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长爪沙鼠种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为河北省动物间鼠疫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整理2000—2017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长爪沙鼠体蚤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7年共检长爪沙鼠3 739只,带蚤长爪沙鼠1 016只,检获各种蚤1 813匹,隶属3科8属15种,秃病蚤蒙冀亚种和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分别占41.59%和36.68%。长爪沙鼠体蚤指数和染蚤率季节消长趋势整体十分相似,全年呈单峰型。长爪沙鼠体蚤多样性、均匀性较为稳定,波动幅度较小,生态优势度在2011年之前较为稳定,2011年以后波动较大。优势度2005年、2010—2011年、2014—2017年出现小高峰。结论长爪沙鼠体蚤指数和染蚤率季节消长趋势明显,长爪沙鼠体蚤均匀性较低、优势度较高时,更容易发生动物间鼠疫。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种类和构成。方法 收集活体五趾跳鼠 ,置熏鼠桶内用乙醚、氯仿或汽油将鼠蚤一并熏死 ,捡蚤 ,直接在显微镜下或制成玻片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发现寄生蚤3科 7属 12种 ,角尖眼蚤指名亚种为优势种 ,占 3 6.60 % ;其次为光亮额蚤等似亚种、短跗鬃眼蚤、多齿细蚤、圆指额蚤 ,分别占 9.68%、8.81%、8.72 %和 7.91%。结论 查清了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季节消长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河北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间鼠疫流行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大沙鼠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臀突客蚤的生态学动态规律,为防治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在口岸鼠疫监测区采集鼠、动物体蚤,洞干、洞口蚤,镜下观察孕蚤数量,将年度内逐月采集的鼠体、洞口洞干、孕蚤数的优势蚤种经鉴定、分类后绘制成臀突客蚤季节消长图。结果臀突客蚤不仅在野外、郊区,而且在口岸城区均有分布。是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占采蚤总数的66.3%,也是该区多种啮齿类和野生动物的次要蚤种。臀突客蚤鼠体蚤密度高峰在4月,蚤指数为12.87,其他各月也有臀突客蚤分布。洞干、洞口游离蚤密度高峰在7月,蚤指数为1.70。臀突客蚤雌性在3-9月为繁殖产卵期,但高峰在4-6月,占全年孕蚤数的68.3%。结论臀突客蚤是中哈边境口岸周边四季均能生存的多宿主、广泛分布的蚤种。该蚤不仅能自然感染鼠疫菌,并可叮人吸血。在鼠体蚤、洞干、洞口游离蚤高峰期应高度警戒,以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混合宿主动物寄生蚤的分布特征。方法从2001—2019年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收集并鉴定宿主动物寄生蚤,分析不同季节和不同监测点宿主动物的染蚤率、蚤指数及蚤类构成的差异。结果 2001—2019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共收集混合宿主动物寄生蚤13 262只,属4科10属19种,平均染蚤率为41.15%,平均蚤指数为1.60。该疫源地混合宿主动物寄生蚤中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构成比最高,占46.63%~81.34%。不同季节宿主动物染蚤率、蚤指数和蚤种构成均不同(H=19.149和13.610、χ~2=793.646;P0.05)。夏季宿主动物染蚤率和蚤指数均最高,冬季最低。不同监测点中,康保牧场的染蚤率和蚤指数均高于照阳河(Z=3.670和5.823,P0.05)。结论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宿主动物染蚤率和蚤指数均较高,建议今后防控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灭蚤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防城港1983年鼠蚤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704只,总捕获率为8.47%,隶属二目二科四属九种.鼠类种群构成,以褐家鼠占优势.季节消长情况,二月和十月有两个高峰,七月有一小高峰,十一月份最低.从捕获的鼠体上共检获蚤类515只,计有四科七属七种,染蚤鼠数共177只,染蚤率为25.14%,染蚤指数为0.73,蚤类以伍氏病蚤雷洲亚种为最多,其次为印鼠客蚤,蚤指数为0.24.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拱北口岸鼠体外寄生蚤种属、季节消长的调查结果。全年共捕活鼠6种126只,染蚤鼠67只,染蚤率53.2%,共检获蚤259只,总蚤指数2.06,经鉴定为3属4种蚤,其中以印鼠客蚤为优势种,占90%。全年中以春夏4、5月和秋季8、9月为高峰。啮齿目黄胸鼠与食虫目臭鼩鼱是多种蚤的寄主。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蚤类的媒介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鄂尔多斯暖温型荒漠草原,秃病蚤蒙冀亚种和同型客蚤分别占主要宿主长爪沙鼠体蚤组成的52.3%和27.2%,秃病蚤占巢蚤组成的80.9%;二者分别占疫蚤检出总组数的63.1%和32.8%。因此,秃病蚤和同型客蚤是鄂尔多斯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传播媒介;吻短纤蚤、盔状新蚤是次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鼠形动物特征和环境因子与鼠形动物寄生蚤的关系,明确影响云南剑川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和丰富度的因素。方法 选取剑川县作为采样点,分别在4个季节不同海拔梯度进行鼠形动物、寄生蚤、环境因子取样。使用跨栏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季节、生境、海拔)和鼠形动物特征指标(种类、性别、年龄、体长、体重等)与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和丰富度的关系。结果 寄生蚤丰盛度跨栏负二项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染蚤率分别降低了68%、78%、45%。与耕地相比,林地中野外鼠形动物染蚤数量减少了35%。与齐氏姬鼠相比,大绒鼠的染蚤率增加了0.41倍,中华姬鼠的染蚤率降低54%,其他种类的鼠形动物染蚤率降低了39%;中华姬鼠的染蚤数量降低60%。雌性鼠形动物染蚤率降低了25%。成年的鼠形动物染蚤数量降低了44%。体长>100 mm、耳高>13 mm的鼠形动物染蚤率分别增加了0.48、0.53倍。尾长>13 mm的鼠形动物的染蚤数量降低了49%。寄生蚤丰富度跨栏Poisson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染蚤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  相似文献   

9.
