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4-2008年株洲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株洲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现状,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及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对策. 方法 对株洲地区2004-2008年28家医疗保健机构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株洲地区2004-2008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5.78/万,5年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前5位出生缺陷类型依次为先心病、唇腭裂、指(趾)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外耳畸形.孕母年龄小于20岁、大于35岁,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高;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女婴;产前B超监测对及早发现胎儿畸型,降低病残儿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出生缺陷发生与孕早期异常情况、遗传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 做好出生缺陷监测,加强出生缺陷的综合预防工作,有利于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2004~2007年天水市秦州区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天水市秦州区出生缺陷的变化趋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天水市6家监测点医院住院分娩的13 683例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治疗性引产)进行监测,分析出生缺陷情况。结果: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78.93万/,前5位出生缺陷是神经管畸形、总唇腭裂、四肢指(趾)畸形、耳畸形、直肠肛门闭锁(脐膨出、腹裂并列)。结论:2004~2007年秦州区出生缺陷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总唇腭裂和四肢畸形城镇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农村明显高于城镇;神经管畸形所占比例超过出生缺陷的一半,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农村;颜面部畸形和四肢畸形的预防不能忽视城镇。  相似文献   

3.
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凤霞  徐文  姚屹  宋世琴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119-2121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动态变化及流行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1995年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和统计标准,对我院1997年1月~2004年12月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按照前4年与后4年两阶段进行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42 996例,前4年与后4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9.66‰、13.87‰,后4年出生缺陷较前4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本市户口围产儿出生缺陷上升趋势明显;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缺陷与产妇年龄、围产儿出生季节、胎数、胎儿性别关系密切。结论:根据出生缺陷监测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1996~200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瑛  邵杰  杨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5):2096-2098
目的:调查沈阳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了解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因素,为政府部门制定妇幼保健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调查方法,以三级保健网为依托,对1996~2000年出生的68 451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监测人口占出生人口的30.09%,出生缺陷儿58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6.05/万,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203例,死亡率344.65‰,是非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的35.39倍,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的18.87倍(RR=18.87),占同期围产儿死亡的47.12%。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χ2=26.19,P<0.01);出生缺陷发生的性别分布显示男性高于女性,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χ2=5.33,P<0.05)。结论:沈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1998年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且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宜兴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2年宜兴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7~2012年围产儿共60 021例,出生缺陷儿251例,发生率为4.182‰,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总唇裂、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外耳畸形、肢体短缩、先天性脑积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应继续加强婚检与孕前保健工作,提高生育健康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三级预防工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甘肃省1997~2007年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趋势,为降低我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甘肃省1997~2007年31个监测点围产儿的监测数据,获得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主要病种顺位.结果 1997~2007年甘肃省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08.42/万,不同性别围产儿和城乡分布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年间出生缺陷主要病种前5位依次为神经管畸形,先天性脑水肿,总唇裂,多指(趾),马蹄内翻.结论 1997~2007年甘肃省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变化趋势不稳定,且城乡差距较大,应提高围产儿出生缺陷干预措施的质量,加强产前检查及围产期保健工作,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酒泉市肃州区2000~2006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向华  宋成义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82-4284
目的:了解肃州区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疾病顺位及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0~2006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5152例围产儿出生缺陷21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8.39‰。出生缺陷前5位顺位依次为神经管畸形、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多指(趾)并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农村明显高于城市,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产母年龄≥35岁组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季节对出生缺陷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广泛开展孕早期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加大优生优育的宣教力度,加强孕前及孕早期保健工作,提高产前诊断水平,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许海容 《现代医院》2005,5(9):158-160
目的了解河源市城区出生缺陷发生率,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2004年12月市城区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5.07‰,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500.00‰;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城镇(P<0.01);双胎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单胎(P<0.01);第一季度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第四季度(P<0.05)。结论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及孕前、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工作,继续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工作的病因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探讨出生缺陷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方法 对2009-2011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医院监测资料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监测293 053例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数5 76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96.76/万,3年出生缺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多指(趾)、马蹄内翻足、唇裂合并腭裂.出生缺陷发生城市高于农村、孕母分娩无明显的季节分布、大于35岁组母亲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男婴高于女婴. 结论 加强孕前、孕早期保健宣传,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避免和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州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种类及变化趋势,为减少缺陷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福州市12家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福州市2007—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3.0/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孕母年龄20岁和≥35岁年龄组较高,出生缺陷导致的围产儿死亡占总围产儿死亡的30.3%,主要出生缺陷为外耳畸形、多指(趾)畸形、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及马蹄内翻足,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做好出生缺陷监测工作,加强三级预防,可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该院出生缺陷的消长情况,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的高危高发因素,及时发现可疑的致畸因素,为开展出生缺陷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0~2010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年间共监测围产儿27 838例,缺陷儿311例,发生率为11.17‰;主要出生缺陷为指(趾)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复合畸形、消化道畸形、尿道下裂、脑积水;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较女婴显著增加;产母年龄≥35岁,尤其是产母年龄<20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吴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424-4425,4427
目的 分析乐山市2006~2010年出生缺陷发生趋势及其高危因素,制定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 按照《四川省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要求,对乐山市23所医疗保健机构出生缺陷进行监测,由县妇幼保健院收集汇总上报.结果 出生缺陷总发生率9.81%,5年来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历经波峰后稳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产妇20岁及35岁年龄组,出生缺陷率明显增高;男性与女性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乐山市出生缺陷前6位是多指/趾、小耳/无耳、外耳其他畸形、唇裂并腭裂、唇裂、尿道下裂;产前诊断率12.26%;出生缺陷发生与遗传及孕前产前监测有一定关联.结论 进一步加强育龄妇女及其家庭健康教育促进,增强“三级预防”体系功能,重视婚前孕前检查与产前筛查(诊断)工作,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处置,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改善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3.
