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骨盆骨折分类与骨盆动脉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血管损伤是骨盆骨折的严重并发症 ,往往引起大出血及休克。文献报道不稳定骨盆骨折死亡率为 1 0 %~2 0 % [1 ,2 ] ,骨盆骨折出血的死亡率更高 ,Brown等[3] 报告死亡率为 60 %。研究不同类型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特点对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笔者着重探讨骨盆骨折类型与血管损伤关系。临 床 资 料1 .一般资料 :44例骨盆骨折血管损伤患者 ,男 35例 ,女 9例 ;年龄 2 1~ 5 2岁 ,平均 33.5岁。交通伤 2 2例 ,压砸伤8例 ,坠落伤 8例 ,其他伤 6例。按照Young -Bergess骨盆骨折分类标准 ,LC型 6例 (侧方挤压型 ) ,APC型 2 2例 (前后挤压…  相似文献   

2.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是一类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损伤,患者病死率高达40%~60%.如何有效地处理该类骨折,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骨科医务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中,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位因素,因此在早期诊断和救治过程中应该及时止血并稳定人体内环境.本文对现阶段骨盆骨折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致病因素做一论述,重点介绍相关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出血,尤其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下的止血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止血治疗的26例骨盆骨折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率、收缩压、中心静脉压、休克指数、血乳酸盐5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48 h内2例患者分别因重度颅脑损伤、休克后多脏器衰竭死亡,24例存活且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例术后仍有活动性出血,48 h内行二次介入栓塞治疗后成功止血;2例术后分别出现一侧臀部皮肤肌肉软组织坏死、下肢足趾干性坏疽。结论 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出血,尤其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盆骨骨折出血具有显著优势,术后止血效果良好,可作为临床急救止血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 (ILIB)对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2 4例高原肺水肿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组 (12例 )接受吸氧、静脉注射速尿、氨茶碱、地塞米松 ,口服硝苯吡啶 ;ILIB组 (12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肘正中静脉每日照射一次 ,每次 90分钟 ,平均治疗 1~ 4次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 90分钟时用XG -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 ;结果 :常规治疗组两次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 ,ILIB组治疗后P、η降低显著 (P <0 .0 5 ) ;TPR、AR、ALT、mAP、PAWP降低及BV、SV增高非常显著 (P <0 .0 1或P <0 .0 0 1) ;结论 :ILIB对高原肺水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能量损伤引起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常伴有大出血,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通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干预和规范化救治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外固定能减少骨盆容积和稳定骨折,减少骨折断端的出血;盆腔填塞主要控制静脉丛的出血;动脉栓塞能控制动脉出血。早期外固定和盆腔填塞能快速发挥作用,有效减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输血量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并应用损害控制理论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我院创伤外科1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救治方法和手术原则分为一体化救治及损害控制组、一体化救治组和常规救治组,比较三组间术前、术中、术后相关因素与患者死亡率的关系. 结果 一体化救治及损害控制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研究指标均优于一体化救治组和常规救治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并早期应用损害控制理论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基于损害控制理论的分期手术方案对多发伤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遂宁市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80例多发伤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患者,其中2012年6月—2014年12月接受传统常规手术治疗42例(常规手术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34~53岁,平均45.1岁;2015年1月—2017年6月接受基于损害控制理论的分期手术方案治疗38例(分期手术组),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35~55岁,平均46.1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预后及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和住院情况。结果分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常规手术组为45.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手术组恢复优良率为86.11%,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确定性手术前两组患者降钙素原(PCT)、体温(T)及p H水平较入院时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分期手术组较常规手术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分期手术组患者入院至确定性手术的时间显著长于常规手术组(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输血量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损害控制的分期手术方案能显著降低不稳定盆骨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6月行搭桥手术的30例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OPCAB)组18例,传统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CCABG)组12例,OPCAB组使用血管稳定器(Octops Ⅲ型)固定靶血管,CCABG组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使用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与冠状动脉靶血管吻合.记录术中、术后相应时间点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围术期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 CCABG组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液体用量和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高于OPCAB组,而术后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低于OPCAB组(P<0.05).麻醉诱导期间两组心率(HR)、桡动脉收缩压(SAP)、桡动脉舒张压(DAP)和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在关胸前后及回ICU后1h、6h CCABG组中心静脉压(CVP)明显高于OPCAB组,而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明显低于OPCAB组.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改善心脏功能,但OPCAB血流动力学调控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84例全麻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术毕行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术前行手术切口部位亚甲蓝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记录患者麻醉前10 min(T1)、术后30 min(T2)、6 h(T3)、12 h(T4)、24 h(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两组麻醉苏醒时间,术后24 h内地佐辛用量、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患者术后躁动、谵妄、寒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例数。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时间缩短,地佐辛用量及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较少,苏醒期躁动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地佐辛多模式镇痛用于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副作用较少,血流动力学较平稳。  相似文献   

10.
