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经发育学疗法(NDT)联合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ITP)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SC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NDT治疗,观察组给予NDT联合ITP治疗,两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FM)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量表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MFM、GMFM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MFM、GMFM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治疗后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多(P<0.05)。结论:在NDT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ITP治疗可有效改善SCP患儿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临床疗效显著,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运动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的90例臂丛神经损伤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肌电反馈疗法。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三角肌、肱三头肌、桡侧伸腕肌群肌功能位下积分肌电(iEMG)值、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及手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三角肌、肱三头肌、桡侧伸腕肌群iEMG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llett肩关节、Gilbert肘关节、Raimondi手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相比,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运动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效果更显著,可明显提高患儿的肌力,提升患儿的肩关节、肘关节及手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组式作业疗法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小组式作业疗法,两组患儿均接受康复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训练前后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表(ADL)、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的评分。结果:两组患儿训练前WPPSI和Barthel指数、PDMS-FM及F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训练后WPPSI和Barthel指数、PDMS-FM及FMFM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组式作业疗法应用于脑瘫患儿可改善认知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并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该疗法优于常规作业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为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的为观察组;比较2组一般情况、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 GMFM)-88评分、精细运动能力量表( FMFM)评分及神经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LF-TMS)联合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124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ILF-TMS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Ash-worth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FM、GMFM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Ash-wort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F-TMS联合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FMFM、GMFM、WPPSI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降低Ash-worth评分,优于单纯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腕手矫形器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腕手关节功能活动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接收的36例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腕手矫形器治疗腕手关节异常姿势。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对2组患儿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进行评定,并测量患侧腕关节被动掌屈、背伸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MAS、PROM、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腕手矫形器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腕手屈肌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基于脑—肾—督脉轴理论的督脉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埋线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又称Vojta诱导疗法)相结合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督脉针刺治疗,埋线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督脉穴位埋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3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及下肢肌肉痉挛程度的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估,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治疗后,3组患儿的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治疗后,3组患儿内收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MTS关节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针刺组和埋线组内收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MTS关节角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针刺组与埋线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患儿均未出现晕针、局部感染以及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脏器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基于脑—肾—督脉轴理论的督脉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儿下肢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肌张力,对提高粗大运动功能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运动疗法在脑瘫患儿上肢肌张力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9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以靳三针法针刺辅以运动疗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测运动功能(GFMF)及上肢肌张力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肌张力等级均降低,PDMS评分均提高,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五神针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105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神经节苷脂静脉输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五神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精细运动能力量表(FMFM)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GDS)评分、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流速度(Vs)以及血管阻力指数(RI)、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GMFM、FMFM、GDS评分、Vm、V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RI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五神针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有效促进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有效促进脑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综合疗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治疗的7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功能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刺综合疗法(头针+体针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功能总疗效、儿童独立运动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1%(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 FIM)评分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Wee FIM评分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综合疗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CP患儿按年龄、临床表现和诊断分型进行近似配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儿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4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患儿GMFM-88改善值和反映坐位、站立的能区(B区、D区)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改善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高于单纯运动疗法,尤其在改善患儿坐和站能力方面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结合作业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作业疗法。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和目测类比(visual scale,VAS)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为85.71%,对照组为61.90%,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88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红花化瘀汤治疗,观察组采用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18%,较对照组的79.55%明显提高,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SF-MPQ)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改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肩部症状,改善疼痛及肩部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脑瘫患儿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18例脑瘫患儿,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9)及观察组(n=59)。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粗大日常运动功能评估(GMFM-88)量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FMFM)量表、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1.53%)高于对照组(76.27%)(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FMFM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FMFM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发育商(DQ)、M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DQ均高于治疗前,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Q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瘫患儿接受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儿肢体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OBPP)患儿效果及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102例OBPP患儿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1例。联合组患儿予以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差异,观察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表面肌电图检测值[募集电位最大值(EMGmax)、平均肌电值(aEMG)]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上肢功能评分、EMGmax、aEMG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反馈体感游戏联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OBPP患儿的上臂肌力和上肢功能,有利于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6.
陆军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83+1586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肩手综合征(SHSA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针刺及康复训练。观察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SHSAS发生率。结果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HSAS发病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6%和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SHSAS发病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两侧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8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年龄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单侧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业疗法,观察组给予两侧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业疗法。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腘窝角均提高,足背屈角均降低,且观察组腘窝角高于对照组,足背屈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侧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较好,不但能提高患儿的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推拿对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的患儿选取推拿和针刀作为治疗项目,对照组的患儿仅给予推拿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疗效标准参照Brunnstrom量表评定上肢功能,以针刀手术时患儿的哭闹程度、心率、手术出血量来评定针刀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显效有17例,好转有14例,无效为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显效有11例,好转有14例,无效为6例,总有效率为80.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配合推拿对提高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上肢功能具有显著疗效,针刀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VR技术在偏瘫型脑瘫患者上肢功能训练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脑瘫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VR技术。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上肢技能质量评定量表(QUEST)、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QUEST评分、FMF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QUEST评分、F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R技术结合作业疗法较传统的作业治疗有更加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进行芒针透刺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毫针疗法。采用VAS量表、FMA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疼痛、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结论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显著疗效,且疗效优于常规毫针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