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国内首例长期生存的活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而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肠吸收功能、患者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需要做长期、动态、连续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方法:从1999-05-20/2004-05-20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者饮食实行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的观察,移植肠吸收功能的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全面观察移植肠的吸收功能的恢复。结果:至今患者健康生存5年余,自由进食,并参加工作,排成形便,每日一两次,体质量维持在56~58kg,血色素在120g/L以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28%,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5.0~6.0ng/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移植肠功能恢复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后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6例小肠移植术患者,对术后FK506血药浓度监测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FK506血药浓度监测护理包括:药物的保存、血标本的采集(血标本采集的时间、采集注意事项)、定期监测与随访、健康教育(用药前告知、服药指导、服药的不良反应、家属教育).术后6例患者及移植肠全部存活,FK506血药浓度基本维持在目标浓度范围内,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并调整FK506的剂量后逆转.结论 小肠移植术后,重视并加强FK506用药及血药浓度监测的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小肠移植术后肠造口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移植肠造口是小肠移植术后观察移植肠病变及排斥反应的重要窗口,也是制定抢救治疗方案、判定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1999年5月20日我院成功地开展了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移植肠已健康存活5个月。现结合文献将移植肠造口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18岁,身高185cm。因肠扭转坏死于1998年9月13日在外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术,残余空肠40cm,术后发生肠瘘,1998年11月26日在我院行肠瘘修补术。出院脱离肠外营养后因频繁腹泻,呈进行性营养不良,体重35kg,诊断为短肠综合症,于1999年5月20日行活体部分小肠移…  相似文献   

4.
小肠移植是目前临床大脏器移植中甚为复杂且困难的手术之一。我国从 1993~ 1999年共开展小肠移植术 8例 ,6例死亡 ,其中 1996年 1月 9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施行的第 2例小肠移植术 ,患者迄今存活 ,但只能口服无脂肪饮食 ,尚需部分肠外营养[1] 。 1999年 5月 2 0日我院开展的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目前患者已健康存活 2 0个月 ,完全脱离了肠外营养 ,并能从事一般性的体力劳动 ,生活质量大为改善。纵观小肠移植的发展 ,总结本例患者的工作 ,我们认为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保证患者长期存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现将我们康复护理…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5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后移植肠造口的护理经验。注重肠造口局部管理,包括对早期移植肠存活、蠕动、分泌等功能的观察;在进行肠镜病理学观察时做好准备和配合工作;加强肠内营养时肠造口的管理,包括对后期移植肠消化、吸收功能及排斥反应的观察。5例患者全部存活,移植肠造口血运良好,颜色红润,且未发生移植肠造口周围皮肤破溃等并发症,患者逐步恢复经口正常饮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4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1月内)的防治办法,为进一步开展活体小肠移植提供经验。方法4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1月内,早期并发症重点在于防治吻合血管血栓、出血、感染、排斥反应、移植肠功能障碍等。结果3例移植受体术后1月内分别发生出血倾向、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移植肠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但经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得以好转,移植肠存活及功能均良好。结论注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对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对于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的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总结我院1例成功的上腹部器官簇移植病例,其抗排斥方案为:两剂量赛呢哌方案诱导,联合使用FK506、激素和骁悉方案抗排斥治疗。结果: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恢复良好,移植肝、十二指肠、胰腺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现有排斥反应。结论:使用赛呢哌诱导,联合FK506、激素和骁悉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器官簇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国内首例小肠移植的护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林静霞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表明,至少100厘米小肠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存。虽然部分短肠患者靠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可以维持生命...  相似文献   

9.
国内首例临床活体小肠移植受体手术配合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肠属于高免疫源性器官,又是有菌的空腔脏器,移植术后常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及感染,我国至1997年底共施行小肠移植4例,均为尸体供肠的小肠移植,且无一例获得长期存活,活体小肠移植尚未见报道.1999年5月20日我院成功地施行了国内首例血缘关系者活体小肠移植,至今已健康存活25个月.此手术由小肠的切取、灌注、修整和受体的新肠植入等重要步骤组成.现从手术室的术前手术间、物品、器械和敷料的准备,受体小肠植入的配合步骤以及配合体会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小肠属于高免疫源性器官,又是有菌的空腔脏器,移植术后通常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及感染,因此小肠移植是各大脏器移植中最困难的一种,活体小肠移植因取部分小肠,手术操作难度更大,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德、英、日几个国家开展此手术,共计不过10例,成功者仅为6例.我国至1997年底共施行小肠移植4例,均为尸体供肠的小肠移植,且无1例获得长期存活.而活体小肠移植目前尚未见报道.我院于1999年5月20日成功地施行了国内首例血缘关系者活体小肠移植手术,至今已健康存活25个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活体小肠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术后生存率。方法:通过对1例亲属活体小肠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治疗,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小肠移植术后41d和65d时,通过肠镜监测和病理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分别给予抗排斥、抗病毒治疗,同时做好病情观察和加强基础护理,病情得到控制。结论:采用肠镜监测和病理活检,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及早发现小肠移植术后的并发症,采取相应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可以提高移植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临床康复》2010,(31):5823-5824
〇早在1959年,来自美国Minnesota大学的Lillehei施行了首例犬自体全小肠移植,开创了小肠移植的先河。〇1988年,随着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sA)的临床应用,终于有了成功的小肠移植的临床病例:德国Deltz等成功进行了首例人体单独小肠移植。〇1988年加拿大Grant等首次成功地完成临床肝小肠联合移植。〇1989年美国Starzl等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腹腔多器官簇移植。〇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他克莫司(FK506)引入临床小肠移植领域,开创了小肠移植的新纪元,后期进入IL-2受体抗体诱导时代。〇近几年,Campath1H诱导后、单用低剂量FK506、无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方案已被全球最主要小肠移植中心(Pittsburgh大学、Miami大学)所采用。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种类繁多、技术复杂的一大类临床技术,其共同点就是所移植的腹腔脏器中必须包含小肠,因此现代临床小肠移植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单独小肠移植,随着小肠移植关键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小肠移植的疗效也得到显著提高,显示小肠移植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3.
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移植是挽救短肠综合征及其它肠功能不全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 ,也是所有大器官移植中最困难的一种。由于术后易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因此 ,该疗法在国际上发展缓慢。亲属供肠具有移植肠缺血时间短、排斥反应轻、存活时间长等优点 ,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1999年 5月 2 0日我院开展了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患者术后已 5个月 ,恢复顺利。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18岁 ,身高 1.85m。因肠扭转坏死于1998年 9月 13日在外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术 ,残余空肠仅 4 0cm ,并出现肠瘘 ,1998年 …  相似文献   

