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滇重楼内生真菌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以期发现新的化合物。方法采用液体发酵方式发酵,萃取后运用硅胶及大孔吸附树脂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滇重楼内生真菌米曲霉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氨基-4,5-二羟基-4,6-二甲基-2-(2-甲基丁酰)环己-2-烯酮(1)、12-N-甲基-环-(L-色氨酰-L-苯丙氨酰)(2)和二聚色氨酸素(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聚酮类化合物,命名为米曲霉聚酮A。  相似文献   

2.
任慧慧  许蕾  杨胜祥  桂仁意 《中草药》2014,45(16):2312-2315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内生真菌Verticillium sp.KY-18中氧杂环类化合物。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Verticillium sp.KY-18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3个氧杂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dihydroxy-2-methyl-7-(prop-1E-enyl)-1-benzofuran-3(2H)-one(1)、nigrosporapyrone D(2)、oosponol(3)、2-甲基-4-吡喃酮(4)、6-甲基-5-[(1E)-丁烯基]-2-吡喃酮(5)、penicisochroman D(6)、verrucosapyrone B(7)、(1S,3S)-1,8-dimethoxy-3,5-dimethyl-6-hydroxyisochroman(8)、phomopsinone A(9)、pseudohalonectrin A(10)、dictafolin-A(11)、2,3-dihydro-5,7-dihydroxy-2,6,8-trimethyl-4H-1-benzopyran-4-one(12)、2-pyrone-4,6-dicarboxylic acid(13)。结论化合物2~10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3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有毒植物马钱内生真菌Exserohilumrostratum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硅胶柱色谱及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红外、紫外及圆二色谱等分析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Griess法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测试。结果 从有毒植物马钱内生真菌Exserohilum rostratum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xserone A(1)、(3R,4R)-4,8-二羟基-3-[(R)-2-羟基戊基]-6,7-二甲氧基异色满-1-酮(2)、(+)-monocerin(3)、11-hydroxymonocerin(4)、5-丁基-6-(羟甲基)-4-甲氧基-2H-吡喃酮(5)和setophapyrone B(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聚酮类化合物,命名为突蠕孢酮。化合物3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4.
佛手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对佛手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对佛手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佛手中分离得到的9个化合物。分别为5-甲氧基糠醛(Ⅰ);5-羟基-2-羟甲基-4H-吡喃4酮(Ⅱ);香叶木素(Ⅲ);香叶木苷(Ⅳ);黄柏酮.7-酮(V);Aviprin(Ⅵ);3-甲氧基4羟基苯丙烯酸(Ⅶ);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V11)和3,4-二羟基苯甲酸(Ⅸ).结论:化合物Ⅰ为一新天然产物,化合物Ⅱ,Ⅳ-Ⅸ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生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i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 FZ-31的化学成分。方法内生真菌发酵物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核磁共振、质谱以及圆二色谱等方法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结果从Trichoderma sp. FZ-31发酵产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蜂蜜曲菌素(1)、(R)-7-羟基蜂蜜曲菌素(2)、4-羟基蜂蜜曲菌素(3)、赤霉菌吡喃酮D(4)、阿魏酸甲酯(5)、吲哚-3-乙酸(6)、吲哚-3-甲醛(7)、苯甲酰胺(8)、(3R,6R)-4-甲基-6-(1-甲基乙基)-3-苯甲基全氢-1,4-噁嗪-2,5-二酮(9)、酒渣碱(10)、腐皮壳素A(11)。结论除化合物5、7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木霉菌Trichoderma sp.中分离得到,本研究为附子及其内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叶百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巧  邹吉斌  姜阳明  梁光焰  胡占兴  郝小江 《中草药》2020,51(13):3378-3382
目的研究百部科百部属对叶百部Stemonatuberos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相C18、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对叶百部根部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甲氧基-3-甲基-2H-吡喃-2-酮(1)、stilbostemin A(2)、stilbostemin K(3)、stilbostemin P(4)、stilbostemin Q(5)、stilbostemin R(6)、stilbostemin T(7)、stilbostemin W(8)、stilbostemin X(9)、stilbostemin Y(10)。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吡喃酮,命名为对叶百部吡喃酮A,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9,(7)
目的研究麻口皮子药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组织切块培养法和划线分离法培养分离麻口皮子药中内生真菌,并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的方法鉴定菌种。内生真菌的发酵物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3,4-二甲氧基苯乙醇(2)、(2E)-(2R)-2,3-dihydroxypropyl-3-(4-methoxy-2-oxo-2H-pyran-6-yl)-2-butenoic acid ester(3)、对羟基苯乙醇(4)、(6S)-6-[(1S)-1-羟基戊基]-4-甲氧基-5,6-二氢吡喃-2-酮(5)、β-谷甾醇(6)、豆甾-4-烯-3-酮(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进一步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干燥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C18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再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三七干燥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萜类5个、吡喃酮类3个、呋喃酮类1个、酚苷类1个、其他类1个,分别鉴定为(S)-2-乙基-6-羟基-7-甲氧基苯酞-6-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9))-(Z)-(R)-6-(1-羟基己基)-4-甲氧基-2(5H)-吡喃酮(2)、6-(1-羟基戊基)-4-甲氧基-2(5H)-吡喃酮(3)、6-(1-羟基己基)-5-羟基-3-甲氧基-2(5H)-吡喃酮(4)、4β,10α-香木兰烷二醇(5)、异胡萝卜-6-烯-10β,14-二醇(6)、4(15)-桉叶烯-1β,6α-二醇(7)、两面针碱D(8)、两面针碱C(9)、5-(1-羟基庚基)-3-甲氧基-2(5H)-呋喃酮(10)、3E-5-甲氧基-6-羟基-6-甲基-3-庚烯-2-酮(11)。结论 化合...  相似文献   

9.