基层医院应用损害控制技术治疗骨盆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损害控制技术治疗2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铜梁县中医院骨科2007~2011年收治的2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23~52岁,平均35.4岁。按照Mcmurtry的多发伤骨盆骨折救治方案,10例等待择期手术,13例采取损害控制技术治疗。结果本组均治愈出院,随访6~43个月。23例中无一例死亡,术后发生感染6例,L5神经根损伤1例,均治愈。按Matta骨折移位评定标准:优8例,良10例,可5例;优良率达78.3%。结论基层医院虽然条件一般,但可采取早期救治,获得较好效果。基层医院采用损害控制技术,如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止血纱布填塞止血等,可有效提高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水平,但在遇到严重、复杂病例时,应早期救治稳定病情后及时转送上级创伤救治中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骨水泥的弥散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骨外科2016年7月—2017年3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PVP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检查骨折水肿信号的面积及椎体压缩程度,对所选病例分为4组(Ⅰ型1组24例,Ⅱ型2组26例,Ⅲ型3组27例,Ⅳ型4组23例),并将骨水泥弥散等级分为3级。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骨水泥弥散等级情况,并对术后1周ODI评分、骨水泥沿骨折线弥散等级与骨折类型3个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其中4例(Ⅲ组1例,Ⅳ组3例)骨水泥少量渗漏至椎旁静脉丛,无椎管内及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周ODI评分Ⅰ组(37.92±8.43)、Ⅱ组(39.67±9.26)与Ⅲ组(30.53±8.65)、Ⅳ组(32.48±9.24)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等级情况:对4组患者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组、Ⅱ组与Ⅲ组、Ⅳ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评分与骨折类型、骨水泥弥散等级呈负相关,骨折类型与骨水泥弥散等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术前水肿信号的面积大小将影响骨水泥沿骨折线的弥散等级从而导致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其面积越大,术后早期效果越好,临床上要尽量使骨水泥均匀且充分地弥散。  相似文献   

12.
肖仁举  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2019,21(4):319-320,F0003
创伤登记及创伤数据库的建立和运用是质量改进过程的基石。高质量的数据始于创伤登记员高质量的数据录入,创伤登记员的资质、全职、工作量、参与创伤小组工作等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中国创伤数据库建设才刚起步,应坚持在广大创伤工作者中推广普及创伤登记及创伤数据库建设,并用于创伤预防、创伤救治、创伤康复和创伤预后等研究,以促进中国创伤中心建设及创伤救治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超声特征术前对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甲状腺全切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83例,分析PTC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发生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18例,无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相匹配,无显著差异;在结节的位置、边界、形态、纵横比、微钙化、被膜侵犯等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无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相比,年龄≤45岁、病灶多发、原发病灶直径较大者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征象对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风险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年股骨颈基底部骨折中空加压螺钉与解剖型钢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2008年3月—2014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收治45例成年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中空加压螺钉(21例)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2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38~60岁,平均48.7岁;左侧32例,右侧13例;骨折按Garden分型:I型7例,Ⅱ型15例,Ⅲ型13例,IV型10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20~45个月随访,平均32.4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空加压螺钉固定组中4例于术后1~3个月内固定失效,其中2例行伤肢骨牵引制动3个月后骨折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二期行内固定翻修术;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组1例术后2个月螺钉松动,髋内翻位愈合,1例术后8个月出现髋关节异位骨化,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空加压螺钉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6.8±1.7)周,明显长于解剖钢板固定组(14.3±2.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定标准评价:中空加压螺钉组优11例,良5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76.2%;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组优19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两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rdenⅢ、IV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较中空加压螺钉疗效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先天性永存第五对主动脉弓(persistent fifth aortic arch, PFAA)的超声心动图征象,提高超声对该病的检出率。方法2009年1月~2018年1月经CTA血管造影及手术诊断证实的26例PFAA,回顾性复习其超声图像特点。结果26例患儿中,超声正确诊断10例(38.4%),漏诊16例(61.6%)。根据Weinberg分型,3例患者为A型PFAA,其超声征象为:1)胸骨上窝长轴切面显示有一动脉血管平行于主动脉弓走行;2)该血管位于第四对主动脉弓下方,连接于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之间;3)主动脉分支均发自上方的第四弓。23例患者为B型PFAA,其超声征象为:1)胸骨上窝长轴切面显示16/16例主动脉于左锁骨下动脉离断(A型主动脉离断)、3/7例主动脉于左颈总动脉远端离断(B型主动脉离断);2)一动脉血管起自升主动脉下方连接于降主动脉;3)22/23例多普勒超声显示主动脉弓狭窄处高速湍流血流。本组无C型PFAA。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诊断PFAA,但容易漏诊。