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白露露  王剑锋  王文涛  郝定均 《骨科》2021,12(4):300-305
目的 对比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结合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双侧峡部裂型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院接受PLIF手术治疗双侧峡部裂型Ⅱ度腰椎滑脱症的17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椎间融合器的数量,将病人分为单枚组(97例)和双枚组(75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健康调查简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等功能评分及腰椎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融合率等影像学指标来评估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结果 单枚组随访24~36个月,平均29.7个月;双枚组随访24~36个月,平均28.8个月。与单枚组相比,双枚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多。所有病人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SF-36评分、腰椎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双枚组的椎间融合率较单枚组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结合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双侧峡部裂型Ⅱ度腰椎滑脱症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但单枚组较双枚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40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LIF组(采用OLIF治疗,20例)和MIS-TLIF组(采用MIS-TLIF治疗,20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采用JOA评分、疼痛VAS评分及ODI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OLIF组短(少)于MIS-TLIF组(P<0.05)。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OLIF组均优于MIS-TLIF组(P<0.001),术后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与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OLIF术中出血量更少,在恢复腰椎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Zhang DQ  Yang Q  Jiang CM  Wu CM  Ma K  Tang K  Liu Y  Wang B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1):1637-1641
目的 对比椎间盘镜下减压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B-Twin 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43~61岁,平均46.8岁.均为单一节段病变,其中L3-42例,L4-529例,L5~S1 14例,均行后路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 cage椎间融合术.根据cage数目随机分为单枚组(24例)和双枚组(21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4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单枚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双枚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1.0±3.2)d和(10.9±3.3)d.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分值呈递减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椎间隙高度均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获骨性融合.单枚组术后出现顽固性腰痛3例,双枚组2例.双枚组有1例侧翼断裂,但无移位及临床症状.结论 椎间盘镜下减压单枚与双枚B-Twin 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疗效相近,单枚融合术创伤小,花费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中置入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8月-2020年6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采用单节段PLIF治疗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93例,其中47例术中置入单枚融合器(A组),46例置入双枚融合器(B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翻修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在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上测量滑脱位移距离、椎间隙高度,并记录滑脱完全复位例数和椎间隙高度丢失例数;观察椎间融合情况,并计算融合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JOA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12周椎间隙高度及术后7 d滑脱完全复位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融合率、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丢失例数及翻修率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中采用单、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早期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单枚融合器置入操作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但远期随访易发生椎间隙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松动断裂、邻椎病、融合器移位下沉等中远期并发症,导致融合失败及翻修率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中融合器位置对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L_4/L_5单节段TLIF的8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即刻CT平扫上融合器与L_5椎体上终板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中央组(37例)与边缘组(4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中央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明显丢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边缘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显著高于中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共18例发生融合器沉降,中央组12例(32.4%),1例重度沉降,11例轻度沉降;边缘组6例(13.0%)均为轻度沉降,2组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LIF中融合器位于终板中央区域会增加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术中置入融合器时应放置于终板边缘区域,以降低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椎体终板形态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受TLIF治疗的7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矢状面MRI椎体终板形态分为规则组54例(A组)和不规则组21例(B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及腰椎局部前凸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采用腰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0 ~ 3.9(2.7±0.7)年。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矫正丢失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椎间孔高度和腰椎前凸角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ODI及腰痛、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16例(21.3%)患者发生融合器沉降,A组7例(13.0%),B组9例(42.9%);其中重度沉降3例,A组1例,B组2例。结论终板形态不规则患者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显著高于终板形态规则患者,且术后易发生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的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PLIF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5-04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滑脱,27例采用PLIF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组),16例行单纯PLIF手术(对照组)。结果 43例均获得10~24(13.6±4.4)个月随访。2组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能够更有效地维持椎间隙高度,使其更接近正常脊柱的生理序列和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疗效。方法 162例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中,86例行PLIF术,76例行TLIF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术前术后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使用ODI、VAS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影像学Brantigan和Steffee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与PLIF组比较,TLIF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P<0.05),而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ODI、VAS评分、ODI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PLIF与TLIF均为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有效方法,而TLIF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age加压与否对腰椎退变性疾病行PLIF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6-01,我院行P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术中均予以Cage加压固定处理;观察组30例,术中不予以Cage加压固定。对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腰椎前凸角和椎间孔高度改善均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腰椎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行PLIF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和SF-36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增加与VAS评分、ODI指数和SF-36评分的改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PLIF手术中无论Cage加压与否,对Cage稳定性和融合率均无明显影响;Cage不加压更利于保持术后患者机体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但与PLIF手术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UBE-TLIF)与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UBE-TLIF组(30例)和MIS-TLIF组(32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疼痛VAS评分、ODI、SF-36评分、椎间隙高度(IH)、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LL)、椎间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UBE-TLIF组随访12~18个月,MIS-TLIF组随访12~19个月。手术时间UBE-TLIF组长于MIS-T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UBE-TLIF组少(短)于MIS-TLIF组(P<0.05)。IH、Cobb角及LL:末次随访两组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腿痛VAS评分及ODI、SF-36评分:两组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改善(P<0.05),其中腰、腿痛VAS评分及SF-36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DI UBE-TLIF组低于MIS-TLIF组(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3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PLIF术后发生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延长链接固定PLIF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上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7.9个月;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平均500 mL。