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进行评定;足印步态分析法测量患者步行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BBS、FAC及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强化训练能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的踝关节背屈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3个月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的踝背屈训练,疗程为8周。采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简化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以观察组提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以观察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踝关节背屈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促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步行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背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9年5月,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20mins的基础上,增加腰背肌抗阻训练20mins;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40mins。两组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持续3周。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下肢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lower extremity,FMA-L)、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和站起-走计时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功能评分、下肢Fugl-Meyer量表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均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站起-走计时测试均较治疗前有降低(P0.05);试验组Berg平衡功能评分、下肢Fugl-Meyer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和站起-走计时测试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腰背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7月,本院40例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另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和改良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χ28.980,t3.902,P0.01),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χ2=7.632,t2.075,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普拉提组(n=30),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普拉提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普拉提系列运动训练,共10周。训练前、训练5周和10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测试、3米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及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0周后,两组BBS评分、MWS、TUGT时间和FMA-LE评分均改善(t2.122, P0.05),普拉提组改善更多(t2.264, P0.05)。结论较长期普拉提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3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7)。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TEA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H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LE、HFAC、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仅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HF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S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加以高压氧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速度,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胡军  徐艳  王兰珍  林海燕  王传刘   《护理与康复》2017,16(2):103-106
目的观察脑卒中早期双侧下肢运动康复管理对改善偏瘫步态及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健侧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两侧下肢交替运动和姿势管理康复疗法。在康复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FAC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的步行参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对治疗后的步行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并且分析步行参数和两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AC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步行参数,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在患侧步长上显著提高,在步宽和左右步幅差上显著下降,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10 m步行速度所用时间显著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在步行参数与两项评分的相关性高于对照组,其中患侧步长与评分呈现正相关,步宽、左右步幅差、10 m步行速度呈负相关。结论双侧下肢康复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偏瘫步态和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78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加以核心肌群训练,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速度、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3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治疗组(n=20)。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FES进行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下肢镜像治疗和FES进行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E、MBI评分和FAC分级均有明显改善(Z3.002,t7.985,P0.01),治疗组FMA-LE评分改善更多(Z=-2.037,P0.05),两组间FAC分级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044,Z=-1.287,P0.05)。结论在FES基础上结合镜像治疗能进一步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但尚不足以影响步行和日常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振动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Ashworth Scale,M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踝关节背屈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and pass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P-ROM)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踝关节背屈A-ROM与P-ROM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MAS评分显著减少(P0.05),FMA评分、A-ROM和P-ROM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配合振动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视频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平衡的效果。方法 2022年1月至10月,北京博爱医院43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镜像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另外增加视频镜像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FAC和BBS评分均显著改善(|t|> 6.205, P <0.001),且镜像组FMA-LE和BBS评分优于对照组(|t|> 2.164, P <0.05)。结论 结合视频镜像训练更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进行结局指标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BS、FMA、MBI和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治疗后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干预组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所占比例、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40例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WS)、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BBS评分、10MWS、FMA-L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t2.249,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54,P0.01)。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6例分成治疗组14例及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个月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10 m最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度及6 min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及6 min步行距离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FMA、BBS评分,10 m自由步行速度及6 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速活动平板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8例)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治疗;B组(17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17例)常规康复治疗。共8周。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CSS、FMA、BBS和10m MWS各项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痉挛、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可显著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脑卒中早期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可成为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两组各34例,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gl-Meyer平衡量表(FMA-B)、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L)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以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FMA-B和FMA-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MBI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其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助于改善机体各项功能,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周  刘望萍  罗艳  厉勇  周虹  施加加 《中国康复》2013,28(5):345-347
目的:观察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下肢蹬踏训练系统进行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类、下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以及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变化进行对比.结果:治疗6周后,2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普拉提组(n=30),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普拉提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普拉提系列运动训练,共10周。训练前、训练5周和10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测试、3米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及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0周后,两组BBS评分、MWS、TUGT时间和FMA-LE评分均改善(t>2.122, P<0.05),普拉提组改善更多(t>2.264, P<0.05)。结论较长期普拉提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对比两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运动效能。结果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56.49±3.45)分高于对照组(50.27±3.16)分(P0.000 1);观察组的10 m步行测试(0.89±0.41)m/s高于对照组(0.69±0.32)m/s(P0.05);观察组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28.97±3.78)分高于对照组(21.75±3.42)分(P0.000 1);观察组生理耗能指数(0.19±0.07)beats/m低于对照组(0.26±0.09)beats/m(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提升患者步行功能,同时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