型。结果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表达的蛋白峰有47个,筛选最佳标志物共得出5个峰用来建模型,其中1866.17Da、7761.49Da、1848.81Da、2037.57Da在观察组低表达,2660.54Da在观察组高表达;进一步通过多肽氨基酸序列库查询这5种蛋白峰,共得到3种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分别是补体C3 f、纤维蛋白原和热休克蛋白60。结论补体C3 f、纤维蛋白原和热休克蛋白60是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特异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气逐瘀方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郑州市中医骨伤病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6例)与观察组(98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逐瘀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清GSH、MDA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及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流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GSH、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逐瘀方联合尼莫地平较单纯尼莫地平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血流流变学及血清GSH、MDA水平,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心泰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益心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心功能及心力衰竭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心力衰竭程度、心功能、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心力衰竭总疗效、心功能每搏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益心泰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愈梗通瘀汤对冠心病气虚血瘀痰浊型和气虚血瘀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愈梗通瘀汤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疗产,冠心病临床太改善情况及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变化。结果:心绞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估于对照组;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气虚血瘀痰浊型优于气虚血瘀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种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4.09%、61.36%,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对于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改善以及气虚血瘀证候改善方面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中氨基酸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收治的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气滞血瘀证30例和气虚血瘀证30例,以及对照组30例,以液相-质谱联用为技术平台,通过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检测血清样本中20种氨基酸含量,同时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分析。结果:根据PLS-DA图显示对照组与冠心病不同证型之间氨基酸代谢轮廓明显不同,其中冠心病组缬氨酸、组氨酸、鸟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较对照组含量升高,而γ-氨基丁酸与谷氨酰胺含量降低。气滞血瘀组和气虚血瘀组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有组氨酸,瓜氨酸等,且2种证型中气虚血瘀组中含量较高。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中的氨基酸代谢机制紊乱,为区分冠心病中医证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老年气虚血瘀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取基础药物对症治疗,参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前后测量2组6 min步行距离、中医症候群变化、生活质量一般性健康检查简易量表(SF-36),评价2组患者生存质量。结果参附组SF-36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均0.05),6 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和治疗前明显延长(P均0.05),中医证侯较对照组和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老年气虚血瘀型舒张性心力衰竭疗效好,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丽萍 《北京中医药》2014,(10):729-731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抗心力衰竭西药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参数,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B型钠尿肽(BN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7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LVEDD、BN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人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 (sST2)水平与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纳入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16例(试验组),体检健康者26例(对照组)。将试验组患者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血瘀证4种证型,心功能分级分为Ⅰ、Ⅱ、Ⅲ、Ⅳ级,分别检测不同证型、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血清sST2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11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气虚血瘀证11例,痰瘀互结证30例,气阴两虚血瘀证43例,阳虚水泛血瘀证32例;心功能Ⅱ级21例,心功能Ⅲ级55例,心功能Ⅳ级40例。试验组患者血清sST2水平为1790. 25(1238. 27,2168. 96)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 32 (592. 23,854. 60) pg/ml (P 0. 01)。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sST2水平低于气阴两虚血瘀证和阳虚水泛血瘀证患者(P 0. 05);阳虚水泛血瘀证患者血清sST2水平高于痰瘀互结证及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P 0. 05);痰瘀互结证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sST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各中医证型间心功能分级分布存在差异(χ~2=33. 466,P 0. 05)。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者血清sST2水平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 0. 05);心功能Ⅳ级者血清sST2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 0. 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越差血清sST2水平越高,且血清sST2水平随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虚水泛血瘀的演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6,(2):145-148
目的:研究分析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及其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随机分配100例纳入对照组,另100例纳入治疗组,两组均按TOAST分型标准(Trial of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进行分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采取与对照组同样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均通过NIHSS评分及Barthel-Index(BI)评分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间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中医临床疗效,并且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以了解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所有入选病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及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SAO)多于心源性脑栓塞(CE)、其他确定原因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SOE)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型入院时NIHSS最高(P0.05)、BI最低(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NIHSS及BI评分改善程度、中医临床疗效与治疗前相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以LAA和SAO型最多,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较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76例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黄芪60 g,当归9 g,川芎9 g,桃仁9 g,红花9 g,赤芍15 g,地龙9 g)治疗,疗程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81.5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服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芪归八味汤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缺血心肌病心力衰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归八味汤。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NYHA心功能及NT-pro BNP的变化;进一步分析患者中医证候,其中气虚血瘀组19例、痰浊闭阻组21例、气阴两虚组24例、心肾两虚组23例,比较不同证候患者芪归八味汤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75.68%)(P 0.05);心功能方面,治疗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的NT-pro BN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气阴两虚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P 0.05)。结论芪归八味汤有助于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补肾法对缺血性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而治疗组再加上益气活血补肾法中药口服,14 d为1疗程,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愈显率(57.1%)较对照组(29.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补肾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有效治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颗粒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100例在此基础上予益气化瘀颗粒,对照组100例予安慰剂。2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对2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疗效进行比较,评价2组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后心功能Ⅰ级及Ⅲ级者所占比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Ⅰ级及Ⅲ级者所占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LVEF值<30%者、30%~40%者及>45%者所占比率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LVEF值30%~40%者、>45%者所占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总有效率91.7%,对照组53.2%,2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化瘀颗粒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笔者探讨了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参麦理气安心汤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04例均为我院2018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42~78岁,平均62.39±7.27岁;NYHA分级:Ⅱ级16例,Ⅲ级23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心肌活力颗粒对气虚血瘀型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气虚血瘀型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心肌活力颗粒。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统计治疗前后心悸、气短、气喘、胸闷(痛)、烦躁不安、咳嗽及自汗证候,心胸比例,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统计心功能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2组治疗后各中医证候积分及总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心悸、气短、气喘、胸闷(痛)、烦躁不安证候积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心胸比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P<0.05),LVEF增加(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心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0.0%、96.7%,对照组分别为50.0%、55.0%,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心肌活力颗粒可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体征,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磊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1):2586-2587
目的:评价益气活血方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相同西药治疗的基础,配合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4周后,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心功能分级,并测定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脑钠肽(BNP)值。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及BN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