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个体化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8年3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57例,收集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3,95%CI:1.076~1.214)、2型糖尿病(OR=4.591,95%CI:2.14~9.846)、ASA评分III级(OR=4.262,95%CI:1.600~11.352)、ASA评分IV级(OR=5.396,95%CI:1.868~15.583)、全身麻醉(OR=1.281,95%CI:1.066~1.540)及手术时间(OR=1.018,95%CI:1.001~1.035)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52~0.885);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于1的直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8.760,P=0.363)均显示该模型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具有良好准确度。[结论]本研究基于年龄、2型糖尿病、ASA分级、麻醉方式及手术时间这5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可为临床个体化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1月~2014年12月57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接受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术前内科合并症、术前卧床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25例发生严重术后谵妄(25/572,发生率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麻醉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2,95%CI:1.05~1.19,P=0.001)和全身麻醉(OR=5.03,95%CI:2.10~12.04,P=0.000)是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和全身麻醉是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5年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学部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 期间共收治合并COPD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3例, 在不合并COP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根据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进行1∶1配对, 筛选出103例患者作为非COPD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1年、5年的死亡率,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合并COPD患者术后1、5年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COPD组患者术后30 d、1年和5年死亡率分别为7.8%(8/103)、29.1%(30/103)和48.5%(50/103), 高于非COPD组[1.9%(2/103)、13.6%(14/103)和31.1%(32/103)], 除术后30 d, 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P=0.003)、心血管系统疾病(P=0.006)、呼吸系统疾病(P=0.009)、急性发作期COPD(P<0.01)、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Ⅲ+Ⅳ级(P=0.001)、延迟手术(> 48 h)(P=0.015)、伤前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P=0.002)和行动能力(P=0.010)与术后1年死亡风险增加相关。高龄(OR=1.106, 95%CI: 1.016~1.210,P=0.021)、急性发作期COPD(OR=5.053, 95%CI: 1.520~16.800,P=0.008)、ASA Ⅲ+Ⅳ级(OR=1.657, 95%CI: 1.072~3.912,P=0.040)是COPD患者术后5年死亡的危险因素, 伤前ADL(OR=0.974, 95%CI: 0.987~0.967,P=0.043)与术后5年死亡呈负相关。结论 COPD会显著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 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期COPD、ASA Ⅲ+Ⅳ级、延迟手术(>48 h)与COPD患者术后1年死亡相关, 高龄、急性发作期COPD、ASA Ⅲ+Ⅳ级是COPD患者术后5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伤前ADL评分与术后1、5年死亡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卒中后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一般特征及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5月手术治疗的老年髓部骨折患者资料.比较偏瘫组与非偏瘫组患者的一般特点,分析偏瘫组患者1年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合并疾病数量及种类、骨折类型、骨折前活动能力、认知能力、住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及手术方式等.结果 共有1379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平均年龄为(76.4±7 0)岁(65 ~99岁);其中101例患者髋部骨折前患有卒中后偏瘫.偏瘫组与非偏瘫组患者的ASA分级、术前合并疾病数量、骨折前活动能力、认知能力、住院时间及术后1年存活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组患者术后1年髓访,25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17)、ASA分级(P=0.009)、术前合并疾病数量(P=0.048)、骨折前活动能力(P=0.000)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P=0.022)是偏瘫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偏瘫组患者较非偏瘫组患者住院时间长,死亡率高.男性患者、ASA分级为Ⅲ或Ⅳ级、术前合并疾病≥3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弱的骨折前活动能力是影响卒中后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与术前衰弱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于本院行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 收集患者年龄、合并疾病、性别、吸烟史、手术类型、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低血压、文化程度、营养状况、ASA分级、术后是否入ICU、术中出血量、术前衰弱状态等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谵妄分为谵妄组和无谵妄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结果谵妄组74例, 无谵妄组321例, 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8.7%。与无谵妄组相比, 谵妄组年龄≥7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营养状况差、ASA分级Ⅲ级、术后入ICU、衰弱患者比例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文化程度、营养状况、ASA分级、术中出血量及衰弱均是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衰弱预测术后谵妄的ROC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为0.672(0.605~0.740)。