龙岗区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几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变化趋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2009年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05‰,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常住人口;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15‰,女性发生率为11.50‰,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比女性发生率高;常见出生缺陷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及总唇裂;出生缺陷中的死胎、死产导致死亡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38.19,P<0.000 1),新生儿存活构成比则呈上升趋势(χ2=36.65,P<0.000 1)。结论:积极开展三级预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陕西省出生缺陷的发生水平及分布特征,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6-2010年在陕西省25家监测医院出生的孕28周至生后7 d所有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 【结果】 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17.8/104,缺陷发生率逐年上升(χ2=16.81,P<0.01)。前五位缺陷类型依次为:总唇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χ2=8.58,P<0.01)。农村发生率高于城镇(χ2=70.72,P<0.01)。单发缺陷占缺陷总数的83.5%。通过超声诊断的病例占52.2%,通过临床诊断的病例占45.9%。产前诊断率为48.1%。围产儿死亡率为8.3‰,呈逐年下降趋势(χ2=6.91,P<0.01)。五年来缺陷儿死亡率高于非缺陷儿死亡率,死亡围产儿的缺陷发生率也高于非缺陷发生率。 【结论】 陕西省2006-2010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降低缺陷发生率的工作重点仍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工作,不断提高各监测点的产前诊断能力,从而降低本地区的缺陷发生水平。  相似文献   

15.
5年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炳兰  孙丽洲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0):2764-2766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该院出生缺陷的消长情况,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的高危高发因素,及时发现可疑的致畸因素及产前诊断的不足和需要强化之处,为开展出生缺陷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0~2004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5年共监测围产儿7 213例,缺陷儿102例,发生率为14.14‰,主要出生缺陷为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多/并指(趾)、尿道下裂、脑积水;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较女婴显著增加;产母年龄≥30岁尤其产母年龄≥35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孕前及孕早期预防和加强产前诊断,可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颜面部、心血管、手足部等B超检查有待加强并列入产前常规检查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铜陵市市区出生缺陷发生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铜陵市市区 1998~2003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铜陵市市区总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 7. 44‰。1998~2002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 5. 53‰~7. 62‰, 2003年出生缺陷发生率达 12. 3‰。出生缺陷的顺位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合并腭裂、小耳、唇裂。不同性别、年龄段和季节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除 2003年外,铜陵市市区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仍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浙江省景宁县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和评价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景宁县内4家医院依据《景宁县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要求上报的2009年和2010年出生缺陷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缺陷类型、发生出生缺陷儿母亲孕期情况,并跟踪随访。结果共监测景宁县两年中2 443例围产儿,出生缺陷26例,总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64‰,其中单发缺陷23例,多发缺陷3例,缺陷类型前五位为多指、先天性心脏病、唇裂、腭裂、脑膨出。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率为9.31‰,女性为1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9年监测1 282例,出生缺陷率为7.02‰(9例),2010年监测1 161例,出生缺陷率14.64‰(17例)。结论景宁县出生缺陷呈上升趋势,与围产期产前诊断和出生后早期诊断技术增高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是母亲孕期患病、服药及遗传等;加强孕前保健,提高婚前医学检查质量,开展产前筛查工作,和预防出生缺陷知识的宣传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关键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郭立杰  武卉 《职业与健康》2014,(11):1568-1570
目的了解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变化及转归情况。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对该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分娩的围生儿逐一筛查。结果该院共出生围生儿数7 616例,出生缺陷儿237例,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3.11%,出生缺陷儿死亡数28例,缺陷儿死亡率11.81%;围生儿死亡数86例,死亡率1.13%,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外耳畸形、多指畸形、总唇裂(唇裂、腭裂、唇裂合并腭裂)、21-三体综合征,构成比分别为48.9%、11.0%、7.2%、5.1%以及4.3%。农村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70.9%,明显高于城镇的29.1%;缺陷儿死亡率城镇为4.3%,农村为1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出生缺陷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广泛开展优生、优育健康教育,加强婚前保健、围生期保健,开展产前诊断和优生咨询,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张玉    曾定元    农铮    覃海妍  覃单浩  陆春  张康 《现代预防医学》2019,(2):249-252
目的 了解2013 - 2017年柳州地区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实施方案》对柳州地区114家助产机构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 d内的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3 - 2017年柳州地区发现出生缺陷儿5 018例,总发生率为17.49‰,2013 - 2017年柳州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产后确诊的出生缺陷儿数是产前确诊数量的5.17倍。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22.61‰)高于乡村(12.99‰),男性(19.59‰)高于女性(15.13‰)。≥35岁母亲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21.2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的前5位是先天性心脏病(5.08‰)、多指/趾(3.07‰)、外耳其他畸形(1.06‰)、总唇腭裂(1.03‰)、并指/趾(0.76‰)。结论 柳州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广西平均水平,以先天性心脏病和多指(趾)为高发出生缺陷,生后确诊的出生缺陷儿显著多于生前确诊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提高产前检查专业技术水平,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顾维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15-2617
目的:了解奉贤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奉贤区13 266例监测围产儿进行分析。结果:①奉贤区两年间出生缺陷儿188例,出生缺陷率为14.17‰;②出生缺陷前5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总唇裂、血管瘤和神经管畸形;③出生缺陷发生在男女性别、户籍、出生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孕妇年龄有关(2χ=7.517,P<0.05);④出生缺陷儿死亡与非出生缺陷儿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 345.85,P<0.001);⑤产前诊断及治疗性终止妊娠可降低活产婴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并使出生缺陷顺位发生改变。结论:出生缺陷发生与孕妇年龄有关,与性别、受孕时间、户籍无关;出生缺陷儿死亡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做好三级预防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