仔细扫查主动脉弓形态结构和主动脉分支起源有助于提高PFAA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Viper经皮内固定与经椎旁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骨科收治116例脊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Viper组和经椎旁内固定组各58例。其中Viper组患者给予Viper脊柱微创系统治疗,经椎旁内固定组患者给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包括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影像学指标(包括后凸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和椎体前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内固定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SF-36评分。结果 (1)Viper组手术时间(91.04±16.81)min显著长于经椎旁内固定组(44.85±8.14)min,术中出血量(81.29±20.53)mL显著少于经椎旁内固定组(142.60±31.27)mL,P<0.05。(2)内固定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Cobb角[(9.39±3.02)°,(9.41±3.07)°]较术前[(23.47±6.51)°,(23.23±6.72)°]明显减小;术后1年较术后即刻[(10.74±3.20)°,(10.83±3.27)°]显著增加(P<0.05);内固定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术后即刻(93.65±5.38)°,(93.92±6.27)°;术后1年:(86.26±6.04)°,(92.35±5.98)°]和椎体矢状面指数[术后即刻(178.93±27.49)°,(177.79±24.82)°;术后1年(169.37±22.15)°,(170.05±25.19)°]较术前显著升高[(64.75±12.13)°,(65.02±13.08)°,P<0.05]。内固定术后1年时,Viper组的伤椎前缘高度(86.26±6.04)%显著低于经椎旁内固定组(92.35±5.98)%,P<0.05。(3)内固定术后即刻(31.53±9.50,37.62±10.15)和术后1年(19.04±5.86,23.84±5.71)两组患者的ODI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57.83±11.39,58.02±10.72,P<0.05),其中Viper组内固定术后即刻(31.53±9.50)和术后1年(19.04±5.86)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经椎旁内固定组(术后即刻:37.62±10.15;术后1年:23.84±5.71,P<0.05)。(4)内固定术后1周(58.20±5.92,44.52±5.09)和术后1年SF-36评分(69.32±7.76,51.07±6.69)较术前(39.42±3.91,40.05±4.20)均显著升高,且Viper组SF-36评分(术后1周:58.20±5.92;术后1年:69.32±7.76)均显著高于经椎旁内固定组(术后1周:44.52±5.09;术后1年:51.07±6.69,P<0.05)。结论 Viper经皮内固定的微创优势更显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SF-36评分和ODI指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应用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7年3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诊断为胫骨多段骨折并行闭合复位交锁钉固定治疗且随访完成的患者病例资料3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23~68岁,平均39. 5岁。道路交通伤16例,高处坠落伤12例,运动伤4例;左胫骨骨折19例,右胫骨骨折13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25例;单纯胫骨多节段骨折18例,合并腓骨骨折10例,合并髌骨骨折2例,合并跟骨骨折2例,其中4例合并有头、胸、腹部损伤。在术后1d、3d,1、5、12、18个月随访拍摄胫腓骨全长正位及侧位X线片,末次随访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术后疗效。结果 32例获得5~18个月随访,平均12. 5个月。其中30例获得骨折愈合,2例出现延迟愈合,临床愈合时间16~39周,平均19. 7周。末次随访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其中优21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达93. 8%。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仍然很高,出血性休克是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确定并控制所有出血源是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的关键。其初步处理一般包括早期损害控制复苏、骨盆束缚带临时固定和出血源识别。经初步处理后如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骨盆外固定结合腹膜外填塞可控制大多数骨盆源性出血,合并动脉性出血者可行血管造影栓塞术。同时,多学科合作处理伴随损伤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王伯珉  张武鹏 《创伤外科杂志》2019,21(3):239-240,I0001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交通、工业以及高层建筑事业的飞速发展,多发伤发生率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若处置不规范,常可增加伤残率和病死率。重视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和入院后的规范处理,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强化培训,建好各级医疗体系、各阶段的急诊救治工作,可以提高多发伤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等。规范地处理多发伤患者的骨与关节损伤,可以明显提高多发伤患者救治满意度,最大程度恢复其机体功能。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多发伤患者的骨与关节损伤,为进一步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水平提供有效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及评价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疼痛治疗效果。方法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疼痛科收治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男性8例,女性34例;年龄59~86岁,平均75.1岁;BMI14.5~30.1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SP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ESP组采用基础治疗(卧床休息、镇痛和抗骨质疏松药物、物理治疗)结合ESP阻滞;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两组若出现较严重疼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RS)≥5分,均使用曲马多肌注缓解。评估ESP组患者入院时(T1)、第4天ESP阻滞前(T2),阻滞后2h(T3)、8h(T4)、第5天(T5)、第6天ESP阻滞前(T6)、阻滞后8h(T7)、第7天(T8)、出院后21d(T9)NRS疼痛评分,以及各相同时间对照组患者NRS评分,两组患者第3天、出院后21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两组患者第4~7天肌注曲马多需求总次数。结果ESP组患者行ESP阻滞后NRS评分与入院时、阻滞前比较均下降(P<0.01);出院后21dPSQI与阻滞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行ESP阻滞后各时间点NRS评分、曲马多需求量及夜间睡眠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ESP阻滞联合基础治疗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