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1990年以来,我们应用髋关节外侧入路行各种髋关节手术28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7~61岁。其中髋关节结核5例,化脓性髋关节炎6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例。 1.2 入路方法 切口起于髂嵴中点下2cm向前斜向髂前上棘外下2cm,注意勿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再弯向大转子,沿股骨干向前下约5cm,呈“S”形切口。切开深筋膜后沿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分离,将阔筋膜张肌牵向前外侧,即可显露前外侧关节囊,切开关节囊可显露股骨颈前外侧和股骨头及前外侧髋臼,以此显露即可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此操作与Winser—Jone切口相似,若为陈旧骨折或脱位复位手术,需进一步显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外侧皮神经的手术安全区和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的选择。方法解剖23具成年尸体标本(46髋),记录股外侧皮神经(LFCN)的走向,分支及与周围解剖标志的距离;统计标示出股外侧皮神经的手术风险区和安全区。结果28.3%的股外侧皮神经在穿过腹股沟韧带下方前有分支,最多4支;LFCN手术风险区为出骨盆处沿腹股沟韧带方向距髂前上棘(ASIS)距离范围为6-71mm;LFCN沿缝匠肌方向穿出缝匠肌外缘处距ASIS距离范围为21-112mm;LFCN出缝匠肌外侧缘处水平垂直于ASIS垂线的距离范围为1-35mm。结论相对于股外侧皮神经的安全区,微创前侧入路MIS-THA前侧位于髂前上棘下方偏向外侧的皮肤切口更为安全,同时具有更便宜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保持股直肌完整前提下,经髋关节前侧手术入路行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自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选择本组采用常规髋关节前侧入路行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病例53例共67髋。男38例(49髋),女15例(18髋);年龄22~57岁,平均37.4岁;身高150~192 cm,平均171.9 cm;体重45~92 kg,平均70.0 kg;身高体重指数( BMI)值为17.1~30.7,平均23.6。在显露股直肌后,观察记录支配股直肌神经的走行和入肌点位置、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的走行和距离股直肌起点距离以及股直肌与切口和髋关节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1)支配股直肌的神经由股神经分支发出,走行于缝匠肌深面,自内上方走向外下方,在入股直肌前分为两支神经支,外上支于股直肌内侧深面入肌,入肌点距髂前下棘下方(7.07±1.14) cm;内下支切口内未见。将股直肌向外侧牵开可见股直肌外上支张力增大,向内拉开则张力减小。(2)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发自股深动脉,经缝匠肌及股直肌深面、髂腰肌前面向外上走行至股中间肌前侧,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血管束中点距髂前下棘下方(6.16±0.52)cm。所有病例向内拉开股直肌均可很好地显露旋股外侧动、静脉其分支血管束全长。(3)股直肌直头起于髂前下棘,约1/4~1/5肌纤维位于切口线外侧,其余部分位于切口线内侧。股直肌肌腹遮挡髋关节头颈交界处内侧约1/3~1/2部分。结论(1)沿股直肌外侧间隙将股直肌向内侧牵开暴露髋关节,可保护位于内侧的血管神经束,为手术安全间隙。(2)股直肌对于髋关节遮挡较少,大部分肌纤维位于髋关节内侧,向内拉开股直肌可完全显露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及髋关节,故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切口对股外侧皮神经的损伤情况。方法 16个甲醛成年尸体全髋下肢标本,男12例,女4例。解剖股外侧皮神经,分别作标准外侧入路(standard lateral approach,SLA)和两种微创入路[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ALA)和后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切口,观察并计算3种切口对股外侧皮神经分支损伤的数量。结果与SLA组的(4.62±1.25)支相比,微创切口ALA组及PA组对皮神经分支的损伤较少,分别为(0.56±0.89)支及(3.50±0.63)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P=0.003 2)。ALA组损伤皮神经较PA组更少(P=0.000 0)。结论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选择ALA能更好保护股外侧皮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双侧髋关节骨性融合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股外侧U形切口入路(改良Oilier手术),切断阔筋膜、髂胫束和大转子,自肌肉间隙分离暴露髋关节,不需要横断肌肉.截断骨性融合的髋关节、挖髋臼和镶入假体都能在直视下进行.只需要将大转子复位钢丝固定,并将切断的阔筋膜用"十"字形缝合,防止缝线撕脱,即可达到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结果]本组50例,除1例切口感染外,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术后都能早期下床活动,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股外侧U形切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双侧髋关节骨性融合,能达到暴露清楚、操作方便和术后功能恢复快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髋关节前入路逐渐流行。作者研究了28具尸体半骨盆(10具是配对的,8具不是配对的)解剖股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发现股外侧皮神经有3种分布类型:一种为缝匠肌型(36%),特点是主干沿缝匠肌外侧缘分布,没有或者伴有一支很细的后侧分支;一种为后  相似文献   

7.
自1991年6月~1999年6月,我们应用带缝匠肌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颈骨折,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4~65岁,平均42岁,均为外伤性。头下型4例,经颈型8例,都有错位。伤后至手术时间约1周~3月。2.手术方式:入院后行下肢皮牵引7~10天。仰卧位,取髋关节前外侧切口,注意保护股外侧皮神经。然后从髂嵴切开深筋膜,切断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的起点,在髂骨翼外侧剥离臀中肌及阔筋膜张肌达髋臼上缘。从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间隙分离,显露缝匠肌的起点。用骨刀在髂前上棘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直接前入路(DAA)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其他手术入路相比,DAA从Hueter间隙(缝匠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间)进入,减少了软组织损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但采用DAA行THA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与传统入路相比,存在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等发生风险。该文对DAA初次THA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上胸椎与其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探讨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标本,模拟上胸椎前路手术,部分劈开胸骨,并分别经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椎体,比较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的暴露范围及其优缺点.观察上胸椎毗邻的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的走行及其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结果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头臂干与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根部之间的间隙)9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而头臂干内侧间隙入路(气管食道鞘与头臂干、左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只有4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的间隙只能在直视下显露T4,并且视野狭小.右喉返神经在T1,2水平从迷走神经发出,绕过锁骨下动脉斜行走向内上,在T1椎体上缘水平附近走向气管食道沟.胸导管75%在T1椎体到T1-2椎间盘水平入左侧静脉角,约50%最高点达T1水平.左头臂静脉55%平T3椎体水平从上腔静脉发出.主动脉弓主干约80%在T3-4椎间盘水平横过椎体.结论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操作简单、显露清楚,可以很容易地显露T3和T4椎体;头臂干外侧间隙与头臂干内侧间隙相比,可多显露0.5~1个椎体.但由于迷走神经穿过此间隙并在此发出心支,所以应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在右侧施行T1,2水平手术时易损伤右喉返神经.在采用左侧入路时应注意胸导管的走行,避免损伤胸导管.  相似文献   

10.
对30具(60则)成尸下肢股外侧肌的形态、毗邻进行了观测。模似股外侧切口,观察经过层次及可能损伤的结构。所见股外侧肌表面及深面与股中间肌之间均有腱膜,分别厚0.7±0.2mm,0.9±0.3mm。股外侧切口有21.7%经过股四头肌间隙。提出行股外侧切口时应锐性切开股外侧肌表层及深面的腱膜,沿垂直于切口方向钝性分离肌纤维;闭合切口时应仔细修复上述两层腱膜,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