广西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合浦县1987-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合浦县黄胸鼠体表共有寄生蚤6种,年平均鼠密度为4.09%,平均染蚤率为43.13%,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指数为1.0982。结论摸清了合浦县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表明它们仍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舰艇环境鼠体表主要寄生虫密度消长规律,为舰艇科学有效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建议。方法采用宿主体表采集法与粘蚤纸法,在东海及南海2个区域设调查点,每单月监测其密度动态。结果舰艇环境鼠体表主要寄生虫为蚤与革螨。东海区蚤密度呈单峰型,3月最高,革螨呈双峰型,分别在3月与7月;南海区1蚤密度呈单峰型,5月最高,革螨呈双峰型,分别在3月与11月;南海区2蚤与革螨的季节波动不显著,蚤密度高峰在3-5月,革螨1-5月偏高。结论舰艇鼠类体表寄生虫侵害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盈江县鼠疫主要宿主黄胸鼠体表蚤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方法整理和分析鼠疫监测资料和疫情资料。结果该地黄胸鼠体表寄生蚤主要为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年均染蚤率、总蚤指数和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15.66%、0.91、0.65,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鼠体月均染蚤率与总蚤指数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夏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为26.12%和1.47。印鼠客蚤指数最高为6月份(1.37),该蚤构成比呈单峰,于5—10月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结论根据寄生蚤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加强夏季的灭蚤工作,降低蚤指数,减少鼠疫暴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万州及涪陵区段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类构成、数量分布以及宿主动物感染鼠疫菌的情况,判断当地是否存在鼠疫疫源地。方法采用笼捕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1)宿主动物调查,万州区捕获鼠形动物170只,密度为3.20%;涪陵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03只,密度为5.95%。(2)鼠体蚤指数:万州区共梳理出鼠蚤151匹,染蚤率22.94%,蚤指数0.888;涪陵区共梳理出鼠蚤64匹,染蚤率7.59%,蚤指数0.211。(3)地面游离蚤指数:万州区共布放粘蚤纸3000张,捕获地面蚤5匹,蚤指数0.002;涪陵区共布放粘蚤纸3000张,未捕获地面游离蚤。(4)鼠疫血清学检查:对万州及涪陵区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全部进行鼠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万州及涪陵区虽然未曾发生鼠疫,也不是鼠疫疫源地,但从地理景观、宿主动物、媒介昆虫等方面分析,均存在鼠疫疫源地的条件,有发生鼠疫疫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吉林中朝边境口岸地区啮齿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种类、构成和携带汉坦病毒的情况.方法 2009年至2011年,在吉林省长白口岸和朝鲜惠山口岸地区,以夹夜法捕鼠,梳刷法采集鼠体表寄生虫,取鼠血、肺、肝、肾、脾脏组织.采集样本送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做汉坦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在吉林长白口岸地区共捕获啮齿动物336只,隶属于1目2科6属9种,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捕鼠总数的67.26%;检蚤302匹,染蚤率为28.87%,蚤指数为0.90;检螨978只,染螨率为61.90%,螨指数为2.91;获得有效样本190份,检出汉坦病毒阳性7份,阳性率为3.68%.在朝鲜惠山口岸地区共捕获啮齿动物96只,隶属于1目3科4属5种,其中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鼠总数的79.17%;检蚤141匹,染蚤率为53.13%,蚤指数为1.47;检螨153只,染螨率为51.04%,螨指数为1.59;获得有效样本96份,检出汉坦病毒阳性10份,阳性率为10.42%.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中朝边境长白口岸地区啮齿动物防治和鼠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防止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三峡重庆库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种类及密度状况,为预防控制鼠、蚤传播的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形动物密度监测和种类调查;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麻醉后梳检体表寄生蚤查染蚤情况.结果 2009-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58%,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6%,室外为1.60%;捕获鼠形动物2315只,隶属于2目2科11种,四川短尾鼩、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8.75% 、25.14%和19.27%.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74%;总蚤指数为0.29;共检获鼠蚤5种,分别为缓慢细蚤(占79.16%)、印鼠客蚤(占1.08%)、不等单蚤(占2.54%)、偏远古蚤(占8.90%)和猫栉首蚤(占8.32%).