结论术前衰弱是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在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9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73例,女1389例;首次骨折时的年龄中位数为81(75,86)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两组:对侧髋部骨折组134例,未再发骨折组1828例。记录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应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行走能力、入院时各项血液检查指标、合并内科疾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入院至手术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对侧髋部骨折的累积发病率为6.83%(134/1962),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中位数为365(189,611)d。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女性(RR=2.081,95%CI:1.351~3.207,P=0.001)、合并周围血管病(RR=5.876,95%CI:2.922~11.818,P<0.00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R=3.750,95%CI:1.897~7.413,P<0.001)、逐渐升高的CCI(RR=1.363,95%CI:1.223~1.519,P<0.001)、并发肺炎(RR=3.606,95%CI:2.054~6.332,P<0.001)、并发泌尿系感染(RR=7.670,95%CI:4.441~13.248,P<0.001)、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R=7.389,95%CI:3.992~13.677,P<0.001)。结论女性、合并周围血管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渐升高的CCI,以及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 296例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30例)和非脑卒中组(1 266例)。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实验室资料、麻醉相关资料、骨折及手术相关资料, 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296例患者, 其中30例术后发生脑卒中, 发生率为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Ⅳ级[比值比(OR)4.441, 95%置信区间(CI)1.243~15.861, P=0.022]、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OR 1.057, 95%CI 1.006~1.110, P=0.027)较高、颈动脉斑块(OR 2.760, 95%CI 1.191~6.395, P=0.018)、术中低血压(OR 2.641, 95%CI ...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探讨和总结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且获得随访的819例年龄超过60岁的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70例,女性549例;年龄60~96岁,平均年龄为(76.25±7.08)岁。统计患者的1年死亡率,分析与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前内科合并症数量,ASA评分、手术方式及多项血液学指标,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19例患者术后1年的死亡率为16.97%(139/819)。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并发症、ASA评分、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总蛋白、尿素、肌酐。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0,比值比(odds ratio,OR)=1.067,95%CI(1.033~1.102)]、性别[P=0.046,OR=0.630,95%CI(0.390~1.017)]、术前内科并发症[P=0.009,OR=4.757,95%CI(1.476~15.350)]、ASA评分[P=0.001,OR=6.127,95%CI(2.166~17.320)]、入院时红细胞分布宽度[P=0.017,OR=1.186,95%CI(1.031~1.364)]、尿素[P=0.001,OR=1.175,95%CI(1.072~1.288)]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与髋部骨折死亡率有关,其中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并发症、ASA评分、入院时红细胞分布宽度、尿素是老年髋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2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7例、股骨颈骨折132例),根据是否出现POD分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并存病、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D的危险因素,观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组间年龄(χ2=13.813,P=0.001)、术前并存病(χ2=19.281,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t=5.101,P=0.041)、麻醉方式(χ2=32.63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0~80岁和80岁组POD发生率高于年龄70岁组,OR值为3.427(95%CI:1.584,7.415)和6.247(95%CI:1.965,19.862);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组POD发生率高于1~3 d组,OR值为14.279(95%CI:5.391,37.819);术前并存病≥3种组POD的发生率高于≤2种组,OR值为4.069(95%CI:2.024,8.182);全麻组POD发生率高于椎管内麻醉组,OR值为3.988(95%CI:1.848,8.608);POD组和无PO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和42.0%。结论高龄、术前并存病多、受伤至手术时间长、全麻是老年髋部骨折发生PO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与C反应蛋白比值(LC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诺丁汉髋部骨折评分(NHFS)及三者联用对老年髋部骨折关节置换术后30 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诊断为髋部骨折并实施关节置换手术的22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 其中女性患者169例, 男性患者57例, 年龄(78.0±7.9)岁,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生存情况。通过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214例)和死亡组(11例), 对死亡的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分类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 而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其对术后30 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中性别、年龄、血红蛋白值、LCR、RDW、NHFS、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在单因素分析中较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 NHFS的升高、RDW≥13.6%、LCR<13 664.5为老年髋部骨折关节置换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CR、RDW、NHFS及三者联合应用预测老年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近期及远期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共93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利用胸部CT测量T12椎体(T12)椎弓根水平肌肉组织的横截面积。