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不完全相同:《伤寒论》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炙甘草,是否载有人参尚不明确;《金匮要略》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生甘草,方中明确载有人参.从原文出发,《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为脾胃虚弱、痞利俱盛,用炙甘草补中和胃,且方中当有人参.《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证为中焦湿热内蕴成...  相似文献   

2.
姜迪  洪瑛 《中医研究》2024,(3):66-68
为厘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剂量和用法,对相关古籍进行挖掘,发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与其他麻黄类方剂的剂量和服法不同,《外台秘要》所载薏苡麻黄汤和《金匮要略方》中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与现行教材记载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剂量和服法亦不同;认为《外台秘要》所载薏苡麻黄汤是接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原貌的版本,《金匮要略方》中的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为张仲景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原方。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广泛运用称之为“国老”的甘草,在《神农本草经》谓“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胫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甘草一药在《伤寒论》中组方共70次,在《金匮要略》组方计88次。兹就《伤寒论》中甘草的药证发挥介绍如下。古时候有“甘草主治赢瘦”之论。《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所载112方中,不用甘草者有42方,占37%,颇具中医学基础理论特色,对指导临床及科研有着很高的价值和意义。笔者拟从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识证、组方时不用甘草的病因、病机进行探究和辨析,以示同道。1 《伤寒论》论甘草功用及副作用 从甘草的性味、功用、药理作用及二千多年的临床应用来看,是一味广为应用的良药。《伤寒论》对甘草的用法用量、方中的次序,是根据不同的病、症、  相似文献   

5.
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极其广泛,书中所载113方,其中70方有甘草.113方中共用中药92味,其中与甘草同方应用者达51种.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70方涉及有关原文达137条.《神农本草经》谓:"甘草,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疮肿,解毒."《中药学》[1]谓:"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笔者通过《伤寒论》[2]的学习,认为张仲景运用甘草独具特色,远超越以上概括,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甘草擅调和诸药,有"国老"之美誉,现代临床所应用的方剂中基本均含有甘草,然纵观仲景《伤寒论》全书113方,竟有43方之多均不含甘草,其因何在?本文试从《伤寒论》不用甘草的43方中浅谈甘草的使用禁忌。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乃方书之祖,其方中运用甘草与其他药物相比,频率最高而居首位,占全书112方的63%。但其用甘草绝不是滥用,具有很强的辨证论治特色,对指导临床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笔者从甘草的性味、功用、配对及相关的病因、病机,探讨《伤寒论》方用甘草的规律,以启迪读者。一、甘草的功用及其在《伤寒论》中位置甘草甘甜,性本温,调和诸药首为尊,通经暖胃除红肿,下气通关又壮筋。此乃对甘草性、味、功  相似文献   

