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次稀释替代注射技术在儿童低剂量心脏血管CT成像(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1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术前进行了CCTA扫描,全部病例来源于广州市儿童医院2008年5月至2009年11月经临床超声诊断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而行CCTA检查的患儿,35例患儿采用常规双筒双相注射方案,即注射2.0-2.5ml/kg的造影剂后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91例患儿采用2次稀释扫描方案,首先按年龄体重大小给予1.0-1.5ml/kg的碘普罗胺(370mg/ml),以0.4-2.8ml/s流率经脚背静脉或手背静脉注入5-30ml;接着采用30%造影剂配以70%生理盐水混合稀释注射,造影剂用量为0.5-0.7ml/kg,注射速度0.5-2.8ml/s,最后以相同流率追加4-25ml纯生理盐水做最后稀释。由两名高年资心脏影像诊断医师回顾分析两组右心高浓度造影剂伪影的清除程度及动脉显影的对照,应用spss15.0forwindows数据库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126例先天性心脏病中,男70例,女56例,中位年龄2.8岁,平均心率85-159次/min。在二组扫描方案中,未发现年龄、体重和心率的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两组方案显示分次稀释替代组右室CT密度衰减值高于常规双相组(p0.01),而右心的造影剂条纹放射伪影(由于上腔静脉和右房造影剂浓度过高造成的条纹方放射状伪影)则远小于双相注射组(p0.01)。相比之下,左室结构显影在二组方案中无明显差异。右心结构的显影分次稀释组远好于双相注射组。结论分次稀释替代技术在儿童心脏CT血管成像的应用能有效避免和清除右心伪影,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心腔肌束等结构特征图像,较适宜应用于儿科尤其是婴幼儿心血管CT检查。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在缺陷.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经DSCT检查的477例疑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T血管成像(CTA),对图像的质量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CTA进行评估.颈部CTA质量分为3级:优秀(血管显示清晰,无任何运动伪影,能很好地用于诊断)、良好(血管显示较好,有较少运动伪影,可用于诊断)、差(血管显示不清楚,有伪影,病变处显示不清楚,不能达到诊断要求). 结果:CTA优秀者420例(88.1%)、良好44例(9.2%)和差13例(2.7%);其中134例CTA正常,占28.1%,34例颈动脉解剖结构异常,占7.1%.295例患者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61.8%,颈动脉支架置入11例(2例为双侧),占2.3%,颈内动脉闭塞1例,颈总动脉闭塞1例,颈部占位3例. 结论:双源CT是一种创伤较小、快速、有效的检查技术,可对颈动脉器质性病变和颈动脉狭窄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闫昆  陈国平  张彩伢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57-1359,1441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部位的不同(左侧或右侧肘静脉)对CT血管造影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部血管CTA检查的患者的CT影像资料116例。根据对比剂注射部位的不同(左侧或右侧肘静脉),对颈总动脉CT值、颈静脉对比剂逆流、颈部侧支静脉对比剂充盈情况进行阅片、判读,并对判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6例病例中:注射部位为右肘静脉的患者86例,注射部位为左肘静脉的患者30例,左、右侧比较:颈动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22)、颈静脉对比剂逆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3)、颈部侧支静脉对比剂充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0)。结论相对于左侧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右侧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动脉内对比剂浓度,减少对比剂颈静脉逆流及颈部侧支静脉对比剂充盈的发生率及程度;因此选择右上肢(上腔静脉同侧肢体)作为CT血管造影的注射部位,可有效的提高CT血管造影的成功率及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常规双源CT颈动脉成像时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伪影常会对颈动脉的显示造成干扰,不利于病变的显示和诊断.文中探讨常规双源CT颈动脉成像时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对影像的干扰并对常规扫描参数进行优化,找出最佳解决方法. 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成像组52例用常规成像方法:65ml对比剂、流速4.0ml/s、足向头方向扫描.头向足扫描组48例保持其他参数不变,仅把扫描方向改为由头向足方向.根据原始轴位图像、最大强度投影(MIP)、减影图像及VR重建影像评价2组病例锁骨下静脉是否有残留造影剂干扰及相同层面颈动脉的显示情况. 结果:头向足扫描组病例颈动脉均能清晰显示,常规成像组中尤其是锁骨下静脉层面显示欠佳.显示程度评分2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双源CT颈动脉成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头向足的扫描方式能消除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对影像的干扰,并能提高诊断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螺距扫描对头颈血管减影CTA成像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从而在不同头颈血管病变中选择合适的螺距进行扫描。