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由术前26.96°±5.03°、(6.80±0.8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37.58°±1.50°、(11.04±0.6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改良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CLIF)在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 AS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采用CLIF手术治疗的37例腰椎AS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3例,女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 SL)、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椎管面积均获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周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进一步改善(P<0.05),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也有所丢失(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患者末次随访时的ODI指数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 采用CLIF手术治疗腰椎ASD临床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可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斜外侧腰椎间融合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7—2021-05采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手术前后矢状面轴向距离(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DH)、椎间孔高度(FH)、腰椎前凸角(LL)、融合节段前凸角(FSL)。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出现融合器下沉(0级3例,Ⅰ级1例),1例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末次随访时3例仍存在Meyerding Ⅰ度滑脱,22例腰椎滑脱被矫正。术后第3天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持续降低(P<0.05)。术后第3天SVA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较术后第3天减小(P<0.05)。术后第3天DH、FH较术前增加,而术后3个月DH、FH较术后第3天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H、FH与术后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扩大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1月采用扩大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51(35~8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腰椎滑脱13例,腰椎管狭窄症32例,行单节段融合48例,行双节段融合18例。通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对比,对融合率、对JOA评分及椎间高度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本组6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27)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63例发生椎间融合,融合率达95.5%,其余3例未获得融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月以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4±3.2)分、(21.2±3.5)分及(23.3±3.8)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7.6±2.8)mm、(11.0±1.6)mm及(10.3±1.5)mm,术后1周及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点间JOA评分、椎间隙平均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PLIF避免了过度牵拉可能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cage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有效恢复椎间高度,提高融合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博  杨群  张德强  王宏  吴春明  马凯  唐开  刘阳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0):1110-1115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3月至 2010年 5月, 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 87例, 男 49例, 女 38例;年龄 37~65岁, 平均 47援6岁。均为单节段病变, L3, 43例、L4, 543例、L5S1 41例。采用单枚 B-Twin椎间融合 51例(单枚组), 双枚融合 36例(双枚组)。采用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术后疗效, 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时间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均获得 12~46个月的随访, 平均 35.8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 ODI术前平均为 78%±3%, 末次随访平均为 18%±3%;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70±1.3)分, 末次随访平均为(0.65±0.48)分;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为(8.76±1.3) mm, 术后 1个月平均为(12.8±1.5)mm, 术后 12个月平均为(11.8±0.6) mm。单枚组与双枚组 ODI、VAS和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单枚组少于双枚组。均获融合或可能融合, 融合时间 3.9~8援6个月, 平均为 5援6个月。结论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满意, 单枚与双枚融合疗效相近, 单枚融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医疗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E-PLIF)置入可撑开钛合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PE-PLIF治疗7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资料;其中术中置入可撑开钛合金材质融合器(可撑开组)39例、静态PEEK融合器(静态组)33例。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影像学数据,并最终通过Bridwell标准椎间融合分级及融合器沉降程度Marchi分级,计算腰椎椎间融合器融合率及沉降率。结果 可撑开组与静态组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个时间段的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的影像学指标中,两组的骨盆入射角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椎间隙的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斜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DL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OLIF治疗15例(OLIF组)、采用TLIF治疗15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融合、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恢复情况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5±2.3)个月,末次随访时OLIF组均获得椎间融合,TLIF组1例未完全融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LIF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ODI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 d时OLIF组优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术式治疗DLS近期临床疗效良好。OLIF创伤小,ODI、椎间和椎间孔高度恢复优于TLIF。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9年5月,对24例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采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时间推移,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影像方面,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L2S1前凸角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椎间融合,无椎间融合器移位、螺钉及连接棒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采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腰椎滑脱症病人62例,按手术方法分为TLIF组36例,PLIF组26例,首先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然后分别通过椎间孔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或后路融合器椎间融合,应用钉棒提拉结合融合器撑开复位。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根据X线片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6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PLIF组2例术中硬膜囊撕裂,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TLIF组手术时间为(134.17±27.40)分钟,PLIF组为(130.38±30.00)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获随访,TLIF组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个月;PLIF组随访时间9~42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术后、末次随访VAS、ODI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无神经症状,TLIF组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椎弓根系统无松动及断裂,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4.4%及92.3%,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6.5个月。结论应用TLIF、PLIF技术均能行有效的减压及椎间融合,结合后路内固定,均能达到稳定椎体、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但TLIF组创伤小、神经及硬膜囊损伤发生率低,对于后结构保护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与常规开放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间隙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单间隙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其中微创组47例,开放组45例,微创组均采用可扩张通道(Quadrant)和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技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并评估末次随访时椎体间融合情况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7年,平均5.3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微创组较开放组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微创组较开放组延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开放组在手术前后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微创组与开放组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微创组较开放组降低(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Cage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较,微创组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及术者接受较多的放射线暴露。微创与常规开放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