以T12椎弓根水平肌肉横截面积除以患者身高平方计算得到骨骼肌指数(SMI)。采用T12水平SMI截断值:42.6 cm2/m2(男性)和30.6 cm2/m2(女性),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及非肌少症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采用Kaplan Meier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使用卡方检验对比两组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肌少症、骨折类型(手术类型)、年龄、性别及ASA等级等多变量因素对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率的影响。 结果肌少症组患者共45例,非肌少症组患者共48例。肌少症组4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死亡,死亡率为9.8%,非肌少症组3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死亡,死亡率为8.3%,组间术后6个月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9)。肌少症组19例患者在术后24个月内死亡,死亡率为42.2%,非肌少症组10例患者在术后24个月内死亡,死亡率为18.8%,组间术后24个月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81,P=0.014)。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为:患有肌少症及患者年龄和术后24个月死亡率显著相关(HR=2.015,95% CI:2.690,20.904,P=0.000;HR=0.062,95% CI:1.004,1.128,P=0.036),患有肌少症及年龄较大的患者,术后24个月死亡率越高,而骨折类型(手术类型)、性别及ASA等级对术后24个月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结论肌少症会增加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远期(24个月)的死亡风险,对近期(6个月)患者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自2005年1月至2018年4月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相关因素的文献,严格评价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获取患者的性别、年龄(>65岁)、吸烟、初次髋部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症(Singh指数≥4为骨质疏松)、伴有原发性高血压、伴有帕金森病、伴有脑卒中、伴有老年痴呆症、伴有白内障、伴有类风湿关节炎、伴有糖尿病、初次骨折内固定种类、患者治疗配合的依从性。运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项指标的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1371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对侧髋部骨折1504例。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OR=-3.55,95%CI:-5.60^-1.50,P<0.001)、骨质疏松症(OR=2.38,95%CI:1.36~4.17,P=0.002)、伴有帕金森病(OR=4.54,95%CI:2.74~7.53,P<0.001)、脑卒中(OR=0.33,95%CI:0.18~0.59,P<0.001)、老年痴呆症(OR=0.43,95%CI:0.29~0.62,P<0.001)、白内障(OR=0.37,95%CI:0.22~0.63,P<0.001)、类风湿关节炎(OR=0.32,95%CI:0.21~0.50,P<0.001)、糖尿病(OR=0.65,95%CI:0.47~0.91,P=0.01)、初次骨折内固定种类(OR=0.51,95%CI:0.30~0.85,P=0.01)、治疗配合依从性(OR=0.36,95%CI:0.21~0.64,P<0.001),而与性别(OR=1.07,95%CI:0.45~2.56,P=0.88)、吸烟(OR=0.86,95%CI:0.40~1.86,P=0.70)、初次髋部骨折类型(OR=0.97,95%CI:0.60~1.57,P=0.90)、伴有原发性高血压(OR=0.70,95%CI:0.41~1.21,P=0.20)无关。结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偏大、伴有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脑卒中、老年痴呆症、白内障、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初次骨折内固定种类、治疗配合依从性差。而患者性别、吸烟、骨折类型、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与对侧髋部骨折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8):1666-1669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高龄患者手术疗效以及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髋部骨折高龄患者196例,随访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1年死亡率及其主要死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性。[结果]术后1年内有3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7.86%,分析相关因素,年龄(P=0.024)、性别(P=0.031)、术前内科合并症(P=0.013)和ASA分级(P=0.000)与高死亡率具有相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骨折部位、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与高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合并症和ASA分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合并症和ASA分级是髋部骨折高龄患者术后1年内高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86例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94例、观察组9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疼痛管理、氧疗、视听觉及谵妄前兆的观察、睡眠管理,渐进式功能锻炼。结果观察组谵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年龄≥75岁高龄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发病率,筛选导致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12-06—2015-06诊治年龄≥75岁的髋部骨折435例,统计术后谵妄发生率,并根据术后3 d内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组间比较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102例发生术后谵妄,发生率23.45%。