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了本院研制的单极钢丝电极,对心跳骤停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进行了病边经皮穿刺心内主肌紧急起搏,均在短时间内起搏成功,具有起铲迅速,操作简易,价格便宜,电极细软,心肌损伤小,不易出血,并发症少,病人能耐受等优点,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经皮穿刺钢丝带钩电极心肌心内膜紧急床边起搏的研究。方法 对 30例不能搬动的心跳骤停患者行经皮穿刺钢丝带钩电级心肌心内膜紧急床边起搏。结果 一般能在 30s内起搏 ,起搏成功率 73 .3 % (2 2 /30 ) ,8例因心脏停搏太久而失效。结论 该方法简便 ,起效迅速 ,效果确切 ,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0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临床应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术后加强观察与护理。结果应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后,20例患者中,起搏成功率为90%(18/20),临床有效率为65%(13/20),复苏成功率为50%(10/20)。结论经皮穿刺心脏起搏,操作简便、起搏速度快、并发症少,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自 1997~ 1999年本科采用单极钢丝电极对心跳骤停病人进行床边经皮穿刺心内膜心肌紧急起搏 ,6例中 4例在短时间内起搏成功 ,2例进行经左锁骨下穿刺心内膜起搏 ,起搏有效。现将情况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病例 :6例患者为急诊科病例 ,均为男性 ,年龄 6 0~81岁。其中冠心病 2例、肺心病 1例、脑出血 2例、重症复合外伤 1例。检查均心跳停止 ,3例呼吸亦停止、瞳孔散大。起搏前心电图 :全心停顿呈直线 4例 ,低振幅缓慢型室颤 2例。2 ) 方法 :采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朱纯石教授研制的细钢丝钩状电极 ,插入腰穿针内 ,选剑突下…  相似文献   

5.
施德毅  陈永东 《广西医学》2009,31(7):972-973
目的探讨应用起搏脉冲引导下紧急床旁普通电极心脏临时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对26例不同原因引起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意外心跳骤停患者,脉冲引导下床旁经左锁骨下和右颈内静脉,置入普通电极导管行紧急临时右心室心脏起搏。结果26例病人成功起搏20例,占76.9%。从开始静脉穿刺到右室成功起搏时间5-20(10.0±2.2)m in,术后24 h内发生导管微脱位2例,经调整导管后恢复正常起搏。所有患者无误穿动脉、气胸、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心肌穿孔、感染等并发症。3例意外心跳骤停患者起搏失败。结论起搏脉冲引导下紧急床旁普通电极心脏临时起搏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对20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临床应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术后加强观察与护理.结果 应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后,20例患者中,起搏成功率为90%(18/20),临床有效率为65%(13/20),复苏成功率为50%(10/20).结论 经皮穿刺心脏起搏,操作简便、起搏速度快、并发症少,为抢救心跣、呼吸骤停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经胸壁针刺心肌紧急临时起搏抢救心跳骤停成功1例东台市人民医院(224200)丁国华,崔世浩采用经胸壁针刺心肌紧急临床起搏,抢救心跳骤停1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8岁。胸闷、心悸、反复晕厥1周于1993年3月28日10时入院。体检...  相似文献   

