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与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00例PICC置管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异位将其分为异位组与未异位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分析其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总结护理对策。结果不同胎龄、体质量、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置管日龄、置管部位、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的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儿体质量、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置管部位、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均是早产儿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早产儿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体质量、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置管部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应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置管时的最佳部位,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为临床PICC专科护士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本院300例行PICC置管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7例置管异位的置管途径、发生部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27例,其中头静脉组占31.43%,肘正中静脉组占8.16%,贵要静脉占4.79%;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左侧置管占9.18%,右侧置管占8.91%,左侧置管异位发生率高于右侧。结论 PICC异位发生率与置管部位有关,选择优先情况为: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右侧>左侧,可降低PICC异位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患者PICC异位分析及正位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虹 《护理学报》2010,17(13):53-5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152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其中1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再送管、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正位等。19例导管异位患者18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95%。结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正位方法,避免盲目的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区三家区级公立医院新生儿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给予PICC导管的19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整理早产儿病历资料,分析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将发生PICC导管异位的早产儿纳入观察组,将未发生PICC导管异位的早产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及置管情况的差异性,分析导致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结果 PICC导管异位早产儿在不同胎龄、体重、置管日龄、置管部位、置管静脉、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护士层级等多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静脉、置管护士层级、患儿体重、置管部位等是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保护因素,置管前机械通气是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早产儿PICC导管的最佳置入长度:左侧为(16. 2±4. 1) cm,右侧为(16. 9±4. 3) cm。结论置管静脉、置管护士层级、患儿体重、置管部位、置管前机械通气是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应根据置管静脉及早产儿的体重来确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尖端异位发生及自发矫正情况。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8年5月新生儿经上、下肢静脉置管PICC尖端异位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异位至不同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并分析原因。结果共425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72例发生导管尖端异位,其中22例置管48 h内PICC尖端自发矫正至最佳的上、下腔静脉位置;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率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但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也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尤其是异位至颈内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高达71.4%。结论部分异位PICC尖端可以自发矫正,首次X线片定位结果显示尖端异位的PICC导管,不建议轻易退管或拔管,可以先当作外周静脉导管使用,置管后24 h内进行影像学导管尖端定位跟踪,确定其是否自行复位,如未能复位再重新置管或拔出部分导管后作为外周静脉导管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6年1月—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血液病行化疗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导管异位11例,分析其置管静脉、置管方式、患者体位与导管异位关系,并通过文献查阅给予相关护理对策。结果置管105例中发生异位11例,异位率10.48%,其中贵要静脉置管发生8例,头静脉置管发生3例。穿刺血管、置管方式、患者体位、操作者置管过程特殊体验、患者相关措施的执行力与导管异位的关系密切。结论穿刺血管避免头静脉、建议采用B超探查、专业人员置管与维护、置管过程中宣教到位使患者配合良好等措施可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遇导管异位可以采取改变体位配合呼吸运动等进行调整,PICC异位是可以规避和及时发现、纠正的。  相似文献   

7.
郭健  )  张莉 《全科护理》2014,12(9):799-800
[目的]分析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提出预防和处理导管异位对策,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对637例PICC置管病人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58例,头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卧位与坐位置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时应严格规范操作流程,首选贵要静脉,并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不同的体位,以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低体重儿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22例早产低体重儿采用不同部位穿刺置入PICC导管,输入静脉高营养液,观察穿刺过程中有无导管异位、送管困难等,观察输液时有无全身反应,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的表现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观察有无堵管及断管的发生,并分析原因、总结护理对策。结果 22例患儿均置管成功,其中导管尖端异位6例、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8例、血栓性堵管2例、体外断管1例。PICC留置时间为3~55d,平均22d,87%的早产低体重儿完成输液计划。结论成熟的PICC置管技术及正确的维护方法在防治并发症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不同途径PICC静脉置管方法产生置管异位情况的分析及处理对策.方法 将我院146例患者的置管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贵要静脉组和正中静脉组,记录异位导管的发生率及异位部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导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异位导管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位导管采取相应处理后,均达到理想复位.结论 临床置管时,采取贵要静脉置管,能有效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同时合理采用异位导管处理办法,能使异位导管头端重新置入目标靶血管中,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孙莉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102-103
