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脊柱侧弯患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经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正侧位DR摄片、CT和MRI检查。分析三种方法对脊柱侧弯患者椎体畸形、髓内病变检出率及Cobb角评估的差异性,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DR、CT、MRI分别检出椎体发育异常13例、23例、14例,DR和MRI与CT对椎体发育异常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脊柱侧弯全貌80例、顶椎80例、脊髓病变1例;MRI显示脊柱侧弯全貌29例、顶椎40例、脊髓病变9例,CT和MRI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和CT测量脊柱侧弯主弯Cobb角分别为(71.10±36.94)°、(59.53±36.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较大Cobb角(≥80°)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CT、MRI在脊柱侧弯患者术前评估中各有优缺点,对于需要手术矫正的患者,X线和CT应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当患者有神经症状或临床怀疑有脊髓病变或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影像学方法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弯(IS)内固定矫正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固定手术治疗的IS患者46例,手术前后均行脊柱全长正侧位数字摄影(DR)检查、CT平扫并进行CT后处理重建。分别测量术前、术后DR和CT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值;术后CT多平面重建(MPR)评估螺钉置入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术后DR和CT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冠状面平衡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矢状面平衡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共植入螺钉数量854枚,其中775枚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总体置放准确率为90.75%。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弯内固定矫正手术疗效明确,DR和CT均可提供评估疗效的客观指标,CT-MPR还可精准评估螺钉不良置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数据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8月-2008年3月收治11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男4例,女7例;年龄15~19岁,平均17.2岁。术前在软件操作平台上行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数据,根据测量结果选取入钉点位置,选择合适长度和直径的椎弓根螺钉,按测量角度植入螺钉。共植入197枚螺钉。记录椎弓根螺钉植入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神经功能状态,测量手术前后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改变率,术后CT评估螺钉植入的准确性(Andrew分级)。结果椎弓根螺钉植入时间为1~11 min,平均5.8 min;术中失血量为450~2 300 mL,平均1 520 mL。术后1周内复查X线片,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68.5%,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55.5%。术后1周内复查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Ⅰ级77枚(39.1%),Ⅱ级116枚(58.9%),Ⅲ级4枚(2.0%)。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个月~2年,无内固定物断裂、移位等并发症以及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结论术前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后的数据为脊柱侧弯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术中指导,可提高椎弓根植钉准确率和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前后路联合切口治疗脊柱畸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脊柱前后联合切口对治疗脊柱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14例脊柱畸形的患者,其中先天性脊柱畸形6例,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弯6例,前屈畸形2例,采用经胸腔,胸腹联合切口和经腹膜后入路,同时或分期手术,测定手术前后的Cobb角,术后随访3~18个月.结果对于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矫正效果,术前平均Cobb角54°、前屈角39°,术后平均Cobb角为18°,前屈角为27°,矫正率分别为67%、31%.对于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弯矫正效果,术前平均Cobb角96°,术后平均Cobb角35°,矫正率为64%.另两例为继发性脊柱畸形,强直性脊柱炎术前脊柱前屈角(T4~L4)为65°,术后30°,神经性纤维瘤胸椎侧弯伴前凸畸形,术前45°,术后6°.结论应用前后路联合切口治疗一些特殊类型的脊柱畸形,尽管手术风险高,手术难度大,但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矫正效果,并且提高了植骨融合率,保证了手术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成像技术在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需要上颌窦检查的32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和重建成像,同时拍摄全景片做以对比.结果:螺旋CT成像技术与全景片相比,能够以不同截面及3D等不同影像显示上颌窦的完整影像,可以显示上颌窦底切迹、台阶、大斜度上颌窦侧壁、纵隔等解剖变异的部位、走行和范围.结论:螺旋CT有助于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准确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并为种植体的选择、植骨量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可靠依据,在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脊柱侧弯的多层螺旋CT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于脊柱侧弯患者的评判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弯的11例患者行全脊柱CT扫描,经MIP、MPR/CPR、三维与四维重建,并对照X线平片分析不同处理后图像的应用价值.结果四维重建可清晰评价脊柱侧弯的所有相关表现,而MIP不适用对脊柱侧弯的评价.结论多层螺旋CT可全脊柱扫描,其多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可全面评价脊柱侧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后路改良PSO截骨治疗成人特发性僵硬性脊柱侧弯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05-2012-04采用经后路顶椎区改良PSO截骨、凸侧部分肋骨头颈段切除及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治疗成人特发性僵硬性脊柱侧弯患者17例。测量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 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缘间的水平距离(SVA间距)以及身高指标来评价侧后凸畸形的纠正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50°,术后15°;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90°,术后18°;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术前平均4.2 cm,术后0.7 cm;SVA间距术前平均4.1 cm,术后1.5 c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后路改良PSO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治疗成人特发性僵硬性脊柱侧弯,能有效矫正畸形和恢复脊柱冠、矢状面平衡,早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评估脊柱侧弯患者置入右侧椎弓根螺钉时主动脉的安全性。方法:评估137名脊柱侧弯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14岁。平均Cobb角(68.0±17.0)°。我们以CT数据评估主动脉相对于T3-L4节段以及自不同于理想钉道方向模拟置入的右侧椎弓根螺钉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对脊柱侧弯行3D打印矫形术患者脊椎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262例行3D打印技术矫形术的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根据患者术后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1例,观察组术后采取中医推拿按摩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测量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躯干旋转角、最大Cobb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功能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康复干预前后疼痛变化情况。结果:干预90 d后,观察组躯干旋转角、最大Cobb角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90 d后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侧弯患者行术前3D打印矫正术后,科学、合理的实施中医推拿按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椎体旋转角、最大Cobb角,提高患者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技术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矫形中的可行性。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共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2±6.8)岁,均采用术前3D打印技术结合选择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本组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SF-36健康问卷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测量Cobb角及顶椎偏距进行影像学评价。记录并计算置钉时间,术后CT评估置钉准确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1、6、12个月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SF-36健康问卷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术前与术后1、6、12个月相比较Cobb角及顶椎偏距差异明显,P0.05。术后1、6、12个月相比较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SF-36、Cobb角及顶椎偏距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置钉时间为(2.0±0.2)min,准确率为95.2%(339/356)。结论 3D打印技术结合选择性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安全、高效、精准。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