8.
经方中桂枝的配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进 《中医杂志》2007,48(11):1043-1044
桂枝是一味十分重要的药物,其在经方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甘草。该药与不同的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经方中运用桂枝的经验十分丰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探讨该药的配伍规律,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经方颇有现实意义。1桂枝与甘草桂枝为温中之品,甘草甘缓补中,二药是仲景用药频次最高的两味药。《伤寒论》中用到甘草70次,桂枝41次;《金匮要略》中用到甘草76次,桂枝48次。从二药同用的情况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共有57方。用桂枝时,桂、草同用的情况,《金匮要略》至少在六成以上,《伤寒论》更是高达九成以上。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金匮要略》的部分方药及与《伤寒论》的比较出发,探讨了仲景灵活用方之规律,是以《伤寒论》某些原方及化裁方治杂病,以《金匮要略》某些原方及化裁方治不同的病证,从而适应纷繁复杂病证的治疗需要;其化裁组成新方的形式有加减药味、增减药量、增减药味及药量、变更剂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伤寒论》中甘草应用规律,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从文献出发,采用方证分析、类比、总结名老中医应用经验等方法,探讨《伤寒论》中甘草应用规律。结果:《伤寒论》中甘草主要用以主治心悸、咽痛;其与某些药物配伍之后还能用于经汗、吐、下法误治后的变证和解毒;剂量多用二两,相当于现在的6g;同时也有其禁忌证(症)。结论:《伤寒论》中广泛应用甘草治疗心悸、咽痛等病证,并非仅仅是佐使之用或调和药性。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时令病和杂病的专著,其中对下法和大便的认识及其论治颇有独到之处,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现笔者就《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下法与大便的关系作如下探讨。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使用下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伤寒论》书中有113方,而实际上书中只有112方,所以就说佚一方。例如当代研究《伤寒论》的权威人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诠释》说:“……113方(佚1方)。” 笔者近来再次研读《伤寒论》,书中小柴胡汤前后共出现7次,前6次方中药物组成、剂量均相同:柴胡半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3两(切)、大枣12枚(擘)。唯独第7次即394条之小柴胡汤为:柴胡8两、人参2两、黄芩2两、甘草2两(炙)、生姜2两、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此方与前6次方相比较,虽然药物组成相同,但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3.
桂枝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有"阳旦汤"之名。在《伤寒论》113首方中,应用桂枝汤随证加减共70方,约占63%。桂枝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卓著。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鉴于其调和营卫、气血、阴阳的作用,被仲景及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加减应用于内伤杂病,并在其主治范围上不断扩充。本文主要从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王奇 《河北中医》2013,(11):1654-1655
东汉张仲景,被世代医家尊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论》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伤寒论》所载方剂113首,含甘草的方剂约有70首,其中有67首方剂用的是炙甘草[1]。这也是古代文献中首次提出炮制使用甘草。医家在临床用药时也用炙甘草以调和诸药。现在所用的炙甘草是以蜜炮制的甘草,但是张仲景时代“炙甘草”是否为蜜制甘草却有待商榷。笔者认为,张仲景所用炙甘草应该是炒甘草,而并非现在人们所认为的蜜制甘草。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伤寒论》中炙甘草的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思茵  温玉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6,(12):2047-2050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解表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在用药上以发散风寒为主,有少量发散风热药的运用,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用药主张辛温发汗解表。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亦重视使用桂枝、生姜、麻黄等药,又增加了防风、菊花、大豆黄卷的使用;扩大了解表药的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沿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麻黄、生姜等药的运用,但《温病条辨》更善于辛凉解表,共运用9种发散风热药。《温病条辨》在辛温解表药中增加了香薷与荆芥的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清热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用以治疗里热实证的药较多见。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除以上药物运用外,还增强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以及清虚热药的运用,以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中延续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的运用,还加重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的比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补虚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补气药为主,兼用少量补血药。2《金匮要略》补气药的运用与《伤寒论》基本相似,增加了黄芪的应用,并且加重了丸剂的应用,重视使用蜂蜜。妇科病独立三篇,重用补血药,增加了补阳的紫石英及补阴的麦冬、百合等药的运用,增加了补虚药的运用种类。3《温病条辨》用药延续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补气、补血、补阳药的运用,增加了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此外,丰富了补阴药的运用,如沙参、麦冬等。温热邪气易伤阴液,故增加了滋阴药。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乃仲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专书 ,其中桂枝用药之频繁 ,功用之多 ,是其他药所无法相比的。而含附子的方剂仅 2 0首。笔者比较了两者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 ,认为其功用大致相同。1 《伤寒论》首先可见桂枝与附子同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相似文献   

17.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规律,探究《伤寒杂病论》的证治思想,为临床应用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收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的方剂,利用"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经方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录入平台的270首经方进行分析,用药频次在10次以上有25味中药,前10的中药分别是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半夏、干姜并列)、人参、茯苓、附子(麻黄、白术并列);四气方面以温性药使用频次最多,五味方面以甘味药使用频次最多,归经方面以脾经使用频次最多;药物组合方面,生姜、甘草、大枣组合使用最多;处方中药物数量方面,9味药以下的处方占总处方的97%;剂型方面,内治法和外治法共包含了11种剂型。结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善用甘温之品,善于顾护阳气,调和营卫,同时不忘保胃气、存津液。在疾病治疗上常从脾、肺、胃经论治,治法上八法齐备,处方小而严谨,剂型多样,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9.
甘草小考     
甘草是中医临床中常用药物。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在方剂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草经疏》曰:“《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合甘草,如能曲当病情也”。笔者统计:《伤寒论》112方,《金匮要略》262方,合计374方,有250方用甘草,占总方数的66.8%,说明甘草应用的广泛与重要,但并非见方就用,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下利条文,总结仲景治疗下利方药及证治规律。结果显示《伤寒论》治疗下利有30个方,《金匮要略》有11个方,除《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重复的7个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下利共34方。根据治则治法对34方进行归纳、分类,并对方中所用的56味药进行频数统计和功效分类,总结出张仲景治疗下利首重顾护脾胃正气,灵活运用清泄里热,寒热平调,通因通用,疏肝健脾,温肾暖脾,燥湿运脾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