一株毛壳属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富乾  蒋捷  马浩然  程璐  张耕 《中草药》2017,48(7):1298-1301
目的研究一株毛壳属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和半制备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发酵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hetoseminudin B(1)、gonytolide C(2)、chaetone D(3)、1H-indole-3-carbaldehyde(4)、1H-吲哚-3-羧酸(5)、indole-3-methylethanoate(6)、3R*,4R*-二羟基-3-甲基戊烷-2-酮(7)、大黄素(8)、3β,5α,9α-tr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9)、(3β,5α,6β,22E)-6-methoxyergosta-7,22-diene-3,5-diol(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9,(5)
目的研究红树植物异色拟盘多毛孢内生真菌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真菌固体发酵产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PNPG法测定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甲苯氧基)丙酸(1)、对羟基苯乙醇(2)、2-苯乙醇(3)、3β, 5α, 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4)、麦角甾醇(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1aS,3R,4R,4aR,6S,7R,8aS)-7-chloro-3,6-dihydroxy-3,4a,8,8-tetramethyl-octahydro-1aH-naphtho[1-b]oxirene-4-carboxylic acid (7)、cepharosporolides G (8)。化合物1在质量浓度为6.25 m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弱的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7为首次从拟盘多毛孢属内生真菌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异色拟盘多毛孢内生真菌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有较弱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1.
董汛  蒋维  万近福  李小辉 《中草药》2023,54(9):2705-2709
目的 研究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多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对滇重楼茎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滇重楼茎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α-羟基偏诺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2)、(25R)-螺甾-5-烯-3β,7β,21-三醇(3)、diosbulbisin C(4)、偏诺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苷(5)、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法、凝胶色谱分离法、正反向硅胶柱色谱分离法以及制备薄层层析色谱分离法对罗汉松果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再应用NMR和MS等现代波谱分析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从中首次分离鉴定出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4-甲基四氢-2H-吡喃-2-酮、7-羟基-5-甲氧基-4,6-二甲基-7-O-a-L-鼠李糖苯酞、4-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乙酸以及4-羟基苯乙醇.  相似文献   

13.
