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肝损害与IL-18、TNF-α、NO变化的关系.方法 87例AP患者分轻、重型(MAP、SAP)两组,设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ELISA检测IL-18、TNF-α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同时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TB、ALB、LDH、AKP、γ-GT).结果 87例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者54例(62.06%).AP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SAP组与MAP组比较,血清各肝功能指标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SAP组血清ALB较治疗前升高(P<0.01),SAP组和MAP组肝功能其他指标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IL-18、TNF-α、NO水平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AP合并肝损害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无肝损害组(P<0.0);AP肝损害患者血清IL-18、TNF-α、NO与血清ALT、AST呈正相关,IL-18与TNF-α、NO呈正相关.结论 AP患者肝损害发生率高,SAP肝损害程度明显高于MAP,AP肝损害患者血清IL-18、TNF-α、NO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检测血清IL-18、TNF-α、NO可作为AP肝损害诊断、判断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动态变化对病情判断的价值。方法:对32例AP患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18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4例;对照组10例,均为健康志愿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1)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随后MAP组逐渐下降,第7天降至正常;SAP组血清TNF-α水平则持续升高,第3天达峰值;第3、7、14天SAP组明显高于MAP组(P<0.05)。(2)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入院第3天两组血清IL-6水平均显著升高并达峰值,并分别于第7和14天降至正常;第3、7天血清IL-6水平SAP组明显高于MAP组(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6水平变化与A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入院第3天两者的水平可作为AP病情程度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动态变化对病情判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AP患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15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5例,对照组15例为健康志愿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 (1)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随后MAP组逐渐下降,第7天降至正常;SAP组血清TNF-α水平则持续升高,第3天达峰值;第3、7、14天SAP组明显高于MAP组(P<0.05)。(2)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入院第3天两组血清IL-6水平均显著升高并达峰值,并分别于第7和14天降至正常,第3、7天血清IL-6水平SAP组明显高于MAP组(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6水平变化与A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入院第3天两者的水平可作为AP病情程度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的临床意义。方法:分为三组,轻型AP(MAP)组,重型AP(SAP)组和对照组,同时测定上述指标。结果:①AP患者血清CRP、IL-10、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NO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SAP患者血清CRP,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MAP组(P<0.01)③MAP组患者血清IL-10、NO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1)。结论:上述血清因子有助于AP的诊断和其病情严重程度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8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2例HBV-ACLF患者和57例HBV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肝组织IL-8水平与分布情况,利用ELISA技术测定血清IL-8水平.对其HBV-DNA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和肌酐等肝功能指标水平亦进行同步测定.结果 HBV-ACLF患者肝组织及血清中IL-8含量均明显高于HBV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且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HBV>500 IU/ml时血清IL-8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性(r=0.416,P<0.05).与HBV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相比,HBV-ACLF患者血清中ALT、AST、ALP、总胆红素和肌酐含量均有明显增加.血清IL-8与肝损害程度(ALT、AST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性(r=0.247、0.317,P<0.05).结论 HBV-ACLF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IL-8水平显著升高,且血清IL-8水平与患者肝脏炎症损伤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康海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26-26,28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及IL-6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94例胰腺炎(AP)患者,按病情分为水肿型胰腺炎(MAP)组及出血坏死型胰腺炎(SAP)组,选择3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三组血清IL-6和TNF-α浓度,比较三组患者血清IL-6和TNF-α表达差异。结果 MAP组及SAP组患者血清TNF-α及IL-6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SAP组TNF-α及IL-6表达水平高于MAP组。结论 AP患者血清TNF-α及IL-6过度表达,其表达水平同AP严重程度相关,检测血清TNF-α及IL-6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18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测定107例HBV感染者和20例健康者血清中IL-18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定44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及重型肝炎各组间血清IL-18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19.49,P<0.001);低病毒量组血清IL-18浓度高于高病毒量组(P<0.05)。血清IL-18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TBiL呈正相关(P<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乙型肝炎的免疫应答,在清除HBV的同时也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并在一定程度上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ALT、AST、GGT水平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郑州人民医院门诊部收治的126例肝脏疾病患者为疾病组,同时选取70例同期入院行健康体检的患者为对照组,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水平;比较不同类型肝疾病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肝癌患者GGT水平高于其他肝脏疾病,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AST、ALT水平较其他肝脏疾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水平低于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LT、AST、GGT水平能判断肝脏损伤情况以及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甘利欣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8例SAP肝损害患者按照平行对照设计原理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4例,同时以健康志愿者2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采用常规治疗+甘利欣注射液治疗,以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结果: B组入院第15天血清TNF-α、IL-6、ALT、AST、GGT、TB及DB浓度与入院时比较,降低程度均高于A组(P < 0.01)。