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间年龄、术前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术后红细胞压积、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MMSE评分)、术前老年痴呆病史、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留置导尿、居住状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力障碍、留置导尿、低MMSE评分、低白蛋白是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部骨折手术是术后谵妄发生的重要原因;年龄不是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认知功能与感觉功能障碍及低营养状态是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出现术后谵妄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发生二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对侧髋部再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378例老年髋部初次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75例,女203例;年龄60~90岁,平均(75.53±8.04)岁;股骨颈骨折1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3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9个月,32例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男13例,女19例;年龄72~95岁,平均(81.25±5.94)岁;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对侧髋部再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卧床时间、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治疗的依从性、生活环境(农村/城市)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对于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无骨折组的年龄、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医疗依从性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6.793,P=0.001),高龄(OR=4.170,P=0.002),合并内科疾病(OR=3.828,P=0.005),术后功能锻炼(OR=0.297,P=0.005)以及医疗依从性(OR=0.295,P=0.007)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骨质疏松、合并内科疾病、术后功能锻炼和医疗依从性。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坚持功能锻炼,以预防髋部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Medline、Cochrane Database、Embase Database等外文医学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2018年3月国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危险因素的英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英文文献,对侧髋部再骨折患者2 542例,单侧髋部骨折对照患者27 949例。影响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有患者性别(OR=1.55,95%CI 1.39~1.73,P0.01)、心脏病(OR=1.34,95%CI 1.03~1.75,P=0.03)、老年痴呆(OR=1.67,95%CI 1.29~2.15,P0.01)、呼吸系统疾病(OR=1.86,95%CI 1.06~3.27,P=0.03)、视觉障碍(OR=1.90,95%CI 1.27~2.84,P=0.002),而与年龄、BMI、ASA评分、初次髋部骨折类型、手术方案、Singh指数、BMD、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病、脑卒中、骨骼系统疾病、酗酒嗜好无关。[结论]女性、心脏病、老年痴呆、呼吸系统疾病、视觉障碍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与Nottingham髋部骨折评分(NHFS)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2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手术的824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信息, 并通过随访获得患者的生存情况信息。计算每位患者的ASA分级、CONUT评分与NHFS, 以术后住院期间、30 d、3个月、6个月及1年生存情况为因变量, 3种风险评分工具为自变量, 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3种风险评分工具的预测能力, 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3种风险评分工具。结果 824例髋部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住院期间死亡率2.7%, 术后30 d死亡率4.7%, 术后3个月死亡率6.9%, 术后6个月死亡率9.2%, 术后1年死亡率13.9%。在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30 d、3个月、6个月、1年内死亡进行预测时, 以ASA分级为自变量AUC分别为0.699、0.705、0.676、0.683、0.663, 以CONUT评分为自变量AUC分别为0.754、0.723、0.73...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患者逐年增加。老年骨质疏松骨折中,髋部骨折约占50%以上[1-3]。谵妄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比较不同手术部位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髋部骨折(35%~65%)、腹主动脉瘤(33%~54%)、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7%~52%),可见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最高[4]。且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其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为4%~17%[5-7],因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疏肝解郁健脾补血降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谵妄发生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80例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及安慰剂组:治疗组患者90例,服用加味逍遥散,其中男32例,女58例;年龄(72.12±4.92)岁;股骨转子骨折67例,股骨颈骨折23例;35例行动力髋螺钉固定,31例行髓内固定,2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安慰剂组患者90例,服用安慰剂,其中男37例,女53例;年龄(72.91±5.43)岁;股骨转子骨折69例,股骨颈骨折21例;其中37例动力髋螺钉固定,30例髓内固定,2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部位、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血红蛋白、术后C-反应蛋白、谵妄严重程度评分及谵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谵妄恢复正常,治疗组中术后谵妄12例(13.33%);安慰剂组术后谵妄39例(4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两组监测指标对比:术后疼痛评分(P=0.002)、术后血红蛋白(P=0.012),术后C-反应蛋白(P=0.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逍遥散通过其疏肝解郁、健脾补血之效,达到降低术后疼痛、炎症刺激及补充血容量的目的,能够明显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