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全国部分地区诊断医师使用《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的情况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该标准的掌握和实施情况,对标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分析,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搜集、调查问卷、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四川、江苏、广东、湖北、河南、新疆、安徽和核工业系统即“七省一集团”21家诊断机构共计93名具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资质的医师为调查对象,搜集诊断医师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各条款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医师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正文11项条款判定可行率范围在89.3%~95.7%,有10项可行率大于90.0%;判定部分可行率范围在0%~5.4%;判定不可行率范围在3.2%~5.4%;80.0%诊断医师未对标准提出具体意见,94.6%诊断医师认可该标准的法律法规一致性。结论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整体达标情况良好,但少部分条款应适当修改,标准的宣贯力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宣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制国家卫生标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方法 参考原GBZ112-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及依据我国放射事故相关资料及国外相关的研究文献、标准。结果 规范了接受职业照射的辐射工作人员和接受过量照射人员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结论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及处理总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标准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方法 依据制定的标准追踪评价方案,采取问卷形式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放射性疾病诊断医师、放射卫生监督员、放射工作人员等标准应用相关单位和个人开展评价调查。结果 河南省开展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工作的机构1家;放射性疾病诊断医师对标准的掌握率为85.7%,未参加过对此标准的培训;28.6%的放射性疾病诊断医师认为标准的第3章诊断依据、剂量评估原则及第4章处理原则部分可行,并提出修改意见;放射卫生监督员对此标准的知晓率60.0%,参加省级标准培训的人员35.0%,未参加过国家组织的标准培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标准的使用率低;放射工作人员对电离辐射确定性效应认识正确率为60.2%,对随机性效应认识正确率31.2%。结论 卫生标准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新发布标准的宣贯培训,扩大标准的应用范围。河南省需要加强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建设,实现诊断机构区域覆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在核工业系统内的贯彻落实情况,了解该标准科学性、实用性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标准追踪评价,对回收的调查表进行审核,并分析数据结果。结果 核工业系统3家单位中认为标准可操作性良好,职业病诊断医师、卫生监督人员、放射工作人员对标准的知晓率分别为61.5%、88.9%、47.6%,标准的可行性评价高,配套制度和经费认知度一般,放射性疾病知识认识率低,有待进一步提高。结论 标准基本科学合理,可操作性良好,但仍需要加强实施、宣贯和培训,标准中部分机制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四川省职业病诊断机构、职业病诊断医师和放射工作人员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的知晓、理解及运用情况,提出修改、机构管理、人员培训、标准宣贯建议。方法 采用调查表法收集数据,EpiData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了3家职业病诊断机构、8名诊断医师和485名放射工作人员;仅1家职业病诊断机构具备受照剂量估算能力;诊断医师和放射工作人员标准知晓率分别为100%和67.2%;诊断医师标准培训率为50%,标准采用率为0,11项标准条款可行率均为100%;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培训率为94.8%,有18.1%人员未接受岗前培训,5个问题平均正确率为56%。结论 四川省实施放射性疾病标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开展标准追踪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江苏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的普及,掌握和实施水平。方法 采用描述性、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省20名职业病诊断医师,5名卫生监督人员以及156名放射工作人员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卫生监督人员标准知晓率(100.0%)和培训率(80.0%)均略高于职业病诊断医师(分别为75.0%和70.0%);网络宣传是卫生监督人员和职业病诊断人员的主要获得途径,参与率分别为(80.0%和55.0%)。两类人员对标准的多项指标认可度较高(均达到75.0%以上),但现阶段职业病诊断医师对标准的采用率仍然较低(仅为15.0%),卫生监督人员采用率为60.0%。放射工作人员对标准的知晓率和培训参与率均较高,但存在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的现象。结论 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培训沟通,提高网络宣传力度和质量,加大标准采用力度以及标准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工作的规范化问题。方法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果 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法律依据、诊断组织、诊断原则和程序进行了讨论。结论 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规范化管理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二例放射工作人员急性白血病的职业照射史及临床情况进行放射病因概率分析。方法 依据GBZ97-2002《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附录A计算方法和参数计算病因概率。结果 例1急性白血病病因概率为60.3%,判断为职业性放射肿瘤,例2急性白血病病因概率为45.4%,不能诊断为职业性放射性肿瘤。结论 通过二例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因概率分析,可以看出患者的剂量(累积剂量、年剂量)及发病潜伏期对病因概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某放射工作人员放射性肿瘤诊断过程,为放射性肿瘤判定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史、外照射个人剂量估算、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依据《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GBZ 97-2009)估算病因概率(PC)。结果 该放射工作人员肺癌来自职业照射的PC为22.4%,PC95%,U为70.1%,符合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判定为放射性肺癌脑转移。结论 病因概率作为判断癌症与辐射关联的方法被多个国家采用,虽然各个国家的赔偿标准不同,但是判定方案更倾向于弱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针对已有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体系。方法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标准的涵盖特点完善标准体系。结果 对职业照射、放射防护及放射性疾病诊断的标准进行了制修订。