方法 搜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46例患者头颈血管减影CTA影像资料,按照螺距分成A、B两组各23例;A组扫描螺距为0.984,B组扫描螺距为0.516;对A、B两组图像中颈部动脉、颅底较大动脉及颅内动脉分支行主、客观分析,对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采用主观分析进行评分,客观分析包括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分支CT值、本底噪声、信噪比,并统计辐射剂量。 结果 A、B组两种螺距扫描在颈部动脉及颅底较大动脉的主观评分、图像信噪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CT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但CT值均>300HU,其接近或处于血管成像合适的CT值范围,对成像不构成影响。A、B两组扫描对颈部动脉、颅底较大动脉解剖结构显示及颅底骨质去除影响不大;对颅内动脉分支主观评分、平均CT值、图像信噪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图像均优于A组图像,其显示颅内动脉分支更多、更细小、管壁更光整。 A组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 对于病变位于颈部或颅底较大血管处可使用0.984的螺距接受较少辐射剂量获得满意的减影CTA图像;对于怀疑颅内较小血管病变可使用0.516的螺距获得高质量的减影CTA图像,但须接受较多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和探讨16排CT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图像采集方式和技术参数,提高冠脉CTA的成像质量.材料和方法无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患者40名,分为性别、年龄分布相近的A、B两组.扫描采用CE公司的Lightspeed 16排螺旋CT,造影剂采用Omnipaque(300mgl/ml,GE Health).A、B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扫描参数及重建方式,A组:层厚选定为0.625mm,重建算法选择[Burst]或[Burst Plus],门控[Heart Rate Override]选择关闭,造影剂采用80ml以2.8ml/s的速率团沣,常规重建;B组:层厚选定为1.25mm,重建算法选择(Segment],门控(Heart Rate Override]选择歼启,对比剂采用100ml以4 ml/s的速率团注,采用常规重建和间隔为0.625mm的重叠重建.原始图像通过3D表面重建及血管树重建,由专业医师对CTA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通过t检验来比较A、B两组的不同采集和重建方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采用B组扫描参数的CTA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在有无阶梯状伪影、血管分支的显示限度上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提示在不影响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层厚的提高使扫描速度明显提高,有利于搏动性器官心脏的成像;对比剂大剂量的高速团注,可使冠脉更好地充盈.显示末梢;重叠重建后冠脉的CTA网像更易产生阶梯状伪影,因此不宜采用.结论 16排CT心脏冠脉扫描时,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之间的平衡对最终的CTA图像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采用合适的参数和重建方式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过左、右肘注射造影剂是否会影响颈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的静脉伪影。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头颈双源螺旋CT血管造影的2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4名患者接受左臂注射造影剂,97名患者接受右臂注射造影剂。图像质量的比较分析包括确定保留在上腔静脉、头臂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中的造影剂残留物,以及三维CT血管造影质量的比较。结果:左臂延迟时间>23 s和右臂延迟时间>18 s时的图像质量为优的比例超过60%,两组优良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在颈动脉CT血管造影时,使用右臂静脉注射造影剂,可显著减少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伪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CT快速扫描一站式双下肢动静脉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110例患者采用Revolution CT双下肢扫描,A组采用快速扫描间接法CTA和直接法CTV(CTA 39例,一站式成像32例),B组采用常规扫描间接法CTA(40)例,C组采用常规扫描间接法CTV(31例),A组动脉与B组动脉血管密度和图像质量比较,A组静脉与C组静脉血管密度和图像质量比较。结果 A、B两组下肢大腿动脉血管CT值均无显著差异,两组膝部动脉、小腿动脉、踝部动脉血管CT值有显著差异,其中B组膝部动脉、小腿动脉、踝部动脉血管CT值均低于A组;A、B两组间下肢动脉血管图像质量相似,无显著差异。A组下肢静脉横断面示全部密度较高,无假充盈缺损,与C组比较A组扫描下肢静脉图像质量更好,有显著差异。结论 CT快速扫描间接法双下肢动脉CTA和直接法双下肢静脉CTV一站式成像,辐射剂量显著减少,一次检查即可对双下肢动静脉病变分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头颈部CT血管减影成像中低剂量对比剂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评估。