14.
1例经门静脉系统回流原位亲体小肠移植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肠综合征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依赖全胃肠外营养以维持生存 ,不仅费用昂贵 ,而且患者生存质量差 ,易发生肝脏损害。小肠移植是目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最理想方法。由于小肠壁中含有大量淋巴组织 ,肠腔中存在多种细菌 ,致使小肠移植成为器官移植中最为艰难的课题之一。[1] 我院于2 0 0 0年 10月 15日实施了国内首例采用肠系膜上动脉作为供血途径 ,肠系膜上静脉作为血液回流途径的原位亲体小肠移植术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男 ,6 1岁 ,12年前因“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行小肠切除 ,术后仅残存空肠 4 0cm ,每日腹泻 5~ 2 0…  相似文献   

15.
1例亲体小肠移植术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二期肠道吻合式亲体小肠移植术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与护理。术前采取少量多餐的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低渗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总热量146~167kJ/kg·d);一期手术(受体移植肠血管吻合术)后给予肠外营养加移植肠袢肠内营养加与术前同原则的口服饮食,总热量167~188kJ/(kg·d);二期手术(移植肠二期肠吻合术) 后给予肠外营养加移植肠袢肠内营养加正常饮食,并逐步过渡到移植肠袢肠内营养加正常饮食。护理中注意配合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肠内营养比重。患者入院时体重34kg,D-木糖吸收试验0.226g(收集5h 尿量),术前体重增加至38.5kg。患者目前为一期术后210d,二期术后3周,体重42kg,D-木糖吸收试验上升至1.25g,平安度过手术期,未发生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纹状体边缘区注射钙神经素特异性抑制剂FK506对大鼠逃避性长期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5/1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1例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玲  张艳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44-545
自1989年Grant[1]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1例肝-小肠联合移植术后,小肠移植的临床应用获得突破,肝-小肠联合移植成为治疗肠衰竭伴不可逆性肝损害患者的手术方法之一[2].2003年4月24日,我院为1例超短肠综合征伴全肠外营养肝脏并发症的患者行同种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术,至术后4个月时,患者移植肠肠内营养耐受良好,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肢体移植过程中,细胞凋亡是引起移植物丧失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严重时可导致移植失败.假设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与细胞凋亡有关.目的:观察免疫抑制剂FKS06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Bcl-2 mRNA,Bax 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SD受鼠及Wistar供鼠各56只.FK506为口本藤泽药品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00143G.方法:将供鼠右后肢自大腿上段离断,肝素盐水冲洗供肢内残血,对受鼠行右后肢原位异体移植建立损伤模型.造模后受体鼠随机分为两组:免疫抑制组注射FK506 1 mg/(kg·d),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免疫抑制剂,28只/组.术后1,3,5,7d切取大鼠右后肢包含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股动静脉的组织块待测.主要观察指标:RT-PCR法检测移植肢体Bcl-2 mRNA、Bax mRNA的表达,应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56只模型鼠均进入结果分析.FK506注射3,5,7d,免疫抑制组Bcl-2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7.18~21.20,P<0.01):Bax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3.35~14.01,P<0.01或0.05);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7.17~9.42,P<0.01).结论:FK506能使移植肢体中Bcl-2 mRNA表达增强,Bax mRNA表达减弱,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近二十年来环孢素及FK506等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新型器官保存方法的问世,外科手术技术和新型手术材料的进步,组织配型技术的不断完善,使人类组织器官移植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技术已成为治疗许多末期疾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我院先后施行活体肝移植术6例,活体小肠移植术2例,心脏原位移植术11例,还有百余例肾移植术,均获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背景:胰高血糖素样肽2是新近发现的肠上皮生长因子,具有肠道特异性的促生长作用.目的:实验拟进一步验证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小肠原位移植大鼠小肠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09在大连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完成.材料:将75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小肠移植组30只(供、受体各15只),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30只(供、受体各15只),假手术组15只.方法:小肠移植组及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大鼠采用改良的kort法行2步法原位小肠移植;假手术组仅行开关腹手术.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小肠移植后给予胰高血糖素样肽2以250μg/(kg·d)分2次皮下注射,间隔12 h,连续给3 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并行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于术后2,4,8周检测移植小肠功能酶(Na ,K -ATP酶、双糖酶)活性.结果:①术后2周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肠黏膜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高于小肠移植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高于小肠移植组.②小肠移植组肠黏膜功能酶活性在术后2周下降明显,术后4周双糖酶活性恢复正常,术后8周Na ,K -ATP酶活性也接近正常.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术后2周时双糖酶活性恢复正常,术后4周时Na ,K -ATP酶活性恢复正常.结论:外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2能促进原位移植小肠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