8.
心脏临时起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心脏临时起搏在急诊抢救92例心跳骤停病例中的应用,探讨心内膜下与经皮胸壁起搏在心跳骤停抢救中的价值,并与同期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临时起搏与抢救成功率的关系。方法:心内膜下临时起搏组:经静脉系统将起搏电极送入心腔内,进行心内膜下起搏,以恢复心跳;经胸壁起搏组:将两电极分别置于胸背部进行起搏,而使心跳恢复;对照组除不进行临时起搏外,其他抢救措施与试验组相同。结果:心内膜下临时起搏组在成功起搏率、CRP抢救成功率与另外两组问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采用其他心肺复苏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临时起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但经皮胸壁引起搏成功率不高、副作用较大,不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3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电呈电一机械分离或电静止,在胸外按压操作的同时,经深静脉穿刺,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临时起搏器以固定起搏(VVO)的状态下输送电极导管,作右室心内膜起搏,起搏成功后起搏模式改换为VVI型起搏,根据病情及起搏情况随调起搏参数,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自主心跳恢复情况。结果32例中有效起搏24例,占75%,其中9例存活,起搏时间5min-72h恢复能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的窦性心律。15例死于原发病或长时间缺氧的并发症。另8例死于因心脏停搏时间过长人工心脏起搏无效。结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紧急心内膜起搏配合胸外按压,能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自主血流循环恢复,提高CPR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黄武 《广东医学》2000,21(9):783-783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钢丝的状电极紧急心脏起搏术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钢丝钩状电极经皮急心脏起搏术28例。结果 8例Ⅲ度AVB患者全7部起搏成功,20例心脏骤停者均不同程度地夺获心室,总成功率为54%,起搏失败病例的主要原因是心脏停搏时间太长或呼吸停止。结论 经皮穿刺钢丝钩状电极心脏起搏术紧急起搏方法结构简单、操作简易、起搏迅速、价格便宜,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通电极导管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在急诊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普通电极导管对91例心律失常急症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其中严重窦性心动过缓46例,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0例,心脏骤停11例,室速3例。结果起搏成功89例,占97.8%;窦性心动过缓者、房室传导阻滞、室速者全部成功,11例心跳骤停9例成功。结论普通电极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心律失常急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采用经食道程序心房刺激同时检测69例小儿的窦房结、房室结电生理功能,并与正常成年人、老年人参数相比较,以观察小儿窦房结、房室结功能特点。结果表明小儿窦房结恢复时间、窦房传导时间、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成年人和老年人(P<0.001)。文氏阻滞点及2:1阻滞点则较成年人和老年人为高(P<0.001)。作者认为,由于小儿自律传导系发育程度及神经体液调节与成年人和老年人不同,故小儿窦房结、房室结应有其本身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3.
本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顿、心室纤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含: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频发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快速型心房纤颤。作者认为,下述条件容易发生本综合征:由于各种严重的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律失常,使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者;由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使心输出量显著降低或心源性休克;作为上述的基础,原先已有脑血管硬化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本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不停搏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报道60例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旨在通过与传统停搏心脏手术的比较,探讨该术式的优点及提高该手术安全性的可行措施。方法 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全身肝素化,常规插管,浅低温下建立体外循环,根据病种不同选择手术切口,在心脏搏动状态下进行心内直视畸形矫治术。结果 1例术后48h出现脑空气栓塞,经高压氧舱治疗2周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在VVI模式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例窦性停搏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共5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随访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血浆BNP变化。结果:术前两组LVEF及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LVEF,RVS组较RVA组有显著升高[(0.56±0.07)VS(0.44±0.12),P<0.01];检测BNP,RVA组较RVS组有显著升高[(121.8±5.2)pg/ml VS(57.1±6.6)pg/ml,P<0.01]。结论:RVS起搏比RVA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预防射频消融术后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l02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邻近希氏束和房室结旁道患者射频消融的临床资料.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首次消融成功率97.5%(829/850),邻近希氏束和房室结旁道首次消融成功率97.1%(170/175);总复发率2.5%(26/1025),均再次消融成功,无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积累经验,熟练心电生理和心脏解剖知识,及时处理手术中的房室传导阻滞,可有效地避免射频消融并发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7.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重症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心电图改变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8例VMC患者,其中重症VMC 16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改变尤其是重症VMC心电图特征。结果 58例患者均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最常见为ST-T改变,其次为早搏;重症VMC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酷似心肌梗死或伴QRS波电压降低。结论 VMC患者心电图常出现异常改变,尤其是重症VMC心电图表现复杂、多变,常见为ST段抬高。  相似文献   

18.
儿科感染性心肌炎致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儿科感染性心肌炎致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患儿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并进行1~3个月随访。结果:1例治愈,1例好转。结论:在心电图确诊为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后,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三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5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行三尖瓣置换术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63(39.84±16.27)岁。病因主要有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1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退行性三尖瓣病变2例。结果: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术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2例出现于术后第5天, 2例出现于术后第9天,均置入永久起搏器;27例患者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15年,27例患者心脏超声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4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的起搏器功能良好。结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三尖瓣置换术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大多发生于术后早期,关键在于预防,术中要准确辨认三尖瓣与房室结、传导束的解剖关系,尽量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30例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和老年心脏钙化综合征,分析了临床资料,讨论了老年人心脏钙化的部位、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明显老年心脏钙化综合征的病人易于合并二尖瓣返流、主动脉瓣狭窄、心力衰竭、心房纤颤及房室束支传导阻滞。强调治疗上需慎重处理,并应定期随访观察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