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证实,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MGAT5)参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血管形成等多种恶性表型促进乳腺癌进展, 是分析乳腺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和治疗乳腺癌的潜在靶标, 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MGAT5在乳腺癌中作用和靶向MGAT5及其产物对于乳腺癌的相关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
近期的许多研究结果显示, 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对骨代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骨质疏松症作为最常见的骨代谢疾病, 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骨组织血管的功能异常和结构紊乱;而恢复骨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后, 骨质疏松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因此, 骨血管内皮细胞有望成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靶点, 本文将介绍正常骨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类型、骨血管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以及骨质疏松病理状态下的血管结构功能异常, 重点评述近年来基于骨血管内皮细胞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以求为骨质疏松症和其他骨代谢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乳腺癌综合治疗的进步, 腋窝淋巴结的外科处理在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导下呈现降级治疗的模式。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适应证、禁忌证等已经非常明确, 但仍有很多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是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新近发表的有关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相关研究进行讨论, 以期引起外科同道对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新热点问题的关注, 推动规范手术和推广新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4.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阳性乳腺癌易转移, 预后不良。在抗HER2靶向治疗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HER2阳性乳腺癌复发转移减少, 预后改善。但仍有部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不能从抗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 发生复发转移。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和解救治疗的全程治疗使得HER2阳性乳腺癌从中获益。国内外学者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手段, 取得一些成果。本文主要从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现况和发展方向两方面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年轻乳腺癌患者妊娠率远低于普通人群, 与患者对肿瘤复发的担忧、化疗所致的卵巢功能减退、内分泌治疗周期漫长、缺乏专业化多学科协作团队保驾护航等因素相关。目前, 有关年轻乳腺癌患者肿瘤治疗前实施生育力保存、治疗后成功妊娠并生产的数据有限。为顺利开展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生育力保存工作, 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角色回归, 提升其子代健康水平, 本文就影响生育力的因素、生育力保存的合适人群和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及乳腺癌生育力的保存时机、方式、恢复时机等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6.
2002年曲妥珠单抗获批上市, 开启了我国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新纪元。20年来, 中国乳腺癌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治疗经历了单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双靶向药物和抗HER2联合抗体-药物偶联物等阶段;抗HER2靶向治疗格局的变化, 不断改变着HER2阳性乃至HER2低表达患者的治疗模式, 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20年来, 中国学者从参与国际临床试验、完成进口产品注册研究, 到结合中国临床实际, 开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丰富了HER2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证据, 形成了兼具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治疗体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和《靶向HER2乳腺癌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 更是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之一, 早期发现并准确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诊断乳腺疾病方面应用广泛。超声作为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因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可多次检测等特点成为首选的乳腺癌淋巴结评估方法。本文对目前常用超声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 HSP90)是一类分子伴侣, 可促进蛋白质折叠, 并维持蛋白的稳定性。HSP90包括HSP90α、HSP90β、GRP94和TRAP1等4种亚型。研究发现, HSP90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中明显升高, 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同时针对HSP90这一靶点的抑制剂研究也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4种HSP90亚型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讨论HSP90各亚型特异性抑制剂在乳腺癌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分析HSP90作为乳腺癌预后监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随着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 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逐渐改善, 生活质量备受关注。保守性全乳切除术后的乳房重建手术兼顾肿瘤治疗和美容效果, 在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乳腺癌保守性全乳切除术后植入物重建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问题及相关干预逐渐受到重视。患者在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 甚至在无病生存状态下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 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 增大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 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心理筛查和适当干预。