景洪哥纳香胺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景洪哥纳香Goniothalamus cheliensis树皮中分离得到4个化台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为十六酸(I)、5,6-2H-6-苯乙烯吡喃-2-酮(Ⅱ)、(SR,6S,7R,8R)-7,羟基-8苯基四氢呋喃并[3,2-b]-2H-吡喃-2-酮(Ⅱ)、景洪哥纳香胺(Ⅳ)。化合物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Ⅳ为从哥纳香属中发现的一种新结构类型的生物碱,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靳三林  王乃利  张雪  戴毅  姚新生 《中草药》2009,40(3):341-344
目的 研究黄牛木茎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学方法对黄牛木茎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5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7-二羟基-2-(3-甲基丁-2-烯基)-5"-羟基-6"-甲基-6"-(4-甲基戊-3-烯基)-4",5"-二氢吡喃(2",3":3,4)双苯吡酮(Ⅰ)、5,9-二羟基-8-甲氧基-2,2-二甲基-7-(3-甲基丁-2-烯基)-2H,6H-吡喃一[3,2.b]一双苯吡-6-酮(Ⅱ)、黄牛木(口山)酮A(Ⅲ)、4-(3',7'-二甲基辛-2',6'-二烯基)-1,3,5-三羟基-9H-双苯吡-9-酮(Ⅳ)和黄牛木酮A(Ⅴ).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越南黄牛木(口山)酮E(cracochinchinone E).化合物Ⅱ和Ⅳ为首次从黄牛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彭冰  高增平  何薇  王宏  韩旭阳  曾祖平 《中草药》2014,45(15):2136-2138
目的研究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通过理化鉴别及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香鳞毛蕨全草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异丙基-5,7-二羟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色原酮苷(1)、(6R,9R)-3-酮-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和红豆杉苷(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香蕨色原酮B,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玉簪抗炎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玉簪Hosta plantaginea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法筛选抗炎活性部位;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醋酸乙酯部位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棉球肉芽肿;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二烷醇(1)、β-谷甾醇(2)、豆甾醇(3)、(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4)、胡萝卜苷(5)、(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6)、山柰酚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芸香糖苷(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7-O-β-D-吡喃葡萄糖苷(8)、(25R)-2α,3β,12β-三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9)、(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10)。结论醋酸乙酯部位为玉簪抗炎的活性部位;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玉簪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野生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分离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余甘子树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豆甾醇(2)、β-胡萝卜苷(3)、β-谷甾醇(4)、白桦脂醇(5)、没食子酸乙酯(6)、没食子酸甲酯(7)、3,4,3′-三氧甲基鞣花酸(8)、羽扇豆烷-20(29)-烯-3β,16β-二醇(9)、3-甲氧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10)、没食子酸(11)、吡喃酮[3,2-b]吡喃-2,6-二酮(12)、没食子儿茶素(13)、表没食子儿茶素(14)、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15)、3,4,3′-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结论化合物12为一新天然产物,化合物9、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8、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张红  毛伟业  郑彬玥  刘霞  金璐  李圣宇  傅惠英  寿旗扬 《中草药》2022,53(17):5265-5270
目的 研究人参内生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RSB2007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以期发现新的化合物。方法 该菌大米固体发酵的醋酸乙酯提取物经硅胶、Sephadex LH-20及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圆二色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以及计算ECD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人参内生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RSB2007发酵产物中初步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8''-二羟基-3,4,6-三甲基-7''-苯基-1,3,4,7''-四氢-2H-吡喃并[2,3,4-de]色烯-8''-羧酸盐(1)、butyrolactone II(2)、aspernolide A(3)和versicolactone B(4)。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聚酮类化合物,命名为曲霉酮A。  相似文献   

19.
程子洋  柯仲成  吴永祥 《中草药》2019,50(22):5424-5428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内生真菌Aspergillus ochraceus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LH-20、中压及高效液相制备等多种柱色谱法分离化合物,根据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内生真菌Aspergillusochraceus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dihydroindolizin-8(5H)-one(1)、polygonatine A(2)、8-oxo-5,6,7,8-tetrahydro-3-indolizinyl methyl acetate(3)、8-羟基色原酮(4)、环(L-亮-L-异亮)二肽(5)、交链孢酚(6)、seco-patulolide C(7)、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8)、Nb-乙酰色胺(9)、N-反式-桂皮酰酪胺(10)、5-羟甲基-2-呋喃糠醛(11)、5,7-二羟基-6,8-二甲基-3-(4′-羟基苯基)色烷-4-酮(12)、5,7-二羟基-6-甲基-8-甲氧基-3-(4′-羟基苯基)色烷-4-酮(13)、25R-3β-羟基螺甾-5-烯-12-酮(14)、25S-3β-羟基螺甾-5-烯-12-酮(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内生真菌Aspergillus ochraceus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中成药》2014,(2)
目的研究木榄枝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探讨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应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和重结晶等方法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用NMR和MS等波谱技术解析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筛选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的化合物。结果共分离鉴定出12个化合物,分别为5-甲氧基-4,6-二甲基-7-O-α-L-鼠李糖基-异苯并呋喃酮(1)、7-羟基-5-甲氧基-4,6-二甲基-异苯并呋喃酮(2)、海绵尿苷(3)、1-(2-脱氧-D-呋喃核糖基)胸腺嘧啶(4)、2-苯乙基-α-D-吡喃甘露糖苷(5)、2,3-二羟基苯乙醇(6)、4-羟基苯乙基乙酸酯(7)、4,3'-二羟基苯乙基丙酸酯(8)、N-(4-羟基苯乙基)乙酰胺(9)、3-丙基-吲哚(10)、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11)、(5S,1'R)-4,5-二氢-5-(1'-羟基)乙基-2-(3H)-呋喃酮(12)。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8、11对子宫颈癌细胞(HeLa)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