结论 三峡重庆库区存在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储存宿主鼠种及鼠疫重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鼠形动物结构较为丰富,但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染蚤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和了解隆林县家鼠鼠疫疫源地蚤类的组成及分布特征,为鼠疫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笼捕法捕获的鼠类进行鼠体蚤的采集,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用粘蚤纸法捕获室内地面游离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结果共捕获蚤类3科5属6种共2839匹,其中,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鼠体平均染蚤率为27.12%,平均蚤指数为0.98,印鼠客蚤指数为0.78,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46。此外,鼠体染蚤指数和地面游离蚤指数的月际变化均呈双峰型格局;而年际变化无明显规律。结论印鼠客蚤、人蚤和不等单蚤是隆林县鼠疫控制中的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浙江省历史鼠疫疫区的蚤类种群、分布及其寄生关系。方法在曾发生过鼠疫流行的地区设立监测点,对检获的鼠体蚤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对19种共61859只鼠形动物进行检蚤,在其中13种鼠形动物体表中检获蚤类21059匹,总染蚤率为12.38%,总蚤指数为0.340,印鼠客蚤指数为0.032。经对21054匹蚤鉴定隶属于4科9属10种(亚种);其中缓慢细蚤占54.41%,不等单蚤占20.89%,印鼠客蚤占9.50%。缓慢细蚤的寄生宿主有13种,不等单蚤和印鼠客蚤分别有10种和6种;但这3种蚤的主要寄生宿主均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在这2种主要寄生宿主体表检获的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分别占所有宿主寄生蚤的95.60%、92.79%和82.31%。结论浙江省的主要鼠体蚤为缓慢细蚤、不等单蚤和印鼠客蚤,这3种蚤的主要寄生宿主是褐家鼠和黄胸鼠,但具有多重性;上述3种主要寄生蚤在浙江省分布范围广,且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作为家鼠鼠疫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的印鼠客蚤,不仅存在于家栖鼠类,也存在于野栖鼠类的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中。提示应对主要传播媒介的印鼠客蚤等进行严密的监视,及时掌握其分布和动态变化,为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毛德强  李洪  陈小兵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550-4552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开县是否存在鼠疫疫源地及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笼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193只,总鼠密度为3.56%,黄胸鼠总密度为2.63%.啮齿目动物161只,分1科3属6种;食虫目动物32只,为1科1属1种.检获蚤107匹,鼠染蚤率为18.65%,总蚤指数为0.565,其中黄胸鼠染蚤率为18.88%,蚤指数为0.566.鼠体表蚤经鉴定分3科3属3种,缓慢细蚤(96.33%)占绝对优势,主要来自黄胸鼠,印鼠客蚤占2.75%.采集193份鼠血清和20份犬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全部阴性.共布放3 000张粘蚤纸,捕获地面蚤6匹,蚤指数0.002.结论 三峡库区开县尚未发现动物间鼠疫疫情,但啮齿类动物和媒介蚤类种群和分布广泛,存在鼠疫疫源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种群构成及分布.方法笼夜法.在广州市12个区(县)中,每区(县)设多个捕鼠点,捕获鼠经鉴定后采集其体表蚤类,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2 987只,总密度为14.31%.啮齿目动物2 792只,分1科3属8种,其中褐家鼠占67.46%,黄胸鼠占14.30%;食虫目动物195只,为臭鼩鼱1科1属1种.捡获蚤501匹,鼠染蚤率为14.25%,总蚤指数为0.65.鼠体表蚤类经鉴定分3属3种,印鼠客蚤占98.60%.结论广州市主要鼠种是褐家鼠,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人间及鼠间鼠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宿主动物、媒介的种类构成和密度,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在浙江省20个鼠疫历史疫区县(市、区)捕鼠和检蚤,进行分类鉴定,并计算捕获率、染蚤率、蚤指数等。结果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2000-2006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目5科(亚科)12属19种;家栖鼠类主要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野栖鼠类主要有黑线姬鼠、臭、黑腹绒鼠和黄毛鼠;室内外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49%和4.60%。发现鼠体寄生蚤类4科9属10种,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占绝对优势,平均染蚤率和总蚤指数分别为7.57%和0.246。结论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但仍应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号,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防止鼠疫复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