近年来, 心理干预已逐渐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睡眠障碍, 正念疗法能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癌症复发恐惧, 心理教育支持主要用来解决患者的情绪障碍和性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是乳腺癌患者心理干预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历史演变 过去的一百年来,乳腺癌外科手术治疗经历了四大历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着乳腺外科的不断进步。在手术技术、病理学、生理学和生存质量等不同哲学观点的指导下,乳腺癌的手术方式呈螺旋式的向前演变发展。 1.手术技术观点为主导的乳腺癌治疗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研究真正开始于19世纪中叶。随着麻醉法和防腐法的发明以及止血和输血技术的成功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的禁区被一一打开。1867年,英国的杰出外科医师Charles Moors确立了乳腺癌外科手术原则,他认为乳癌复发是因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乳腺癌疗效的改善, 越来越多年轻患者的生存问题得以解决, 随之而来的是该患者群体的生育问题。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妊娠安全性、生育力保存及生育时机的选择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梳理与上述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指出目前证据提示妊娠不增加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 应把生育力保护纳入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诊疗计划, 多学科综合评估妊娠时机, 以实现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愿望。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 旨在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其中, "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等质控指标, 为制定合理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奠定国家标准。本文结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相关内容, 针对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取材、cN0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手术、乳腺腔镜手术同质化、晚期乳腺癌外科治疗原则、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和乳腺外科手术分级标准等近年来临床关注的乳腺外科热点问题提出观点, 希望为提高中国乳腺外科临床工作同质化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目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 随着综合治疗的发展, 大多数患者能够长期生存甚至临床治愈, 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达到生理、形体和心理的多重康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传统手术方式术后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形体恢复不佳以及对患者精神打击大等不足, 已无法满足整体医疗诉求。随着腔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腔镜手术在乳腺癌的外科治疗中应用日趋广泛, 技术手段愈加成熟, 其切口隐蔽、小切口、低创伤、美容效果佳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弥补传统手术方式的不足, 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在乳腺癌的外科治疗中有着巨大的优势, 值得乳腺外科医师学习和进一步推广。本文就腔镜手术在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MMBC)患者的检出率不断增高, 其局部治疗也引起了更多关注。相关研究着眼于手术方法的选择、放射治疗的应用, 以及局部消融治疗是否可行。鉴于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保留乳房手术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 目前国内大多学者推荐对MMBC实施全乳房切除术。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手术技术的提高、切缘的准确判断、新型治疗药物的不断涌现和放疗精准度的提高, 近期也有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符合条件的MMBC患者, 保留乳房手术在保证切缘阴性和美容效果的同时, 并未增加局部复发率。MMBC患者在乳房切除术后是否必须接受辅助放疗存在争议, 部分证据表明MMBC可能增加局部复发的风险, 应成为放疗的重要考虑因素;也有证据显示, 无论手术类型如何, MMBC的局部复发率都较高。总体而言, MMBC的局部治疗方式与单灶性乳腺癌的治疗方式基本相同, 但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6.
17.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环状RNA(circRNA)在生物体中普遍、大量存在, 并且具有稳定、保守、特异的特性, 已成为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中至关重要的调节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circRNA在乳腺癌的组织和细胞系中异常表达, 参与到了乳腺癌的转移。然而, 关于circRNA参与转移性乳腺癌的系统知识仍不清楚。本文概述了乳腺癌转移相关的功能性circRNA, 并讨论了它们的潜在机制, 为未来乳腺癌转移的早期预测及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利多卡因作为一种酰胺类麻醉药, 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局部麻醉和心律失常治疗。研究发现利多卡因不仅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同时还对多种肿瘤细胞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能够抑制乳腺癌、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文章综述了利多卡因的抗肿瘤机制, 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 协同增敏化疗药物与增敏热疗等,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继乳腺癌保乳治疗取得初步效果之后,以保护腋窝为主要目的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亦得以积极开展,药物去势又有代替卵巢切除之势。保乳、保腋窝、保卵巢的“二保”治疗,正在驱动着乳腺癌外科向前发展,其技术和方法正在进一步完善,远期效果亦正在研究观察中。  相似文献   

20.
新辅助化疗(NAC)联合手术治疗被认为是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NAC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被认为具有良好的预后, 但事实上大多数患者的术后病理都被诊断为non-pCR, 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来区分这类患者的不同远期结局至关重要。多项研究发现新辅助化疗前后经常出现受体表达状态不一致, 这部分出现受体转换的人群, 目前处于指南共识的交界地带, 无论是诊疗策略还是预后预测都具有争议。除了肿瘤异质性, NAC对肿瘤受体表达和肿瘤微环境的调节目前已得到多项研究的证实。另有研究提出NAC具有某种内分泌表达的诱导作用, 向Luminal分型的转变有望在后期联合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探究NAC对乳腺癌受体表达和肿瘤微环境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后续诊疗策略加减法的正确制定, 并有望为动态监测受体表达的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迄今为止关于新辅助化疗前后受体表达转换相关机制及后续诊疗相关的研究进展, 为这一交界地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