方法选取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各50例,采用CT扫描方法,对比剂注射方法和影像重建方法观察2组患者的动脉内对比剂浓度水平,重建影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主动脉弓,舌骨,大脑中动脉均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锁骨下静脉伪影程度,静脉污染程度,重建影像质量均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多层螺旋CT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效果显著,能够使获取的图像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值得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第2代双源CT双能扫描头颈部CT血管成像减少造影剂用量的可能性.方法 将57例进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给予不同剂量的高浓度造影剂和48 ml生理盐水,并采用不同的延迟时间.假设小剂量团注测试计算的达峰时间为T s.A、B及C组的造影剂用量分别为40、45及50 ml,延迟时间分别为(T+1)、(T+1)及(T+2)8.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基底动脉、直窦强化程度的CT值,以及造影剂注射对侧颈内静脉(颈内动脉分叉水平)的CT值.采用4分法评价颈部静脉对动脉的影响及颅内动脉分支的显示情况.结果 除A组患者颈内静脉及直窦的强化程度均低于其余两组外(P<0.05),其余3组患者的目标血管强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颈部静脉影响及颅内动脉分支显示情况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第2代双源CT双能扫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使用小剂量团注测试估测扫描的延迟时间,能减少造影剂用量,并且得到比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宇  徐益明  卢道延  葛高华  邵瑾 《河北医学》2008,14(11):1307-13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患者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为蒙片进行减影,最后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处理,评价常规CTA与减影法CTA图像质量及病变的影像表现.其中18例同时进行了DSA检查,8例同时进行了MRA、DSA检查.结果:血管重建后总体可评价率为95.1%.检查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重建图像,影像显示明显优于常规法CTA,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造影剂自动追踪(Smartprep)技术在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中的应用价值,选择合理的阈值.方法 将76例颈部CTA检查分为两组,A组42例根据体循环的时间,将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设为20s;B组34例应用Smartprep技术实时监控,当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后触发扫描.将所得数据进行VR图像重建,并选取相同的三点(主动脉弓、第5颈段、第2颈段)分别测量颈动脉、椎动脉的CT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42例中,7例VR图像因主动脉弓及颈部动脉起始部显示不清或不显示而失败,13例成像欠佳,22例成像良好.B组34例VR图像全部达到诊断要求.阈值为120HU、CT值为250~300HU时,图像质量最佳,CT值<150HU时,造影失败.结论 应用Smartprep技术能够准确触发CT增强扫描,保证颈部CTA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脑CT灌注峰值时间来预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40例,采取经验法选取延时20s扫描)和B组(40例,采取CTP-CTA联合扫描技术),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上矢状窦,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CT值,并计算同层动静脉CT值差。结果 (1)B组较A组头颈部动脉CT值高(P〈0.05),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A组清楚。(2)B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均得到满意的头颈部血管图像;A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得到头颈部血管图像,其中3例(7.5%)因扫描时间过早、5例(12.5%)因扫描时间过晚而致头颈部血管图像显示不佳。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联合应用脑CTP检查中,通过测量脑CT灌注峰值时间预测头颈部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是保障头颈部CTA检查成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4.
赵德春  余可斌 《河北医学》2023,(12):2068-2072
目的:观察小剂量测试(Test-Bolus)法和团注追踪(Bolus-Tracking)法两种不同触发方式对低对比剂头颈CTA血管联合扫描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本科室完成的100例头颈CTA血管成像图像为样本分别为:采用A组Test-Bolus法50例;采用B组Bolus-Tracking法50例,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触发扫描方式对图像质量影响。结果:A组采用Test-Bolus法获得的图像,颈总动脉平均CT值为(338.06±73.54)HU,大脑中动脉平均CT值为(323.72±73.13)HU,成像质量上高于B组,静脉干扰较少;B组采用Bolus-Tracking法获得的图像,颈总动脉平均CT值为(276.82±66.72)HU,大脑中动脉平均CT值为(270.32±65.39)HU,静脉稍多但不影响诊断,成像质量稍差。