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以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科接受B超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生异位的病人14例,分析其原因及采取的处理措施。结果:14例病人中,除1例因血管个体原因重新穿刺外,其余13例通过调整体位、导管长度或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将导管成功置入。结论:准确的导管测量,正确的血管选择,精确掌握撤导丝的时机,正确的体位,置管前血管的评估及解释工作等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分析6例PICC置管异位至半奇静脉的病例,总结异位的原因以及处理要点。在实施PICC置管操作时,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解剖特点,在置管前充分评估,置管过程中重视患者主诉,不断积累经验,置管后准确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对半奇静脉异位的发生要尽早识别,进行及时处理,保证导管尖端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现状。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行颈外静脉置管的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原发性导管异位与继发性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并将患者按穿刺部位分为左、右颈外静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97例颈外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异位20例,发生率为20.6%,其中原发性导管异位17例、继发性导管异位3例;右颈外静脉置管发生导管异位12例,左颈外静脉置管发生异位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原发性导管异位发生率高于继发性导管异位发生率,故置管时更应注意预防原发性导管异位的发生;在本研究中,左、右颈外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率无明显区别,左、右侧颈外静脉对导管异位发生率可能无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在预防颈外静脉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的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及按压部位的置管方式,观察组采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导管异位3例,对照组导管异位11例,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采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能够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发生方式、特征及改进措施.方法:汇总近期441例行PICC患者数据,对发生导管异位的数据予以统计计算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441例患者中,33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总发生率7.5%.其中左、右上肢静脉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8%和7.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发生率均低于同侧头静脉(P<0.01);发生异位的部位分别是腋静脉15例、颈内静脉9例、右心房5例及其他静脉分支4例.改进方法包括利用手法复位、退管改变体位、边输液边送管等.结论: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的高低与所选择的穿刺静脉、外测量方法、血管解剖变异、患者体位、操作者对血管解剖掌握熟练程度及送管技巧有关.为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置管建议首选贵要静脉,宜选用适合国人测量方法即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送管时患者的体位有待改进;大多数PICC导管异位可以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病人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致导管异位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法,分析同一名护士对神经外科104例病人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异位病人的各种资料。[结果]右心房异位率为20.19%、上腔静脉入口处发生率为6.73%,并有误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反折异位发生,这些异位原因与病人的疾病、治疗史、体型、合作程度有关。[结论]神经外科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率高,在置管前必须评估,置管后跟踪其胸片结果,及时处理异位的导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位置影响因素,并分析其置管最佳长度与体重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取法,搜集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本院新生儿监护室实施PICC置管术患儿80例,明确早产儿PICC导管位置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异位表现,并分析PICC导管置入深度与体重相关性。结果 置管时胎龄、置管时体重、置管时机械通气、置管时日龄、置管部位、留置时间及置管外漏长度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置管时胎龄≤32周,置管时体重≤1500g,置管时行机械通气,置管时日龄≤3d,置管部位为上肢(贵要静脉),留置时间>1周及置管外漏长度>2cm者,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置入过浅者3例(18.75%),置入过深者6例(37.5%),路径异常者7例(43.75%),经上肢(贵要静脉)PICC导管置入深度和经下肢(腘静脉)PICC导管置入深度均与体重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早产儿PICC导管置管,建议穿刺时选择下肢腘静脉实施,并妥善固定,尽量保证外漏部位在2cm以内,同时随着患儿体重的增加,及时了解导管位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564例PICC置管病人在置管时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研究、总结。结果PICC置管中最常出现的并发症有导管异位、穿刺失败、送管困难,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都通过专业的PICC护士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结论通过培训的、专业的PICC护士能有效控制PICC置管中出现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74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时机、部位、置管静脉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结果 174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96.0%,置管后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渗液。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PICC穿刺时机宜选择在首次化疗时,穿刺部位首选右侧肘上贵要静脉、熟练技术及良好的维护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1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导管异位相关因素的文献资料.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量.结果 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置管患者,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肘正中静脉置管患者;患者卧位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坐位;>60岁患者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置管患者;男性与女性患者置入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置管静脉、患者置管体位、年龄是引起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性别与PICC导管异位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方法]以住院的PLSVC置入PICC的6例病人为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PLSVC病人PICC的确诊流程、处理策略以及护理要点,为临床提供相关护理经验。[结果]6例病人PLSVC内异位PICC导管均在临床完成输液及化疗6个月,并安全拔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PLSVC异位PICC导管可通过置管后X线结合以往CT影像结果正确诊断。异位导管功能可通过结合CT和血管超声进行评估,根据左上腔静脉引流部位和管腔大小确定能否正确应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导管异位的处理及导管维护,做好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