结论 进一步完善了放射卫生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现发布《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等9项卫生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一、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97—2017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代替GBZ 97—2009);GBZ 98—2017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代替GBZ 98—2002);GBZ 112—201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代替GBZ 112—2002);GBZ 121—2017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放射防护要求(代替GBZ 121—2002);GBZ 131—2017医用X射线治疗放射防护要求(代替GBZ 131—2002);GBZ 178—2017粒籽源永久性植入治疗放射防护要求(代替GBZ 178—201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某医院新建综合大楼CT机房产生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标准与方法进行。结果 该CT机性能及机房的屏蔽防护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作状态指示灯与机房门不能有效联动等。结论 该项目能够基本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要求,该医院新建综合大楼CT机房项目的放射性危害防护设施等条件达到竣工验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例职业放射性肿瘤调查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方法 通过一职业放射性肿瘤的实例,依据其职业工作特点、临床症状,尤其是受到的职业照射剂量。结果 其21年累积受照剂量估算约在1.2Sv,红骨髓吸收剂量约为0.91Gy,按病因概率分析PC值为66.2%,可以诊断放射性肿瘤。结论 加强职业健康监护,提高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及自身防护意识,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职业病诊断鉴定法律和标准的适用,解决职业病诊断鉴定法律和标准的缺失。方法 针对我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在对某职业性接触苯所致白血病患者进行诊断鉴定时法律和标准的适用及出现法律和标准的缺失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结果 对现行有关职业病诊断鉴定法律和标准提出了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的法律规定应细化,疑似职业病法律应明确界定,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溯及力应采取从旧兼从重原则的建议。结论 本建议对解决职业病诊断鉴定法律及标准的适用和缺失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江苏省2 716名放射工作人员2009年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的要求,采用热释光TLD方法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当量Hp(10)。结果 2 716名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有效剂量为0.140mSv,其中97.9%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1mSv。结论 我省省管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工作环境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2例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了解和掌握电离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状况。方法 按照GBZ1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对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根据例1、例2皮肤的受照剂量和临床分析,均诊断为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 电离辐射对皮肤的损伤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某医院改建的数字X射线摄影(DR)机房产生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标准与方法进行。结果 该DR机性能及机房的屏蔽防护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放射工作人员未按规定及时培训等。结论 该项目能够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要求,其射线装置电离辐射危害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可行、有效,符合要求。能有效降低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危害,该工程的放射性危害防护设施等条件达到竣工验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东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情况,分析职业接触特点和职业接触关键控制点。方法 对2008-2017年广东省内申请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35个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诊断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有10例,其中职业性放射性肿瘤8例,诊断时年龄M(P0~P100)为62.5(42~76)岁,放射工龄M(P0~P100)为27.5(5~33)年,病因概率PC值在26.34%~97.98%之间,PC值95%可信限上限均大于50%,75%的病例为井下矿石与矿物处理工作者,职业中同时接触α、β、γ射线。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例,职业中接触X、β射线,2人均为意外受照,且无法估算出两人确切的受照剂量。结论 部分用人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防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加强辐射防护培训,尤其是上岗前培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探讨职业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中如何正确计算出有效辐射防护厚度,有效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安全与健康,真正做到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评价规范,通过屏蔽计算和分析,对医用X射线和工业探伤用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工业X射线探伤计算,运用GBZ117-200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能满足实际防护需求,医用X射线机防护评价中的防护计算引用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26-2012《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EF)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和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实际检测结果比标准有差异。结论 放射防护屏蔽计算可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基本达到了要求,确保了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所接受的个人辐射剂量低于年剂量和剂量率控制目标值。  相似文献   

20.
崇文区X射线装置防护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崇文区X射线机的防护性能,掌握本区X射线和工作场所的防护情况。方法 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和卫生部《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监测方法》进行监测与评价。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操作位辐射水平除介入时床边工作人员超标外,其余基本达标。机房外环境辐射水平机房外、窗外合格率分别为92%、88%。结论 我区低容量X射线机防护性能较差,对个体医疗单位,厂矿医院应加强管理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