通过对A、B两组颈总动脉与大脑中动脉CT值客观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优良率主观评价,A组:优秀率为70%(35/50)、优良率为90%(45/50);B组:优秀率为40(20/50)、优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CT灌注(CTPI)峰值时间预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4例头颈部CTA检查,随机分为A组、B组,分别采取经验法延时扫描,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观测两组扫描结果。结果:B组同层脑动静脉CT差值、M1段近端、同层颈动静脉CT差值、颈总动脉测定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组2例扫描过早,造影未达到峰值,3例因扫描过晚,效果模糊;B组头颈部血管图像均满意。结论:通过CTPI峰值时间来实现对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预测,可有效提高CTA扫描图像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异常应用64层CT脑灌注辅以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诊断效果。方法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群体编入观察A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群体编入观察B组。所有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T脑灌注及CT血管造影扫查。统计全部病例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同时分别记录患者颅内健侧与患侧的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比两组的颈内动脉异常程度。结果 A组健侧对比剂峰值时间及脑血流量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健侧脑血容量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侧对比剂峰值时间显著快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患侧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无狭窄和轻度狭窄总比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中度及重度狭窄总比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异常应用64层CT脑灌注辅以CTA检查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浓度造影剂对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 raphy,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行头颅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管电压和造影剂浓度分为4组,A组:管电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述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64排Light Speed VCT螺旋CT机对73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头颈部血管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4.0ml/秒先做延迟时间测定,再做血管增强扫描.后将薄层图像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73例中72例CT血管成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1例因头部轻微运动产生移动伪影.结论:头颈部CTA成像技术在工作站后处理图像上可更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为诊断脑及颈部血管病变提供丰富图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技术的应用.方法 使用GE 64排Light Speed VCT螺旋CT机对35例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头颈部CTA扫描,使用欧苏碘海醇造影剂20 ml,盐水20 ml预扫描,先行小剂量对比剂测试颈动脉时间-密度曲线,设定最佳延迟时间,第1组平扫时间与第2组增强扫描延迟时间之和为0.5的整倍数.将增强前后数字化图像进行减影,去除骨结构,从减影图像中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 35例中34例CT血管减影成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无骨质干扰;1例因头部轻微运动,颈椎骨质未能完全减去.结论 头颈部CTA扫描应用减影成像技术,去除骨结构对血管的影响,在工作站后处理图像上可更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为诊断脑血管病变提供丰富图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斑块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8月我院1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TA资料。结果共发现377个斑块,其中斑块钙化率63.40%;颈动脉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27.85%)、颈动脉分叉部(39.78%)及颈内动脉(21.48%)。轻度与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斑块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0岁与≥70岁组间斑块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颈总动脉发生斑块的类型与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闭塞与临床症状正相关(B=1.080,P〈0.05),而钙化性斑块与临床症状负相关(B=-0.688,P〈0.05)。结论64层CTA不仅可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影像特征,还可定量测量血管狭窄;联合评价斑块类型、狭窄程度及发生的血管节段可对临床脑血管事件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