结论: 甘利欣可能通过抑制SAP时的炎症反应,从而对SAP肝损害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病程中的变化,探讨PCT、IL-6及hs-CRP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20例,动态检测入院后第1、4和7天血清PCT、IL-6及hs-CRP的水平,并与3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各个检测时间点PCT、IL-6及hs-CRP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PCT在SAP组和MAP组入院后第4天出现峰值。MAP组7 d左右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高限水平,SAP组则下降不明显;IL-6在入院后第4天出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第7天时MAP组就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而SAP组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s-CRP两组均在入院后第1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余各检测时间点结果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第4天后MAP组恢复到正常水平附近,而SAP组仍维持较高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PCT、IL-6和hs-CRP指标联合动态检测对AP的诊断、治疗、严重程度分级、病情发展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并对探讨AP患者发病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4例AP患者中,重症AP(SAP)组32例,轻症AP(MAP)组42例。分别对其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40例健康受试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AP组、SAP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高于MAP组(P〈0.01);且MAP组、SAP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检测AP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对患者疾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肝损害患者血浆中IL-6、ALT、AST 含量变化,探讨IL-6 在肝损害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71例,按CT 分级分为轻型组、重症组,健康成人30例做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学法及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浆中IL-6、ALT、AST 含量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轻型胰腺炎和重型胰腺炎血浆中IL-6、ALT、AST 含量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重型胰腺炎高于轻型胰腺炎,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6 从加速肝细胞凋亡,扩大肝脏炎症反应,破坏肝血管微循环等诸多方面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加重胰腺炎的病情.  相似文献   

13.
田旭兰 《四川医学》2010,31(6):796-798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AP并发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率、年龄特点、酶学改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7例AP中并发肝损害65例(68%),年龄(56.1±4.4)岁,未并发肝损害组年龄(46.3±2.9)岁,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源性AP组并发肝损害67.6%,非胆源性AP组并发肝损害6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源性AP并发肝损害组ALT、ALP、γ-GT较非胆源性组高(P〈0.05),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并发肝损害组发病率更高,酶学改变较MAP并发肝损害组更严重,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结论 AP易并发肝损害,尤其是年龄大患者和SAP患者,对AP并发肝损害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时进行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门腔静脉分流组、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组、门腔静脉分流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组,观察各组生存时间.同样再分4组,3h后,测定每组动物血清和(或)腹水中IL-6水平.结果门腔静脉分流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组存活时间明显减少,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其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组腹水中IL-6水平明显高于血清IL-6水平(P<0.01),且高于门腔静脉分流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组腹水中IL-6水平(P<0.05).结论肝脏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早期起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对门静脉系统的毒性物质起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与抗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MAP)组、1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SAP)组,分别于第1、2、5、10天进行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IL-10、IL-18的测定,并对第1天IL-18与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IL-10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MAP组与SAP组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IL-10、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初期MAP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SAP组(P<0.01).SAP组血清TNF-α、IL-18水平高于MAP组(P<0.01),第1天IL-18水平与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2,P<0.01;r=0.74,P<0.01),与血清IL-10呈负相关关系(r=-0.58,P≤0.01).结论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与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参与了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反应过程,可以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董为民 《广西医学》2014,(3):294-29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 AP )患者血液 D-二聚体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107例,其中44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63例为轻症急性胰腺炎( MAP)患者,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121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AP组、MAP组的D-二聚体、IL-6和CRP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SAP组的D-二聚体、IL-6和CRP水平均高于MAP组(P<0.05);107例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IL-6和CRP水平对AP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预测、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增翼  许刚  于文光  田克立 《重庆医学》2016,(11):1473-1476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急性胰腺炎小鼠肝损伤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72只健康雄性昆明小鼠分为3组,急性胰腺炎组(AP组)、罗格列酮预处理组(AP‐ROS组)和生理盐水组(N S组),每组24只。分别于建模后6 h、12 h和24 h处死小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 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水平。运用RT‐PCR方法检测肝脏组织NF‐κB和PPARγm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脏组织PPARγ和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小鼠血清淀粉酶、ALT 和AST水平在相对应的各时间点AP组比NS组明显升高(P<0.01),AP‐ROS组较AP组明显降低(P<0.01)。AP组肝脏组织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在造模后6 h和12 h均低于NS组(P<0.05);AP‐ROS组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AP组和NS组(P<0.01)。AP组肝脏组织NF‐κB mRNA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与AP‐ROS组和NS组相比较均升高(P<0.01)。结论 NF‐κB与小鼠急性胰腺炎肝损伤有明显关系,PPARγ在肝损伤中的表达受到抑制;罗格列酮在AP早期能增强PPARγ表达,抑制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